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眼科超声
13788000000010

第10章 晶状体

晶状体(crystalline lens)由表面外胚层发育而来,由不同时期的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不断增生分化形成晶状体纤维并保持终身。晶状体为双面透明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晶状体内没有血管,通过玻璃体和房水获得营养、排除代谢产物。晶状体内含有65%的水分和35%的蛋白质及其他微量元素。晶状体代谢率低,但代谢过程复杂。随年龄的增加,蛋白质在晶状体核和皮质中的分布发生变化,晶状体中不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不断增加。

第一节 正常晶状体

正常晶状体借助悬韧带的力量与睫状体相连,稳定地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前凸面给虹膜以有力的支持,后凸面位于前玻璃体内的碟状凹陷内。房水可以从虹膜、晶状体间自由通过。晶状体前后两面的过渡区称为晶状体赤道,在睫状突内侧约0.5mm范围内,也是后房的内界。活体光学测量成年人晶状体平均厚度4~5mm,直径9~10mm。

【超声诊断特点】

1.B型超声检查

眼科专用扇形超声诊断仪由于其对眼前段显示的局限性,一般只将晶状体的后囊显示为弧形带状强回声,类似于“月牙形”。晶状体与睫状体、虹膜支架的位置等一般显示欠满意。

应用线阵变频探头对晶状体的显示较眼科专用机更加满意,通常晶状体呈椭圆形中强环状回声,与虹膜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显示。

2.UBM检查

受仪器自身条件的影响,一般只能显示晶状体的前囊至晶状体赤道部这一部分的晶状体,晶状体后囊的显示不满意。应用UBM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晶状体前囊,表现为光滑的带状强回声。与晶状体前囊相接触的部分晶状体皮质表现为无回声区。晶状体赤道的弧度以及晶状体与睫状突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清晰的显示,二者之间的悬韧带表现为平行的带状强回声。

第二节 白内障

【临床概述】

晶状体混浊称之为白内障(cataract)。众所周知,白内障是目前致盲的首位原因。白内障可分为先天性、老年性、并发性、外伤性、后发性等多种类型。至今,白内障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术治疗。

因此,手术前了解晶状体的相关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此外,由于晶状体为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晶状体混浊可以导致无法窥清眼底,被混浊的晶状体遮挡的眼内情况也是在白内障手术前必须了解的。

【超声表现】

1.B型超声表现

应用B型超声可以较全面地观察晶状体。一般表现为晶状体囊回声较正常显着增厚,回声增强。如果白内障不仅晶状体皮质混浊而且晶状体核也混浊,超声检查可见完整的晶状体椭圆形回声普遍增强。

2.UBM表现

晶状体混浊是指晶状体透明的囊膜、皮质或核透明度减低,变得混浊不清,光线通过障碍。UBM发出的为超高频声波,即使晶状体混浊明显,对于声波传入、传出也并无影响,仅表现为晶状体回声强度的改变,而可以导致晶状体回声强度改变的疾病很多,因此,仅凭UBM检查不能确定晶状体混浊情况,即不能诊断白内障。

正常情况下,晶状体为纺锤形中强回声光环,内部为无回声的暗区。晶状体的厚度可以测量。在晶状体的赤道可以探查到与睫状体相连的悬韧带。发生白内障后,晶状体的回声强度发生改变,晶状体内的无回声暗区呈同心圆形的不均匀回声增强,类似“洋葱皮”样改变。外伤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回声局限的增加。膜状白内障晶状体形态发生改变,由纺锤形变为膜样中强回声。

【临床意义】

单纯的白内障应用超声诊断的价值不如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但为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白内障,超声检查有较大的优势。

