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学习动物好榜样:人体仿生养生操作手册
13787400000006

第6章 仿生养生六方略(4)

山为阳,水为阴。阴气在海边、山林、河畔、高山地区最多。这些地方最适宜居住。也可选择这些地方进行锻炼,做深呼吸,吸入大量的阴气,无疑对长寿十分有益。水在养阴中更为重要。水是阴气之源,阴气多在地下水,因此,要多喝井水、矿泉水,少喝自来水。

天为阳,地为阴。低温养生要尽量接地气,地气也属阴气。住在深山和山洞里的人寿命长就是因为有地气,地气可以降温,最适宜于低温养生。经常赤脚走路,也可使地气从脚底部的涌泉穴进入体内。

高为阳,低为阴。低凹处最宜养生。住在一楼、地下室里,室温较低,每天都能接着地气,有利于低温养生。因此寿命要比住高层的人长。住宅不过六层最合适。住高层的人,应多下楼多走几步,不要懒得下楼。

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所以,夜晚的时间最宜养生。白天气温较高,可以用来休息,夜晚气温较低可进行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夜猫子”到晚上越来越精神的缘故。夜晚低温更有利于大脑的活动。在明月当头的时候,对着月光暇思,养阴效果也很好。

南为阳,北为阴。北方是阴气产生的重要方向,阴亏的人养生要面向北方,以尽可能多地汲取北方阴气。阳气不虚的人可以北屋为寝室或为办公室。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阴气多在秋冬,所以秋冬要多养阴。要养阴首先要藏阳,所以秋冬要避免剧烈运动、酗酒,以免体温升高,不利于养阴。

总而言之,地气、北方、月光、低凹之处都属阴,都是低温养生、采吸阴气(所谓负氧离子)的有效地方。

低温养生要注意选择养阴食品。养阴之品,包括长在水里的东西如水稻、藕、荸荠、菱角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如冬菇、蘑菇;长在地里的甘薯、地瓜、山药等;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大白菜、萝卜,秋冬季成熟的水果,如苹果、雪梨等。冬天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养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龟、鳖、竹笋、莴笋等等。对于阴虚阳盛的人来说,多喝温水、温茶,不喝滚烫的开水、过热的茶、烫酒、涮火锅,吃烤肉。

花儿要到傍晚浇:女人要学会低温养生

低温之下,最宜养生。做女人,要学会低温养生。低温养生好比是傍晚浇花。会养花草的人都知道,要给一棵干渴待饮的鲜花浇水,必须挑对时间。春夏时节阳气最盛,养阴犹如中午浇水,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浪费掉大半,而秋冬养阴就好比傍晚浇花,不但蒸发大大减少,还可以兼得夜露补充。因此,在冬季阴气旺盛、阳气衰微的时候滋补阴气,是顺应天时。

冬季在中医里是“藏纳”的季节,是养精蓄锐的好时机。

“秋冬养阴”即是指在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不要损伤人体阴精之气。冬季养生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养阴。“阴”就好比我们体内的一种“功能液”,低温时最宜进补,特别是那些功能液先天缺乏或者后天过度挥霍的人。

冬季养生,全在一个“藏”字上。《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忧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一“大论”,大致的意思是:冬天来了,天寒地冻,草木凋蔽,蛰虫藏匿,人也感到阳气下沉、阴气为盛,因此平时不宜多操劳,可以考虑早息晚起,最好是等太阳出来后再到户外活动。整个人的心态应当好像有隐私宜秘而不宣,得了珍宝也是内心窃喜,一切“若伏若匿”,绝不要锋芒毕露,浮躁凌厉,而要善于控制情绪,做到心平气和,神情安定。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注意保暖避寒,不要把人的阳气随便泄掉。冬季是“水旺”,主养肾,如冬天不养肾,那末到了春天“木旺”而“水废”,就难保不生病了!

最需要低温养生的人有三类:一类是阴虚的人,这类人特点是怕热,常常表现为五心(手心、足心、心口)发热。低温可以使身体温度降低,阴气得以涵养;脑力工作者适宜低温养生,大脑最怕热,冬天的夜晚温度低、阴气重,这种偏低温状态最有利于大脑工作。女性也需要低温养生,女性一生都离不开阴的养护,尤其是20~40岁的女性更是如此。这里的“阴”

包括女性体内的所有液体物质,如唾液、血液、消化液、眼泪、阴道分泌物。这些“阴”的充足与否,决定着个体是否健康。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人体的阳气于冬季内藏,阴精固守,是机体能盈的蓄积阶段,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是进补的好季节。

三九严冬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储存于体内。而且冬至起九,正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所以,此时进补,萌育元气,养精蓄锐,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为下一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冬季气温很低,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恒定,就需要消耗体内较多的能量。据现代气象医学的实验报告显示: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色素、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胃酸分泌等,在冬令总是高于夏令。由于胃酸分泌增加,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力就相应提高。这样的“需求矛盾”在中老年体质虚弱的女性和慢性病患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对“补”的要求更为迫切。

然而,进补无论从中医的观点出发,或是从现代医学的观点出发,都是为了补其不足,即身体缺少什么营养成分,就进补什么营养物质。因此,对于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本来体中不虚,再去进补,就失去“补”的意义。

仿北极熊直面寒冬:常洗冷水浴和冬泳

在游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冬泳有着科学的道理。冬泳活动锻炼的是全身的功能,而非某个部位的锻炼。中医理论强调全身整体各个部位的关系,冬泳活动正是需要全身各个部位的全力配合才能进行的,所以,冬泳给身体带来的益处,就不是局部的,而是全身心的。

