172日出印象
作品简介:
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染成微红,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绘就,三支摇曳的小船在薄涂的色点中涂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画家把从一个窗口上看到的这一印象收入画布上,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是史无前例的,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这幅画于1874年4月15日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中展出,霎时震撼了世界画坛。
173撑洋伞的女人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描绘了一个晴天的早上,母子俩在草地上漫步的情景。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仕,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就是她的儿子。整幅画虽然仅用了简单的蓝、绿、棕等自然的色彩,但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画中的女仕占了画面大部份的空间,成为该画的中心人物。她左侧的儿子与阳伞和女仕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让观者从画面上得到了一个视觉平衡。
虽然此画是莫奈早期的作品,但观者从作品中能看出画家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画中女仕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了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仕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就如现实中看到的一样。另外,女仕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174阿尔让特伊大桥
作品介绍:
画家在这幅画中仅仅描绘了一座大桥。但就是这座大桥却能透过平静的水面、倒影、天空的云彩衬托得异常醒目。阳光下平静的水面像华丽的织锦一样光灿夺目,色彩缤纷艳丽;远处天空的云朵,浓密的丛林,大桥与河面上白色帆船的倒影,被微风吹起的波浪搅得若隐若现,粼光灿灿,近处如镜的水面印着倒置的蓝天白云和白色帆船,这是一个蕴含生命跳动的光与色组成的艺术世界。各种冷暖的色点与絮乱的小笔触,在深思熟虑中被组合进画面,使画面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洋溢着色彩的旋律。强烈的光被分散到树丛、河流、大桥上,一切都被光所包裹,使阿尔让特伊大桥成为光的杰作。这也是画家艺术个性的表现。
175圣拉扎尔火车站
作品介绍:
《圣拉扎尔火车站》是一幅描绘有关火车站景象的画。画面处于冷色调之中,但是在统一中又有丰富的色彩变化,火车头喷出的烟升上淡蓝色的天空,并弥漫于整个站台的上空,呈现出蓝色、紫色、淡红和白色的丰富的天空,整幅作品将人和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人物完全地融合在景色、阳光和空气中,而这一切又融合在莫奈特有的灿烂、艳丽却又像乐曲般和谐的色彩之中。在车站里,汽笛长鸣,火车头上喷出的蒸汽,翻翻滚滚地冲上三角形的玻璃屋顶,屋顶挡住了浓烟,使它折回来,整个车站就笼罩在弥漫的烟雾中了。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水蒸气上,无数的小水珠映着蓝天和白云,透过阳光的折射变得光怪陆离。沉重的机车、笨重的铁屋架都变得模糊了。空气中弥散着蓝色的、紫色的和橙色的水蒸气,以白色和淡紫色晕染的烟雾和蒸汽似乎可以触摸得到。
这幅画的构图也颇值得关注,采用的是波状形丰富变化的构图。莫奈在画面中以不同外形的物体,均衡而又变化的组合在一起,不同朝向的斜线,贯联于火车头的周围,白色的烟尘穿插于其间,更增加了画面喧嚣、富于变化的环境特点。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像,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176睡莲系列
作品介绍:
