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某眼角膜中央厚度为480微米,近视为1000度,术前其他评估均符合手术条件,应制作多厚的角膜瓣?能否做1000度的近视矫正手术呢?答案简单明确,1000度的近视,要切削角膜100微米的厚度,角膜基质保底为250微米,故应制作130微米(480-100-250=130)的角膜瓣。由于480-130-250=100(微米),也就是说制作130微米的角膜瓣后,还剩有100微米的厚度用以手术,所以,用LASIK做1000度近视矫正手术,理论上尚还合适,何况角膜中心厚度一般高于此数。
不过,关于矫正远视、近视手术,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持谨慎态度者比主张手术的人多。多数学者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感到难以预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眼镜、角膜接触镜等对矫正远视、近视的效果已较理想,没必要让患者去接受一次手术。
据2004年新出版的大学教材《屈光手术学》所载,关于评价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手术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时写道:“波前像差引导屈光手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时间不长,尚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亟待解决”,“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为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但距离广泛的临床应用仍有一段路。”
术前验光,旨在获得进行手术的参数,为避免输入的屈光参数不准确给术后造成过矫或不恰当的欠矫,尤其是术前验光对有过矫与调节痉挛的确认,即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决定着患者视力的现在与将来。手术仪器越精确,对验光的准确度要求就越高,验光错多少(不管是验光过矫或欠矫)手术就会跟着错多少。
如术后并发症之一的“最佳视力下降”。既与验光近视过矫变性有关,也与年龄加大,调节力减退相关。
为此,建议做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做手术前一定要找能检影的医疗单位、临床经验丰富的验光师,做准确、可靠的检影验光,属于过矫的按照第4章第六节的要求将过矫纠正,待视力恢复好后再做手术。
否则,再先进的手术设备,都会因验光、计算参数不准确导致手术失败,带来终生遗憾。
第五节角膜接触镜度数计算与标准视力表
1.接触镜度数计算用接触镜矫正视力,大家并不陌生。角膜接触镜又称隐形眼镜,与做手术、外戴眼镜一样,也是任由远视、近视眼患者选择的矫正器具。它给人们带来运动、生活和工作诸多便利,因而颇受欢迎,尤其是受到高度近视者的喜爱。现代接触镜较之20世纪70~80年代的高分子聚合物接触镜,在透气性能、湿润度、透明度、抗张强度、弹性模量、抗脱水性能、热和化学稳定性能等都有较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配戴者降低了结膜充血,结膜异常增生,角膜血管增生,角膜缘充血和角膜水肿的可能性。但还是按产品说明书做保守性配戴为宜。
验配接触镜应经过眼前段检查,如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包括结膜、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曲率计检测角膜曲度。其中主要环节仍离不开验光。然后用验光所得数据计算应戴接触镜的屈光度。
为什么验好光还要计算应戴接触镜屈光度呢?与手术参数一样,因为验光时验光镜架或综合验光仪窥孔与角膜大概有1.2~1.5厘米(0.012~0.015米)的距离,这就是说,患眼的远点(所谓远点,实际就是眼调节处于静止状态时,与空间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点共轭的点)。近视眼的远点在眼球前,远视眼的远点在眼球后,见第4章。而远点的改变将会引起屈光度数的改变,因此,如直接用验光数据配接触镜就不合适,验光数据越高,戴同度接触镜越不合适,这是因为接触镜与角膜是零距离的缘故,如验光为近视900度,戴接触镜的度数则应是825度,如果被验光患者是高鼻梁,用验光镜架验光,则以戴800度为宜。
