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知道的欧洲艺术名作
13788900000015

第15章 一生要知道的欧洲绘画名作(15)

159舞蹈课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主要描绘了芭蕾舞场的舞蹈演员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跳舞的情景。教师站在画面中央,手里拄着一根长拐杖,另一些挤在尽头的学生在一边休息,一边观看。从背部看过去,在第一排,有两个女演员在等待轮到自己跳舞,一个手里拿着一把扇子,另一个坐在一架钢琴上,扭动着身子,在背上抓痒。画家选择了一个朝向绿墙围绕的大厅一角作为斜向视点,将天花板的一角截断,封住画面边缘,同时采用快速线条配景法,这种画法是由地板上的板条决定的,一块块板条有靠近得有点太快的趋势。

画家在画里十分重视色彩和运动,通过芭蕾舞女演员的腿有节奏的动作和她们的短裙的轻盈使人想起梦幻舞剧。正在练舞的芭蕾舞女演员的侧影似乎分解了一系列给人以幻觉的动作。黄、绿、红、蓝的带子的鲜艳色彩使短裙显得更白。德加表现芭蕾舞场景的作品甚多,他从1870年开始采用这个主题,后来把它扩大到他的大部分作品中,直至最后画了着色很重的舞蹈女演员的侧面像的出色的色粉画。对现代性的敏锐感觉,对新颖拼版的兴趣,对瞬间捕捉的动作的研究,同样是其艺术的固有的特色。

160舞台上的舞女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描绘了舞台上正在跳舞的舞女。画家以她们的舞姿为媒介,刻意追寻光与色的表现。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表现出强烈的灯光反射效果。这幅以室内灯光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成为印象派绘画中最脍炙人口的佳作。舞台上的布景与绿色的地毯,衬托着光照下的舞女,显得虚无飘渺、绚丽变幻,使整幅作品在光、色的提炼下幻化成为一个美的世界。

保罗·塞尚

1839-1906

作者简介:

塞尚,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罗旺斯。毕生追求创作的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曾多次参加印象主义画展。后来专心于自己的艺术探索,并在绘画上取得巨大成就,成为西方现代美术史上一位卓越的、划时代的画家。其绘画作品色彩鲜明,追求纯粹性,线条明确而且色块也衔接得鲜明有力。保罗·塞尚被人们尊奉为“现代绘画之父”。

161水果盘、杯子和苹果

作品介绍:

在这幅作品中,物体成了画家借以分析形体和组建结构的媒介。画家将这些物体高度地简化,并以深色线条勾出轮廓,使其看起来显得明晰而坚实。为实现画面有秩序的布局,画家有意地歪曲画中的透视关系,将水平的桌面画得仿佛前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显示。他也不在意物象的远近不同而产生的视觉上的虚实差别,而将画中物象在清晰度上,处理在同一个平面。这样既强化了物象的实在性,又可以加强平面上构成的意味。同时,有意地把那只果盘的支脚画得不在正中,虽然盘子看起来有点别扭,却有效地使画面的诸视觉要素有序地联系起来而达到相互平衡。那偏向左侧的水果盘上部,与左上角背景的一簇叶子相互联系,而这簇叶子又与右上角的那簇叶子相呼应。

塞尚通过画中的图像,在画上组成了两道交叉的对角线——其中一条起于左上方的叶子,并通过果盘上部、画中央的那堆苹果,直到右下方的小刀和桌布边结束;另一道虽色彩偏暗,却也清楚可辨:从右上方的叶子开始,经玻璃杯、中央苹果堆,一直延伸到左下方的桌角。这两道斜线在画的中央交叉,构成了画面稳固的框架。

162圣维克多山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展示给观者一派壮丽的风景: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雄伟的大山似乎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那坚实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在闪烁的光影之中。整幅作品气势庄严、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

同时,观者也不难看出,画家以朴实有序的笔触,表现出物象的细微色差。虽然画中颜色种类不多,但每一种色都有着丰富的色阶变化。那浓重而沉着的绿色,衬托出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土黄、土红和蓝色,使整个画面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同时,那无数的笔触,被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成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面对这幅画,我们可感到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的意味,正是塞尚绘画艺术的核心。

163穿红背心的少年

作品介绍:

