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现代抗衰老方略
13785100000037

第37章 高血压病防治策略(3)

【药物治疗的新观念】

1.联合用药是血压达标的保证。单药治疗血压达标率最高不超过60%。国外一项研究,起始为单药治疗,1年随访时各组血压达标率仅为42%,4年后随访,单药治疗者仅为36%。联合用药可以提高降压达标率到75%~90%。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也指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联合治疗才能使血压达标,根据基线血压水平及合并的危险因素,低剂量的单一药物或两种药物低剂量联合治疗均可作为高血压治疗的起始治疗。联合治疗有助于干预各种主要血压维持机制,中和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从而防止单药治疗时血压降低触发的代偿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将不良反应降至最小,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效价比。经过一系列循证医学的验证,联合治疗已成为血压控制达标的基本策略。

2.保护靶器官是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降压达标与心、脑、肾靶器官保护是抗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是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直接后果。降低血压是保护靶器官的根本治疗。

许多荟萃分析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各类降压药物对靶器官的保护可能有所不同。对预防脑卒中、逆转左心室肥厚、延缓或减轻肾脏病变与糖尿病肾病方面,以钙拮抗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效果最好。

3.坚持服药。当患者血压降低后不可马上停药,而应减到维持量并坚持服药。降压药仅能控制血压而不能治愈高血压病,所以降压药减至维持量后,应长期服用。高血压病病因不明,无法根治,需要终身治疗。有些病人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压接近正常,于是就自动停药,停药后血压又重新升高。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工作,纠正“随意停药”的错误倾向。

4.降压治疗不仅仅是为了降压,更重要的是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延缓和减少脑卒中、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并发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只有降压达标才能更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5.缓进型第一期病人,症状不明显,一般治疗(包括镇静药)即能奏效,可不必应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用少量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药、吲达帕胺(寿比山)即可。

6.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选择联合用药降压方案而言,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临床常用降压药物】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各有其特点,目前常用的是趋向于使用作用持久,服用次数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

临床常用的降压药物有:

1.利尿降压药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甲氯噻嗪、泊利噻嗪等。

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

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

α受体阻滞药:哌唑嗪、多沙唑嗪等;α+β受体阻滞药:拉贝洛尔等。

3.交感神经抑制药

盐酸可乐定等。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等。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氯沙坦、替米沙坦、伊贝沙坦、缬沙坦等。

6.钙离子拮抗药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7.血管扩张药

肼屈嗪、吲达帕胺(寿比山)等。

8.小复方制药

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北京降压0号、山楂降压胶囊,杜仲降压片、珍珠降压片等。

【经典处方】

1.西医经典处方

(1)处方1(以下药物任选一种)

①吲哒帕胺,每次2.5mg,每日1次。

②尼群地平,每次5mg,每日2次。

③依那普利,每次5mg,每日2次。

说明:

①处方1适于轻度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案是选择作用温和、不良反应少的一种一线降压药口服。一般选用钙通道阻滞药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这两类药物降压作用可靠,对血脂、血糖等无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发现这两类药物还有抗动脉硬化和逆转心血管重构,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功效,是其他所有降压药不能比拟的。

钙通道阻滞药常用的有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通):每次口服20mg,每日1次。尼群地平:每日10~20mg口服。氨氯地平(络活喜):每日5mg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常用的有依那普利(悦宁定):每日10~30mg口服。贝那普利(洛汀新):每日10mg口服。培哚普利(雅施达):每日4~8mg。

②吲哒帕胺(寿比山):既有利尿作用,又具有阻断钙离子通道作用的血管扩张药。降压作用温和,对血脂、血糖等无不利影响,而且作用平稳持久,尤其适用于老年性高血压,以及伴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的高血压患者。每天用药1次,使用方便,依从性好。故常作为轻度高血压的首选药之一。

(2)处方2(以下任选一组)

①培哚普利,每次4mg,每日1次;

吲哒帕胺,每次2.5mg,每日1次。

②拉西地平,每次4mg,每日1次;

氢氯噻嗪,每次25mg,每日1次。

③培哚普利,每次4mg,每日1次;