在这里为配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患者介绍一种简单的算法。假如验光为-8.50D,即近视850度,先用1/8.50算出得数为0.11765(米),此得数只是该近视眼的远点近视值。因为验光镜架与角膜还有0.012米距离,故所离角膜距离,即远点实际应为0.1177+0.012=0.12967(米),然后再重新算出此眼角膜处的矫正屈光度,也就是配戴接触镜的近视屈光度,即1/0.1297=771(取近视度775度)。所以说,验光为近视850度的近视眼戴775度接触镜就可以达到验光的效果。如用公式表示,第一步设验光度数为D1,此眼验光的远点为V1,则V1=1/D1,第二步在V1中加入验光架与角膜的距离0.012米或0.015米即V2=V1+0.012,再翻过来计算出屈光度D2,这样计算出的屈光度数就是接触镜的度数。综上即第一步V1=1/D1;第二步V2=V1+0.012(或V2=V1+0.015);第三步D2=1/V2=1/V1+0.012。注意计算中的距离单位取米、度数取屈光度,因为1屈光度就是常说的100度,所以675度即为6.75屈光度亦即6.75D。如某患者眼验光时为近视675度,按上述介绍第一步,V1=1/D1=1/6.75=0.14816;第二步,V2=V1+0.012=0.14816+0.012=0.16016;第三步,D2=1/V2=1/0.16016=6.25(D)。所以验光为675度的近视,戴625度的近视接触镜即可。
2.标准视力表。
视力表在查体过程中大家都熟悉,然而视力表中的视力标准是如何定的,多数人不一定清楚,为此,简要作一介绍。
视力表中的视力标准(E形字)以及笔画大小的理论与天文物理中分辨两颗分离星星必须要在视网膜上形成不小于1分视角(1/60度)的理论相似。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直径已被测得是4.4~4.6微米,而1分视角在视网膜上的大小是4.96微米,故1分视角基本上相当于1个视锥细胞,在视力表计算中,就用1分视角定为区分E字形笔画的最小视角。
那么,要想将正5米处字样的笔画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1分视角,字样的笔画大小、粗细当是多大尺寸才行呢?
即1.454毫米粗细笔画的字就可以在正5米处的眼视网膜上形成1分视角,这就是视力表上的1.0(对数视力5.0)E字的笔画粗细。
用下面的方法可以推算出0.1、0.2、0.3、0.4等视标的笔画粗细。
如0.4视标字母笔画粗细的计算。将视力计算列为公式,V为视力,d为被检查者眼至视力表的距离,D为所求字母笔画粗细对正常眼的1分视角所需距离:同样可计算出0.1视力的字母笔画粗细为14.54毫米。
目前市场上通用视力表是以对数视力表5分记录法做视标,改1.0为5.0作为1分视角,其视标视角每增加1.26倍则减去0.1,增大10倍减去1.0。所以4.0就等于小数视标的0.1,5.0等于小数视标的1.0。4.1即0.12、4.2即0.15、4.4即0.25等。
市场上现有的视力灯箱采用30瓦白色日光灯2根,其照明可获1300左右烛光(lux)。同时,原用5米长的验光室现亦改用长度为2.5米的场地,装上一块平面镜来验光试镜,充分地利用了平面镜物与像至镜面的距离相等,方向相反的光学成像原理。
综合检眼台所配备的投影视力表中,有常用视力表系统和特殊视力表系统。
测视力时,用遥控来显示各种视标。视标投影距离规格不一,如托普康公司生产的ACP-8EM自动视力表投影仪,投影距离为2.9~6.1米,该公司生产的MC-3自动屏幕视力表,其最近距离可以设置在1.1米处。
第六节矫正视力到什么程度为宜
戴外戴眼镜、接触镜以及做激光矫正手术,都是为了获得良好的视远的矫正视力。良好的远视力矫正到底应该达到视力表的哪一排?这个视力表现是否需要遵循什么条件呢?自己所配戴的眼镜是多少度?属于哪个范畴?配镜后的矫正视力达到了多少?与书中所指的有无差异?这诸多问题都是值得配戴眼镜者关注和了解掌握的问题。
1.屈光度范围关于屈光度范围,可按习惯以球镜划分:
(1)300度(3D)以下的为低度近视范围。
(2)300度(3D)~600度(6D)为中度近视范围。
(3)凡600度以上的屈光度为高度近视范围。
(4)1000度以上的为严重的高度近视。
