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井”和“白马井”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知道“伏波井”和“白马井”的故事吗?这些都是关于当年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南越、设立珠崖儋耳二郡的记载或传说。
在海南省东方市,有一口汉代水井,叫“汉马伏波井”。井口直径有八尺之大。据乡人传说,此井原系方井,后人扩大为圆井,以砖砌成。井近处有伏波祠,早已毁废。墙上嵌一石碑,题有“汉马伏波井”五个字。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家董学有观看此井后证实,此井确为汉光武帝时有功于海南的马援将军经过海南时所造,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了。大诗人郭沫若对这口井十分喜欢,曾这样题诗赞美:“水泉清冽异江灌,古井犹传马伏波。想见当年师驻日,三军朝汲定如梭。海盐含量百之三,饮此信知水味甘。古所于今沾惠泽,胜标铜柱在天南。薏苡烹来可作糜,军行用以止朝饥。功成人竟明珠视,古井无波水自知。”
汉马伏波井自古水质清甜,夏日水凉、冬日水暖,附近十个村庄的数百户村民都到此汲取井水,即使遇天旱,井水也从不枯竭,“天南第一泉”、“感恩第一甘泉”的美称由此而来。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白马井吗?它是儋州一个有名的地方,位于儋州市白马井镇,距那大镇50多公里。
白马井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有“白马涌泉”的历史故事和伏波将军庙的古迹。传说汉代英雄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将军的白马用蹄刨沙涌出清泉,“白马涌泉”因此而得名。
白马井古迹在隋唐时就有文字记载,《抱驿都旧志》上说:后伏波将军乘白马刨沙得泉,因为井去海涛才四十五步,其味清甘,乡人于井上立伏波庙。我国现代杰出作家、大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1961年游览考察白马井时写下《白马井港》一诗,在诗序中有一段关于古迹的考证文字:
在港口附近,闻迹有井,有祠祀伏波。传说伏波将军来此时,有白马蹴地得泉,凿井因名“白马”。此望文生训之说耳,实则白马即是伏波,古无轻唇音,伏读如白,波马音亦相近。由此古音,可断定伏波将军确曾前来儋耳。唯不知系路伏波抑马伏波耳。苏东坡《伏波调记》云:“‘汉有两伏波,皆在功德于岭南之民。前伏波,邳高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马侯也。……古今所传,莫能定于一’。东坡生于九百余年前,已难‘定于一’,今则更难定矣。”
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汉代英雄而造伏波庙设伏波井,“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也便成了旅游胜地。
冼夫人纪念馆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海南人为纪念“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纪念馆在哪里吗?它坐落在海口市新坡镇新坡梁沙村。
冼夫人纪念馆前身为“冼太夫人庙”,俗称“梁沙婆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历经清康熙廿一年(1682年)和嘉庆十五年(1852年)两次大规模修建,是海南有名的古代庙宇。
冼夫人(513—602年)是我国六世纪南方百越中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海南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海南人民敬称她为“南天一柱”、“圣祖母”。
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为了从政治上解决海南长期被弃置的问题,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领的身份“请命于朝,置崖州”,获准,并被委任为全权负责此事。于是她与丈夫冯宝统率三军下海南,扎营梁沙坡(今海口市龙华区新坡梁沙村),深入调查研究,采取以德为怀、分化瓦解的策略,平乱招安,终于建立了崖州,结束了海南多年“久治不统”的局面,使海南岛重新隶属中央政权直接管辖。