莫奈在晚年的一件最重要的作品是连作《睡莲》。1890年11月,莫奈的经济状况开始大为好转,他把所租的房子连同院子一起买了下来。1892年,他还建造了一个温室栽花;1893年2月,又买下了一块离住宅不远的地基,目的是想把吉维尼村附近的埃普特河水引进他院子里的一个人工修建的池塘。这样,形成了一座“水上花园”。这个计划起初因河水问题而受到当地人的反对。莫奈费尽了周折,才如愿以偿。后来,他又在池塘中架设一座日本式拱形木桥,池塘的周围种植垂柳和多种花卉;在池塘里则种植了大量的睡莲。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
1907年,莫奈以睡莲为题的一组创作都不重形式。光线把色彩融化成一片朦胧,而且画家在创作中首次对光线的处理做了各种尝试。所有的竖画都被“一条条长长的光束从上到下垂直穿过”,经过画面的两处阴暗部分,洒满画的下端。对莫奈而言,睡莲并非景观的重点,它们只是陪衬,画家的真正兴趣只在光线以及氛围。
雷诺阿
1841-1919
作者简介:
法国印象画派的着名画家。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出生在利摩日的一个穷裁缝的家庭。5岁时全家迁居巴黎,在13岁时已学会画瓷器画的手艺。70年代雷诺阿和莫奈经常共同外出写生作画,切磋画艺,共同探索画中的光与色的描绘。
177大浴女
作品介绍:
雷诺阿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河边洗浴后休憩的裸女。近景的三个浴女容光焕发,具有丰腴的官能美特色,她们的身体荡漾着一种青春风韵,又显得健康成熟。画家通过采用玫瑰色的肤色来显示少女的壮实和健美,用极细腻的笔触绘制出女性丰满柔嫩的皮肤,塑造她们那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肉体,从而赋予她们青春美和享受生命的欢乐。
178包厢
作品介绍:
画家依据在剧院里得到的印象,创作了包厢中的盛装女性。有趣的是,这是在室内完成的印象派绘画。画家成功地表现了剧院中包厢里的气氛,虽然只画了两个人,但画家明显地突出了那个贵妇人的形象,化了妆的贵妇人与身后的绅士形成鲜明对比。
《包厢》的色调是温馨的,它由玫瑰、黑、白三色组成,贵妇人身上黑条纹衣服非常醒目,粗阔的黑条与白色相间的浅色,使她显得光彩照人。以细小的笔触体现黑色,产生了一种丰富、浑厚的层次,使画面增加了视觉美感。
179红磨坊的舞会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描绘了舞会上众多的人物,给人的第一感觉很拥挤。人头攒动,色斑跳跃,热闹非凡,似乎整个画面洋溢着愉快欢乐的气氛。画面用蓝紫为主色调,使人物由近及远,产生一种多层次的节奏感。画家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近景一组人物的描绘上,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脸上的光色效果及光影造成的迷离感,渲染了舞会的气氛。
就总体看,画家仍然保留着印象派对外光与色斑的留恋,使画面的总体色调、气氛有一种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
180秋千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是雷诺阿在处理光影技巧上的经典之作。据说当时画家居住在维克多·修葛家里,他家花园里有一棵苹果树,树上悬着秋千,这景色令雷诺阿十分着迷,于是他将这种灵感一一展现于画中。
这幅作品全部以斑斑点点的色块组成,不同层次的蓝色、黄色、绿色像碧玉般璀璨无比。画家通过对明暗色调的纯熟运用,景深的安排,穿过枝丫点点光影的掌握,光线的流动和自然温馨的气氛营造,与画中女子娇羞和曼妙的身影融为一体。
181莎玛丽夫人像
作品介绍:
《莎玛丽夫人像》是两幅同名画中最精彩的一幅。这位在巴黎沙龙中经常露脸的着名女演员名叫珍妮·莎玛丽,是上流社会的风流名媛。这幅胸像画完全采用印象派技法的碎笔触,将年轻的美人处理在一种光色的氛围中。她左手托腮,正面对着观众,丰满的胸部被强烈的灯光所渲染,轮廓已是不很明晰了。不能低估雷诺阿的陶瓷画工出身,因为那种对透明颜色的表现能力对他的个人风格有很大影响。
雷诺阿画过不少着衣和裸体的肖像,但他从来不赋予他的肖像以任何思想性。他用一种真挚的观察者的情感去探索新的塑造形式,把一切可塑的细部,以三棱镜分析光谱的原理,打碎成无数色彩的小笔触,相互并列地涂到画布上。
182躺着的背面裸像
作品介绍:
裸体女性曾是雷诺阿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躺着的背面裸像》描述的人物所处的室内环境并无特别之处,但整齐的帷幔和一个绣花靠垫显示出居室的富有。裸女非常性感、体态优美,其姿势不禁令人想到过去几个世纪的一系列名作:提香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还有18世纪的法国画家,如备受雷诺阿推崇的布歇或弗拉戈纳尔的作品。雷诺阿始终把这些大师尊为楷模,但面对这些大师,他又是自由的,甚至是有些放肆的,且日甚一日。在其艺术生涯的后期,他不再介意是在室内还是在花草茂盛的大自然中创作裸体画。有时,他使用取自古代神话的某些饰物或借用西班牙或北非民间艺术中的一些器物,使其作品独具一格。但他最看重的是色彩的表现力。这幅画所用的颜色很简单,但不断使用的对比色使其光彩照人。画的尺寸相对较小,但自由而灵活的笔触始终是准确而有分量的。这是一幅与作者关系甚密的出色的业余爱好者收藏的画(雷诺阿当时已有一群虔诚的崇拜者)。雷诺阿并未因此而忽视创作同样主题的巨幅画。