对于先天性白内障,一定要注意与其他表现为白瞳的疾病相鉴别,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动脉残留等。进行超声检查时尤其要注意晶状体后和视盘前有无异常回声,以免漏诊。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UBM检查可以了解前囊膜及后囊膜情况,对于决定植入何种类型人工晶状体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选择术式有指导意义。若后囊完整可考虑行残留皮质吸出术,若UBM检查发现后囊膜保存完整,可考虑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对于老年性白内障还要特别注意黄斑区的情况,由于老年黄斑变性尤其干性黄斑变性的超声诊断无显着的特异性,如果在一侧眼有湿性黄斑变性的表现时,或者在黄斑区发现玻璃膜疣时一定要注意有无并发黄斑变性的可能,以免手术后病人的视功能仍然得不到恢复。

第三节 晶状体位置异常

【临床概述】

晶状体位于虹膜之后,由晶状体悬韧带固定于睫状突,其前极居瞳孔中央,晶状体轴与视轴基本一致。即使用药物充分散大瞳孔,正常情况下,也看不到晶状体赤道部,更不能望及悬韧带。由于睫状肌的收缩、舒张,使悬韧带的紧张度发生微小变化,从而使晶状体的屈光状态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调节。由于外伤或先天因素,纤细的悬韧带可发生部分断离或全部断离,从而使悬韧带的固定作用产生不对称或完全丧失作用,由此产生晶状体不全脱位(半脱位)或全脱位。轻度的晶状体不全脱位,在临床上有时很难发现,即使在裂隙灯检查下,虹膜震颤也不明显。重度的不全脱位,患者可主诉单眼复视,检查可发现前房深浅不一,瞳孔区可见部分晶状体边缘,检查眼底时可发现所谓“双重眼底”现象。

先天性晶状体位置异常,常见者有① Marfan 综合征[ 长指(趾)晶状体半脱位综合征] :多为双侧,晶状体半脱位,身材细长,蜘蛛样指趾,病因不明,可能与结缔组织弹性纤维异常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②Well-Marchesani 综合征:亦称短指晶状体半脱位综合征,双眼晶状体半脱位,短指,短粗体型,双眼晶状体小。晶状体全脱位可向前脱入前房,向后脱入玻璃体。晶状体不全脱位或全脱位均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

【超声表现】

1.UBM表现

应用UBM检查,可清晰观察到位于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之间的晶状体悬韧带,表现为规则排列的弱条状回声,不同的悬韧带之间可以相互交叉但均为直线方式走行。用UBM可观测到晶状体不全脱位者悬韧带断离的范围,晶状体移位的程度。

由于晶状体移位,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突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即各方向之间的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的距离不等,一般晶状体向距离缩小的一侧移位。脱位同时可以观察到前房深度的不对称改变。此外,观察脱位的晶状体与睫状突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发现脱位的晶状体对睫状突是否有压迫刺激,这对于寻找继发青光眼的原因至关重要。UBM检查还可显示由于晶状体位置的改变而导致虹膜形态发生的相应改变。完全脱位的晶状体,应用UBM检查在正常晶状体的解剖位置无法探察到晶状体,表现为晶状体回声缺如。

2.B型超声表现

如果晶状体脱位明显或者晶状体完全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进入玻璃体内可借助B型超声检查。

如果晶状体为不完全脱位,可以探及晶状体部分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但仍有部分与正常附着点相附着。

如果晶状体完全脱入玻璃体内,则在玻璃体内可以探及类椭圆形环状病变,环为中强回声,内为无回声区。椭圆形环可与球壁回声相连,亦可独立地存在于玻璃体内,此时可有轻度的运动。如果晶状体与眼球壁回声紧密相连,应注意有无视网膜脱离存在。

3.CDFI 检查

脱位的晶状体上无异常血流信号发现。

【鉴别诊断】

晶状体位置异常需与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相鉴别。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的患者应用UBM检查可以探察到晶状体悬韧带的形态发生改变。即原本条带状排列的悬韧带部分变得弯曲,但此弯曲的悬韧带仍与晶状体的赤道部及睫状突相连。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突之间的距离各方向变化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