后来,为了纪念冼夫人这次出军,每逢冼夫人当年出征的日子(农历二月初六至十二),海南人民就举行纪念活动,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军程序和仪式阅兵,并且代代相传,这就是“军坡节”(现称冼夫人文化节),俗称“发军坡”。每年“军坡节”期间,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冼夫人庙(现为冼夫人纪念馆),顶礼膜拜,参加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改革开放后,人们赋予其更多健康的内容,但仍保留了流传了上千年的民俗活动,每年海口市都要举办冼夫人文化节。
1989年,冼夫人纪念馆在冼夫人庙旧址建成并对外开放。该纪念馆面积283平方米,造型大方,气势雄伟。屋顶为重檐式,铺盖金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馆的正门上镶嵌的“巾帼英雄”、“岭南风流”、“千秋落精”等大幅匾额,格外引人注目。大厅正殿上,有冼夫人损彩绘,尺寸与真人相仿,冼夫人身穿袍套,神采奕奕。其前放醇香案、八仙桌和落地香炉,两侧陈列古代八种兵器。每年都有庙会军坡节活动在这里举行,热闹非凡,前来纪念和朝拜的人达10多万人次。
昌化古城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到过昌化古城吗?它是中国最南端的古城遗址之一,自设置县治以来,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了。昌化古城是海南有名的古迹旅游胜地。据《琼州府志》、《正德琼台志》记载:早在2100多年前,昌江是秦代象郡的属地,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孝武帝平定南三郡,在海南置珠崖、儋耳二郡,儋耳郡统领至来(今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九龙(今东方市感恩镇)二县。当时,至来县的县治设在今昌化江入海口的旧县村,至来县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昌化县”,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先后历时1070年。
据现存古史志记载,古昌化城池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时千户俞觊受命烧砖砌墙,由于种种原因,城池未砌完整。明永乐九年(1411年)昌化县受到日本海盗侵扰,昌化县军事指挥徐茂为了抵抗倭寇侵扰,将城重建,环城石砖砌墙,周长2.5公里,高6米,厚5米,石垛550个,更铺8座,城楼4座,城门4个,东为启展门,西为镇海门,南为宁和门,北为宁武门。明正统十年(1445年)昌化知县周振又在城池外围近墙处开挖5尺宽的深壕沟,昌化城池至此形成规模,显得雄伟壮观。但因近海边,城池屡遭台风袭击而残破不堪,几经修缮。到了1941年,日本兵侵占古城,为了军事目的,将昌化城池的西门和北门封闭,并进一步加固城楼。日本投降后,城池年久失修,现存环城土墙,墙呈正方形,周长2公里,高约6米,厚约5米,城门高约3米,土墙周围有残缺城砖,壕沟遗迹清晰可见。
古昌化城现存的历史古迹及文物,除古环城土墙、壕沟,还有赵鼎衣冠冢、治平寺碑、南门园墓群、峻灵王庙遗址等。
青少年朋友,当你漫步在昌化古城遗址,你会领略到海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人类社会岁月沧桑的自然规律和法则,会得到心灵上的感悟和升华。
琼州六大古塔
青少年朋友,海南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各种各样的塔,如琼山的涅槃塔、文昌的斗柄塔、儋州的魁星塔等,不少古塔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这些古塔,见证着海南沧桑的变化,映现着海南悠久的人文精神,体现和凝聚着海南人民的知识、智慧和建筑艺术,是研究海南古代文化的重要平台和依据。这里主要介绍“琼州六大古塔”,即美榔姐妹塔、涅槃塔、青云塔、聚奎塔、斗柄塔、见龙塔。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琼州六大古塔”看一看吧!
美榔姐妹塔
青少年朋友,海南澄迈县有一对姐妹塔,它就是美榔姐妹塔。
美榔姐妹塔位于美亭美榔村,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历史。这个塔分姐妹两塔,姐塔为六角七层、高13.6米;妹塔四角七层、高12.55米。塔身造型美观,匠工精巧。经考古发掘,地宫及塔身座位都有大观通宝、开元通宝等几种铜钱共1000多枚及宋代瓷器制品。塔的身后有仙寿庵遗迹,四周遗有石碑石板,周围景致幽雅,簇簇翠竹,溪涧泉水积潴,犹如一方净土。