高更
1848-1903
作者简介:
高更1848年生于巴黎,开始只是一位“周日画家”,曾经加入印象派,后来独自建立了被称为“综合主义”的绘画风格。他强调大胆的线条和装饰性的色面,为现代绘画带来了革新的观念。他因为厌恶文明世界的欺骗与狡诈,两度来到塔希提岛居住,并在原始、野蛮之中寻找生活的力量,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
183雅各与天使的搏斗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初看起来像是宗教题材的作品,实际上是以象征主义为特点,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画的是人们脑海里的幻觉,画上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因此画的人物不是基督徒形象。布列塔尼农妇头上戴着的古怪帽子,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而宗教传说中“搏斗”场面,却被处理在不太明显的地方,以象征这些虔诚的布列塔尼农妇头脑里所映现的幻象。
这个主题使高更的绘画显得神秘化了,这是由红兰黑和白色组成的画,是一幅图案,弯曲起伏的线条,类似拜占庭镶嵌画。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也使高更的艺术风格复杂化,故史学家称它是一种“综合主义”。高更的这种风格后来还影响了法国纳比派和野兽主义。
184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作品介绍:
高更把塔希提岛那未经开发的、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看作是人类的“乐园”。当他面对着塔希提岛上那些未失去原始面貌的大自然风光,面对那些肤色黝黑、体格健壮、显示着原始人的野性美,心地善良、面孔笃诚、因思想简单淳朴而格外虔敬的土着人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认为这正是他所追寻的“乐土”。为此,他画了一批如梦如诗,带点儿神秘意味的画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是高更以最大的热情完成的一幅“宏伟的作品”。这段时期的画家贫病交迫,心情沮丧,极端愤世疾俗,便决定自杀,他曾喝下毒药却未遂。就是在这种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创作热情画了此画。他说他画此画时像作一场梦,当梦醒了时,他才对着完成了他的作品,道出了贯穿始终的构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住哪里去?”这就是此画的主题。此画的右边有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中间有一个采摘水果的青年,左边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这一连串的形象预示着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虽然其形象、色彩和构图看上去像是神话或传说,那富有的异国的渺远,静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这样一个标题,使人感到更加神秘。其实,画家在此只是表现那些土着人一种偶然的臆想。此画可以说是高更多年来对塔希提岛的印象的综述,是他献给自己的墓志铭。
185塔希提姑娘
作品介绍:
《塔希提姑娘》是画家晚年定居塔希提岛后于1899年作的。画面采取了大面积平涂色块。在强烈阳光下,土着居民晒成棕赭的肤色与果物的鲜红、腰裙的苹果绿与深黑都构成鲜明的对比。高更在创作中把这一切都稚拙化了,这些异国情调带有原始的味道。它的装饰性带来了粗犷的部落生活气息,赋予画面以特殊的风采。
高更说他在这幅画中画下了眼睛和心所见到的一切,还有光凭眼睛无法发现的如同火焰一般的热情。面对沉思中的塔希提姑娘的面容、纯洁无瑕的身体,以及她们捧着花篮充满奉献心意的双手,的确很难无动于衷。画家以强烈的绘画风格捕捉住这种独特的女性魅力,在描绘姑娘们线条突出的前额时,甚至引用了爱伦坡的话来赞叹:“如果缺乏独特比例,就不可能会有完美无缺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