画家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一个穿红背心的男孩。他的形象几乎占满整个画面,那呈弓形的身躯是整个构图中主要的构成要素。这一形象被牢牢地限定在一个紧密的空间结构中——左侧被窗帘的斜线限定;上端被后部墙上的水平线框住;而右侧则被那三角形的深颜色所限制。弧形的手臂与弧形的身体彼此协调。全画形、色、点、线等因素,均按一定的理性秩序一起组构。为求得画面结构的妥贴与和谐,画家有意改变客观形象的外形及比例。他特别拉长了画中少年的左臂,从而使那延长下垂的冷色袖子,在画中成为一泻而下、有着足够份量的白色块,与上部大面积的白色及冷色取得均衡。画中那些不同形状与颜色的色块的安排,皆独具匠心。就连少年头发和额头那闪光的白色与留空,也决非随意或偶然之笔;少年左肘下那块方形白纸,在画中则更是举足轻重,假如我们将它遮挡,整幅画便失却了平衡,失去了光彩。

164玩纸牌者

作品介绍: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将两个沉浸于牌戏中的普通劳动者形象,表现得平和敦厚,朴素亲切。虽然主题十分平凡,然而画家却通过对形状的细心分析以及通过诸形式要素的微妙平衡,使得平凡的题材获得崇高和庄严之美。在这里,相对而坐的两个侧面形象,一左一右将画面占满。一只酒瓶置于桌子中间,一束高光强化了其圆柱形的体积感。这酒瓶正好是整幅画的中轴线,把全画分成对称的两个部分,从而更加突出了牌桌上两个对手的面对面的角逐。两个人物手臂的形状从酒瓶向两边延展,形成一个“W”形,并分别与两个垂直的身躯相连。这一对称的构图看起来是那样的稳定、单纯和朴素。全画充分显示了塞尚善以简单的几何形来描绘形象和组建画面结构的艺术风格。画面的色调柔和而稳重。一种暖红色从深暗的色调中渗透出来。左边人物的衣服是紫蓝色;右边人物的是黄绿色。所有远近物象都是用一片片色彩所组成。不同的色块在画中形成和谐的对比。塞尚其实是以所谓的“变调”来代替“造型”,即以各色域的色彩有节奏的变换来加强形象的塑造。

165三浴女

作品介绍:

当观者看这幅作品时,不难推测它的创作题材可能取材于古代一神话故事,一些仙女在沐浴中突遇森林之神降临。该画中的三个女人被描绘得个个身躯庞大,这可能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的标准是不相符的。不过画家之所以这样做,倒不是意在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而是想借此表现她们举手投足间所显现的力量。三位女性被安排在一种想象中的三角形位置,其躯体的轮廓清楚地显现于画面上。只是背向画面的女人左臂伸出了画面,显示出画面之外还有一人,此人只在树叶丛中露了个头。站着的女人正要进入水中,突然停下,面部向陌生人转了过去;而其臂膀像在半空一样停留在了第三人的头顶上方。在两位褐发女郎中间的这位惟一的金发女郎,即画面上的最后一位,所处位置稍偏一点,身子弯了下去。

在人物背后,画家以深暗的色调对躯体的若干部分给予了浓墨重描,以显现其轮廓。观者从画中人物身上能感觉到其所透出的活力和平衡感,这也许正是这幅作品成为一件不朽杰作的根本原因。

西斯莱

1839-1899

作者简介: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1839年出生于巴黎,自幼生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从小就喜欢钻研文学和绘画。1862年进入格莱尔画室习画,并结识了克劳德·莫奈、巴齐依和奥古斯特·雷诺阿等人。四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经常结伴进行户外写生。对西斯莱而言,户外创作是其获得艺术灵感的主要源泉。

166展翅的鹭

作品介绍:

这幅静物画描绘了一只死鹭的样子。它的一个爪子吊在桌子的边上,桌子后面是一些武器和猎人的皮挎包。鸟的脖子和嘴放在一块白布上。在画中,除死鹭外还有大片空白地方,画面的深色背景与死鹭羽毛的白色和从桌布到地上略带粉红色和蓝色形成明显对比。死鹭羽毛的色调雅致,羽毛上并排着灰色、淡紫色、黑色、白色和棕色,这种色调的应用和颜料的质感明显参考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马奈的艺术作品但又在其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创新。

167从巴迪侬的花城望去的蒙马特高地

作品介绍:

