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抗衰老方略
13785100000038

第38章 冠心病防治新理念(1)

生命有赖于心脏不停地跳动泵血,并通过血管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营养物质和氧的新鲜血液来维持。然而,人出生后从第17天起,包括心脏自身的心血管系统就开始硬化,人到中年,各种心血管病开始出现。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冠状动脉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多发年龄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亦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患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将会迎来冠心病的发病高峰。许多医生把冠心病比喻为一颗埋在病人体内的“地雷”,但这颗“地雷”并非无法预防和治疗。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对冠心病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成绩斐然。现在我国对冠心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影响人民健康和长寿的主要疾病。据调查,我国人民疾病死亡的原因,癌症不是最主要的,占首位的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第一节病因病理与临床

【病因病理】

冠心病的病因还未完全弄清,目前多认为:一是冠心病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有关;二是冠心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三是冠心病的发病与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关。最主要的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酗酒等;其次是肥胖、糖尿病及精神心理因素等;还有一些不能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等。从上述因素看,冠心病的发病同饮食、营养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注重养生保健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自身血液的动脉,当其发生粥样硬化后,血管壁上可出现脂质沉着,产生粥样斑块,使动脉管腔狭窄,造成心肌供血不足,甚至可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心肌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绞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使心肌大面积坏死,危及生命。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有关的各种炎症介质被不断发现。炎症细胞浸润并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破裂,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炎症学说强调了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作用,革新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认识,开辟了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纪元。从理论和研究结果证实,控制或阻断炎症通路可延缓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阻止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同时还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产生过剩的自由基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氧化应激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更为明显。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真心痛”“厥心痛”“胸痹”等病证范畴。其病因多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饮食不节,痰饮内生,情志不畅,肝郁阴伤,年老肾气虚所致的心阳不振,痰浊内阻。症状以心胸疼痛骤作,或胸部憋闷如重压感,或心胸绞痛发作为主。伴左肩、臂疼痛发麻、胸闷憋气、心悸气短等。

【临床表现及分型】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颌、手臂及胃部。即使停止运动或在紧张情绪消失后,它还会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时还伴有眩晕、气促、出汗、寒战、恶心、昏厥等症状。严重者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根据其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为5型:

1.心绞痛型冠心病

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促,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

临床上将心绞痛型冠心病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1)劳力性心绞痛:其特点是由劳累、情绪波动或其他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因素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自发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与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关系,多发生于安静状态,发作时症状重、持续时间长,且不易被硝酸甘油缓解。

(3)混合性心绞痛:其特点是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或无明显增加时都可能发生。

2.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梗死发生前1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死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沿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心肌梗死是发生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出现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致心肌坏死。心电图出现损伤、缺血、坏死的特征性改变,有宽而深的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并呈动态性改变。心向量图、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但最及时、准确、快速的诊断依据有赖于心电图提供。根据心电图可行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如:前间壁、广泛前壁、下壁、后壁心肌梗死等。心肌梗死可有乳头肌功能失调和断裂、心脏破裂、栓塞、心室膨胀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

3.无症状型冠心病

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死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病人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死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与检查。

4.心律失常型冠心病

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促、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冠心病

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冠心病早期无明确的阳性体征,较重者可有心界向左下扩大,第一心音减弱,有心律失常时可闻及早搏、心房纤颤等,合并心衰时两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等。

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死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

1.原发性心脏骤停。

2.心绞痛。

3.心肌梗死。

4.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5.心律失常。

【冠心病的危险信号】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

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手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者。

7.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第二节养生保健方略

【饮食养生】

1.严格控制热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许多研究证明,长期食用大量脂肪是引起动物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而且还证明脂肪的质对血脂的影响更大,饱和脂肪酸能升高血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则能降低血胆固醇,一般认为膳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以1∶1∶1为宜。膳食胆固醇含量对体内脂质代谢会产生一定影响,应适当加以控制。

3.控制食糖摄入。糖类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糖类摄入过多(在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就是主食量过多),可造成热量超标,在体内同样可转化生成脂肪,引起肥胖,并使血脂升高。经研究证明,糖类有升高血脂的作用,果糖高于蔗糖,蔗糖高于淀粉。美国、加拿大等国,人们的食糖量可占一日热能的15%~20%,其冠心病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要严格控制糖类摄入总量,尤其是控制食糖摄入量,一般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宜。

4.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并能促进胆酸从粪便中排出,减少胆固醇的体内生成,故能降低血胆固醇。故在防治冠心病的膳食中,应有充足的膳食纤维。壳寡糖是自然界较好的动物膳食纤维,可以补充。

5.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还能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烟酸能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中三酰甘油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预防血栓发生。

6.保证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供给。碘能抑制胆固醇被肠道吸收,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着,故能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常食海带、紫菜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可降低冠心病发病率。

7.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晚餐也不宜吃得过饱,否则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8.控制主食及脂肪摄入量,保证新鲜蔬菜、水果供给,以提供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适量膳食纤维。可多选用冬瓜、萝卜、蜂蜜、山楂、蘑菇、木耳等食品。

9.应多选用豆类及豆制品,这样既可保证优质蛋白质供给,又能提供必需脂肪酸,避免动物性食品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而且黄豆等还含卵磷脂及无机盐,对防治冠心病有利。

10.尽量少用动物肝、脑、肾、鱼子、松花蛋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及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品,如肥肉、动物油脂、黄油、奶油等。

【运动养生】

冠心病患者应解除思想顾虑,不宜长期卧床休息。长期卧床休息不但会减弱心肌的收缩力,还会引起继发性血栓的危险。要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步行运动,打太极拳,保健操等。但不要逆风行走及快步登高,秋冬季节活动时要注意保暖。病人可根据自己体力恢复情况,酌情恢复部分体力活动。

1.运动处方

在本质上与药物处方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应与“药物处方”相对应,称其为“生理处方”。包括运动的种类、强度、持续时间以及频度。根据负荷试验结果,制订运动方案。运动处方力求精确、安全、有效。除考虑心脏功能外,尚须注意年龄、性别、呼吸功能、骨骼系统及全身各器官的情况,使用药物情况,对运动疗法的信赖程度,以及是否喜好体育等。

2.运动强度

即运动量。运动负荷试验测出病人的最大氧耗量和最大心率。运动处方中所定的量被称为靶强度和靶心率。靶强度一般是最大氧耗量的60%~80%;靶心率是最大心率的70%~85%,这样强度最有效。运动量过小实际上只起安慰作用,过大则有害。具体要求是运动要适度,活动时保持下列情况:每分钟心率不超过110次;无胸痛、呼吸困难或过度疲劳;无心慌、胸闷;心电图无进一步心肌缺血的改变。

如有异常情况,应继续保持相对安静。

3.运动持续时间及频率

运动强度在最大氧耗量的75%水平时,持续运动20~30分钟,最为有效。多于45分钟,效果不但不增加,反而有害。如骨骼、肌肉、关节损伤等。每周1次运动训练,多无明显效果,每周4次比2次效果增加1倍,每周5次以上可有不良作用。一般主张每周3~4次或即隔日1次为好。

4.准备运动与整理运动

机体从安静状态下进入运动状态时,需要有适应过程。准备运动对防止心血管意外,骨关节损伤等均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