氨氯地平,每次5mg,每日1次。

说明:

①处方2适于中度高血压。中度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案是:选择2种不同类型的一线降压药合用。常用方案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利尿药。

钙通道阻滞药+利尿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钙通道阻滞药。如果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出现咳嗽副作用并不能耐受者,可改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每次口服25mg,每日2次。缬沙坦:每次口服80~160mg,每日1次。

②第一组和第二组处方二者均加用一种小剂量利尿药,以协同疗效,并消除其他降压药引起的水钠潴留。氢氯噻嗪是噻嗪类利尿药。利尿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本类药物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排钠利尿减少血容量,从而显着增强其他降压药的疗效。利尿药引起脂类及糖代谢异常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发现这些不良反应可通过减少用药剂量和低脂饮食及体育运动得到控制。因此,近年来基本趋向一致的意见是采用小剂量给药。常用制剂有氢氯噻嗪:每次口服25mg,每日1次。

氯噻酮:每次口服25mg,每日1次。螺内酯每次口服20mg,每日1次。

③用药过程中根据血压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个处方药物均可用同类药替代。

(3)处方3

①替米沙坦,每次40mg,每日1次;

吲哒帕胺,每次2.5mg,每日1次;

呋塞米,每次20mg,每日2次。

②培哚普利,每次4mg,每日1次;

氨氯地平,每次5mg,每日1次;

呋塞米,每次20mg,每日2次。

说明:

①本处方适于重度高血压。重度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案是:选择3种或3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强效降压药合用。常用方案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阻滞药+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利尿药+钙通道阻滞药。

3个方案及列举的处方均采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联合应用,以协同疗效,有效控制血压,同时适当减少各药剂量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②主药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和钙通道阻滞药之外,也可用降压作用强而迅速的哌唑嗪。

③利尿药开始用强效利尿药呋塞米,血压控制后改为作用温和的氢氯噻嗪。

④有并发症高血压的选药: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首选利尿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忌用短效钙通道阻滞药、中枢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可乐定、甲基多巴)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高血压并发肾功能不全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硝苯地平等,忌用噻嗪类利尿药。高血压并发冠心病首选β受体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哌唑嗪等,忌用噻嗪类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

⑤高血压急症的选药:对高血压急症的药物治疗原则是迅速降低血压,同时保护靶器官的功能。一般采用静脉给药,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硝普钠:开始以每分钟10~25μg静滴,根据反应每10分钟增加1次剂量,直到血压满意为止。持续静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硝酸甘油:开始以每分钟5~10μg静滴,逐渐增加剂量至每分钟15~20μg,停药后数分钟内作用消失。

酚妥拉明:10~20mg加入100ml或2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根据血压降低情况调整滴速。

呋塞米:20~80mg静注。

硝苯地平10~20mg舌下含服。

在上述药物中,一般选择前3种药物中的其中1种静脉滴注,另加硝苯地平舌下含服,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2.中医经典处方

(1)处方1:泽泻50g,益母草、车前子、夏枯草、草决明、钩藤、牡丹皮各10g。

本处方为名老中医朱文玉经验方,本方功效平肝息风,利水降压。

本方重用泽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该药除有利尿降压作用外,尚有降血脂、减轻动脉硬化和改善心脑供血等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2)处方2:珍珠母24g,枸杞子、杭菊花、夏枯草、桑寄生、刺蒺藜、何首乌、白芍、大玄参、怀牛膝各12g,全当归、钩藤、广地龙各10g。

本方为名中医赵金铎经验方。功能柔肝息风,清热,降压,解痉。适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所致高血压。

(3)处方3:复方罗布麻制剂。

本品为复方制剂,其成分为罗布麻煎剂干粉,野菊花煎剂干粉、防己煎剂干粉,三硅酸镁、硫酸胍生、硫酸双肼屈嗪、氢氯噻嗪、盐酸异丙嗪、利眠宁、维生素B1、维生素B6、混旋泛酸钙。本品作用温和,价格低廉。

适用于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维持量每日2片。少数病人在开始服用的第1周内可能出现头晕,但2~3天后即可减轻乃至消失,个别病人也可能出现嗜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