2.矫正视力对上述各屈光度范围的矫正视力,各家说法不一。不过,只要验光尚准确,要求达到清楚、舒服、有利健康应有的视力并不难,对于轴性、屈光性近视,下述矫正视力是合适的(55岁以上高龄患者矫正视力酌情处理)。
(1)中低度(屈光度600度以下,散光300度以内)的矫正视力:
单眼1.0~1.2,即能判别1.2视标(对数视力5.0~5.1);
双眼1.2~1.5,即能判别1.5视标(对数视力5.1~5.2)。
(2)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的矫正视力,一般可做如下处理:
600~800度的近视范围内,散光在200度以内的:单眼0.8(对数视力表4.9~5.0);双眼单视1.0(对数视力表5.1)。
800~1000度以内的近视,散光在200度以内的:单眼接近0.8(对数视力表4.9以内);双眼单视接近1.0(对数视力表5.0以内)。
1000度以上的近视以及高度近视中带有高度散光者,因戴上眼镜后,视标在视网膜上成像比例过小,还得考虑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妨碍视力的原因,故矫正视力当根据患眼情况而定。
以上所指均为非恶性近视,没有器质性改变,亦非其他病理性的近视、远视眼。
必须强调,达到上述矫正视力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验光定度时,不能有诸如第3章提出的“验光28忌”中的情况出现。
第七节正视眼、远视眼、近视眼看近怎样戴眼镜
在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不论你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也不管你是青少年或是中老年人,近距离用眼时,不论你看得清还是看不清,也不管你产生什么样的视觉,唯有的一个共同点,即都要付出眼的调节力(调节力就是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突、屈光力度增强时,眼结构所表现的力量,其屈光力同样用“+”表示),调整眼球的屈光状态,力保物像落在视网膜上。例如,用40厘米距离上的电脑,就要付出250度(+250D)的调节力;用33厘米距离看书、写字、工作,就得付出300度的调节力。其中眼注视物的距离与眼调节力的关系是:调节力=1/眼注视点至眼球的距离。调节力的单位也是以眼球对入射光的屈折程度,即屈光度为单位,距离以米为单位。有了这个关系式就可以算出看近时不同距离所需要付出的眼调节力。所有眼科学与视光学书中关于调节部分,都有这一同样的论述。
本节从另一侧面对不同年龄的正视眼、远视眼、近视眼看近的问题,以及戴什么屈光性质、什么度数的眼镜的问题进行论述。
1.正视眼正视眼近距离用眼时,例如30厘米看细物,被注视的字与细物反射入眼的光就似同点光源发出的辐射状态的光,这种入眼的发散光与聚集光在眼内的屈光状态相反,它会将眼球的总屈光力减弱约300度,使聚光焦点(即字与物的图像)落到视网膜的后面。视网膜上得不到清晰的物像,就会使人有模糊的感觉。为了将近物看得清楚,必须设法弥补被削弱的屈光力。
40岁以下的中青年正视眼,尤其是少年儿童正视眼,解决上述问题可谓轻而易举。发散光进入他们眼内,虽然也会减弱眼的300度屈光力,但同时也刺激了眼调节,眼球强劲的调节力,会同步、及时地收缩睫状肌,用加大晶状体的凸度,也就是加大屈光力度,来及时弥补被削弱的屈光力度,调整屈光焦点的距离,保证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因而不存在视近不清楚的问题。尽管这个年龄段的人能依其强力的调节来视近,却也不可经常持续长时间、近距离地用眼。
因为不卫生地用眼,会因调节力用得过久而产生调节性视疲劳,甚至发生调节痉挛。成年人如果发生调节痉挛,视反应会不敏锐;少年儿童如果发生调节痉挛,就会出现近视(假性近视),调节痉挛得不到缓解,就会发生近视。
正常眼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能力会逐渐减退,近点(即指经过调节力和两眼汇聚视近物时的集合力调整以后,能看得清楚的最近的点)开始远移,要把书报拉远才能看得清楚。但看的时间长了也会越看越模糊。也就是说,人到40岁以后,逐渐难以长时间付出300度的调节力。需要用戴凸球聚光镜的办法来替代需要付出的调节力。至于怎么补,补多少,就得先了解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根据眼科工作者多年大量反复的测试论证,人的调节力与年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