冬泳活动锻炼的是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以个人身体的条件为基础的,无论决定是否参加,还是每次冬泳的运动量大小,都是以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作为依据的,这种活动与中医理论中的“天人之合”是共同的。

冬泳还可使血管因冷缩热胀而得到锻炼,变得更富有弹性,改善体内微循环。冷水低温刺激还可使人体产生保护性反应,使心脏得到锻炼。游泳活动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使有害物质更快地排出体外。

在动物世界中,北极熊不仅善于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泳,还擅长在冰面上快速跳跃。为了抵御寒冷,它的耳和尾都很小,全身除脚掌和鼻尖外,都覆盖着厚厚的白毛,而它的皮却是黑色的。它们栖息在北极中心地区的冰盖上,过着水陆两栖生活。面对异常寒冷的冬季,北极熊无所畏惧,直面寒冬,成为北极地区当然的主宰。北极熊很少走向陆地。在北冰洋那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它们自由自在地畅游着。北极熊并不冬眠,只在天气最坏的时候缩起脑袋睡上几个小时,身上厚厚的绒毛和体内几乎同样厚的脂肪层起到了极好的保温作用,任凭大雪纷飞,暴风肆虐,它们可以照睡不误。

冬三月,从立冬起至立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六个节气。《孝经纬》谓:“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雪压风寒,自然界中一切生物处于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适应来年春天的生机;人体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同化大于异化。

冬天是很多疾病的好发季节,这不仅仅是因为寒冷的天气等外部原因,和人体自身免疫力的下降也有关系。

免疫功能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身体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那么抵抗疾病和受伤的能力就强。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容易造成心理、体力的紧张疲惫,所以应注意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充足的体力。

冬季虽然气候寒冷,但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参加运动锻炼。“冬炼三九”这句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锻炼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很少患支气管炎、肺炎、冻疮、扁桃体炎、感冒、贫血等疾病。冬季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能锻炼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冬季体育锻炼,由于肌肉不停地收缩,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新陈代谢旺盛,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所以坚持冬季锻炼的人和一般人相比,抗寒能力可增强8~12倍。冬季在室外锻炼,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抵抗疾病的抗体适当增多,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事实证明,冬季多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受到适当的寒冷刺激,可使心脏跳动加快,呼吸加深。体内新陈代谢加强,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健康。

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善于养生的人,在冬季更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养肝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健体的目的。

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适合冬季锻炼的项目。冬季冷水浴是不少人喜欢的冬季锻炼。事实证明,这是一项能够提高耐寒力的有益运动。但是,应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全身性冷水浴还是局部擦身。全身冷水浴水温应在10~16℃,脱掉衣服,站在淋浴喷头下迅速冲洗,时间不宜过长,2~3分钟即可。进行这种锻炼最好夏天开始,每天坚持,这样到冬天就可以达到适应锻炼的目的。局部擦身的水温可在8~12℃,用毛巾蘸湿迅速擦身,局部擦身选择的部位常常是面部、耳部、手部、脚部等。这种方法男女老少均可采用。

冬泳也是一项有效提高人体御寒能力的有益运动。和其他运动相比,冬泳运动首先需要参与者具备吃苦的精神和特别坚强的意志力,大多数人因为冬泳时冷冻艰苦而望而生畏。坚持冬泳,经常的冷水刺激对于大脑和身体器官和神经、内分泌、呼吸系统等产生了极大的振奋和调整作用,能激发机体免疫功能,加强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坚持冬泳,身体对寒冷具备了适应能力,促进了新陈代谢,焕发出勃勃生机,提高免疫功能和机体抵抗力、自我修复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关节炎、风湿病、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健康人均可参加冬泳。但冬泳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每次冬泳的时间不可过长。没游过冬泳的人一定要从夏天坚持,冬泳方可尝试。突发的或“一步到位”的冬泳就如人掉进冰窟里一样,免疫力降低极易诱发感冒、肺炎等。

5.学乌龟静养生——保持生命的弹性

以静制动:养生观念要回归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如今正受到质疑。有的科学家以事实为依据,主张“生命在于静养”。据称,欧洲一家保险公司曾调查约5千名已故运动员,发现许多人在40~50岁即患上心脏病,不少人寿命反不如普通人。而终生以静养为主的人如作家、画家等,活到80~90岁者不乏其人。专家认为,“静养”或静坐实际上是“静止的运动”,是“外表静止而全身仍在运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动”。

在养生的动与静的关系上,从古到今,“以静养生”观一直处在主导地位。至于动静结合,各家都比较一致。

人是动物,一天到晚几乎一直都在动。在终日操劳之余,非常需要有一段静养的时间,使之动静平衡。否则,在养生之时还要动,这就必然动有余而静不足了。

《内经》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祖祖辈辈养生经验的结晶,一再强调“静”的重要。

《素问·六微旨论》说:“不生不化,静之期也。”不生不化,是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其代谢率是极低的,实际上是延缓了生命的进程。

《素问·至真要人论》指出:“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中国传统养生观认为视、听、言、动,都属于向外的消耗,闭目塞听、不思不动,精神内守而不外驰,做到内养;而过动、多耗,便容易生病和死亡。

人在生病之时,只要“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

(《素问·五常政大论》)就会使气血充足,身体康健。

传统养生法一贯主张“静养为摄生首务”。以静养神,既可促进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化,有益于健康,又可少耗神气,抗病祛邪。现代身心医学也认为,心理活动失衡而增强,常使人产生一种焦虑反应,即忧虑、恐惧和焦灼兼而有之的情绪反应。往往出现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失眠、头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