1869年,阿尔弗莱德·西斯莱及其妻儿居住在巴黎西部、位于蒙马特高地低处的花城17号。与蒙马特高地俯视的巴黎市中心不同,这个街区在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未经大规模的城建改造。那里有开阔舒展的空间,保存完好,几乎仍处于野生状态的自然环境,这些地方未因新建公园的需要而受损。这些特点使这个街区成为首都几近神秘的地段。

这个地方乍看上去不值一看,但却有不少长处:它可以给每个人提供廉价住房,特别是可以给艺术家们提供在首都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创作对象:在保存完好的大自然中普通人的生活。对住在附近的西斯莱而言,还有其他值得称道的好处:他同巴齐耶共用的画室位于南边不远处,他与马奈、德加、莫奈和雷诺阿经常见面的盖尔布瓦咖啡馆离这儿也不远。

西斯莱把这里的景物作为创作对象,又吸收了毕沙罗作品构图的某些成分:绿色空旷的前景,几棵光秃秃的树干巧妙地点缀其间,把观者的视线引向一排使构图得以完整的低矮建筑物,上面是飘着几片球状云的灰蓝色天空。整幅作品色调明快,笔触准确,与作者过去所作的画作有很大不同。

168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鲁弗申村的花园小路。这条路从弗瓦赞镇沿着小山丘下来,直通塞纳河以及为现代风景画家所青睐的马利和布吉瓦尔村。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路右边是已不复存在的老城堡的墙,艺术家的画架就放在旁边。左边是把一排小房子和小路隔开的篱笆。路修得很漂亮,有人行便道,有一排修剪得体的树,这形成了一条指向朦胧地平线的直线。朦胧中混杂着淡淡的蓝色和紫色,远处房屋隐隐现出乳白色。从画面右边树的颜色或左边树木修剪的样式,从左边妇女戴的黑色长围巾以及从投在路上的大片阴影,都可明显看到时间和天气的痕迹:冬天来了,太阳低了,投下蓝紫色、近乎金属般光泽的阴影,同受光部分的金黄色相映成趣。用很少的颜料、疾速的笔锋画出晴朗的、淡蓝中夹以淡紫的天空,使人越发感到冬景中的严寒。

这幅画比第一次印象派画展还早一年,但它已表现出印象派绘画的造型和技法的各个方面,这使评论家和观众大惑不解。与美术学院及其追随者主张的绘画技法背道而驰的这种细腻并具震撼力的笔触在这幅画中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169鲁弗申的雪

作品介绍:

印象派画家常常热衷于雪景效果的表现,西斯莱描绘的雪景效果,恐怕谁的作品都比拟不了。《鲁弗申的雪》以崇高的白色和素灰色来表现雪景,在色彩上所达到的和谐与抒情效果,是当时的风景画中所少见的。整个画面的主调是紫灰色:屋顶、道路、墙头、树丛、篱笆等等都覆盖着白雪。在紫灰色调中,透出房屋、墙壁的生赭与明黄,这样明亮的色块,使寒冬的萧索一变而为温馨与喜悦。光线单纯而冷静,笔触奔放而有力。这种将自然界的色调进行微妙的转折,乃是画家注入其感情的独特手法,同时它又高明在并不违反自然的固有景象上。

170马利港的洪水

作品介绍:

《马利港的洪水》是画家西斯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依画名理解,此画应表现泛滥的洪灾,可是西斯莱却把这个景象描绘成“威尼斯水域”,似乎洪水在净化这个城市。画家毕沙罗观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就我平生所见,在其他画家所画的洪水泛滥的作品中,很少有像它那样丰富和优美的,那是一件油画杰作。”

171莫瑞桥

作品介绍:

在创作《莫瑞桥》这幅作品时,画家把画架支在城的对岸,自己站在右侧,视线比桥略微低一点。这样,他可以从左下角清楚地看到六座桥洞,以及桥那边重叠的屋顶和居高临下的教堂的尖顶。画面中心以外地方,即在村子的入口处耸立着一座灯火通明的磨坊,挡住了桥身的那一端,使画面上的对角线被与画平行的一个面所替代,这个平面一直往右延伸至四棵并排着的大树。结构紧凑,再加上极其丰富的色彩,使这幅不朽的作品得以流芳百世。

莫奈

1840-1926

作者简介:

莫奈1840年生于法国巴黎,是法国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除此之外,莫奈对于色彩的运用也相当细腻。他一生创作颇丰,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