美榔姐妹塔为佛教舍利石塔,原为辑瑞庵前塔(今该庵已失修毁没)。据记载,双石塔是家道殷实的乡绅陈道叙为纪念长女灵照、次女善长捐资兴建,尽显老父亲怜爱女儿的切切情愫。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两姐妹的传说:她们有椰子“聚宝盆”,常常从盆里取出米面金银分发给穷苦的乡邻。
美榔双塔最杰出的是其精湛的石雕艺术,数十尊雕像裙带飘摇,形象栩栩如生。它的建筑材料均采用琼北火山地区的玄武岩,以榫眼凹凸相接,条石干摆叠码不粘合的独特方式,经过800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主体建筑却没有倒塌毁坏,实属国内罕见。它代表了海南火山石石雕工艺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堪称我国石塔中的艺术珍品。加之西汉海南三大名邑之一的苟中县县治所在地就在其附近,历史遗迹丰富,历代名人辈出,周围还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与水域风光,更富有旅游观光价值。1996年美榔姐妹塔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涅槃塔
这是一座建于宋代末年历世800多年的佛教名塔,位于海口琼山区石山镇儒符村,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涅槃塔全部用石筑成,古老朴实,巍峨雄伟。石塔通体高26米,竖置在高10余米,宽7.6米,长7.68米的高大的台基上。塔分5层,由23层石头筑成,呈四角形。第一层内龛供奉石雕像一尊,檐角飞起,基座为金字形。塔顶设有一亭,亭内陈设着菩萨和武将神像,置覆钵和火焰盘轮竽。塔基背面设台阶25级,拾级而上,可登上台基顶面。塔的台基全由方块石垒叠而成,颇似仿金钢塔式“宝座”。塔造形特殊,艺术精湛,别具一格,在琼崖独一无双,为全国所罕见。
涅槃,是佛教用语,词含二义,一是指幻想的超脱生死境界,二是原指释迦牟尼之死,后用于代称佛僧的死。涅槃塔命名是取“涅槃”的第一义。涅槃塔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一说是,宋代末年,石山地区有一民女符氏姑娘,美貌无比,心灵手巧,编织草鞋闻名遐迩,以卖草鞋为生。她信佛敬佛,将一生所蓄建造此塔,当地人称之为“草鞋塔”。另一说是,宋高宗年间副丞相李光同卖国求荣的秦桧进行坚决的斗争,李光的妹妹也上街宣传李光抗金爱国的主张。可是,朝廷腐败无能,奸臣当道。秦桧和杨顾等人上下勾结,诬陷李光,致使李光及其妹妹流放海南,住在石山儒符村,她辞世后,当地人民建造此塔纪念她。三说是,宋代有位抗金爱国将领名叫白玉潭,他竭力反对奸臣秦桧的与金人议和的主张,招致陷害,被流放海南孤岛。初到时,他在儒符村落脚,在石山一带传播中原文化,乡人受益匪浅,后来建此塔以纪念他。
青云塔
青云塔是海南现存的稀有古塔之一,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它位于万宁城区(万城镇)东南二公里的山尾岭上,因此当地人也称此塔为“山尾塔”、“万州塔”。据《万州志》载,青云塔的前身是文魁塔,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毁坏后于道光壬辰年重建,取名青云塔,因塔身高耸壮观而得名。
青云塔塔体为八角形,用火砖和零星石料砌成,塔高约27米,分七层七檐。青云塔高大巍峨,古朴典雅,坚固稳重,充分体现了古代万宁人民独特的砖石建筑艺术。150多年来,古塔虽遭无数次的强台风和雷雨袭击,但塔身至今仍然安然无恙,巍然如故。日本侵占海南时,曾用重炮轰击此塔,但终未炸毁,仅南角有较大的损坏而已。海南建省后已将损坏处修缮好。青云塔是万宁著名胜景之一,现为海南省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青云古塔风韵迷人,它周围怪石嶙峋,草木繁茂,蜂蝶成群。塔下有一条溪流,犹如一条银白色的飘带绕塔而过。登塔远眺,万城楼厦街景、田畴、农舍、村落、椰林、海滩、渔舟、浩瀚无际南海等美景尽收眼底。现代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登青云塔时曾留有“文魁七级塔,粮仓万顷田”的名句。
聚奎塔
青少年朋友,在琼海市塔洋镇西南约500米处,在高低参差的椰林丛中,有一座巍然耸立,直指苍穹的古塔。登上这古塔,放眼远眺四周,绿树、翠禾、碧荷、红莲尽收眼底,大有心胸开阔,陶陶自娱之感。它就是岛内外闻名的海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聚奎塔。
聚奎塔历史十分悠久。据《琼东县志》记载,聚奎塔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9年)琼东知县卢章兴建。据传在建塔期间的一个夜晚,卢章在梦中看见一位名叫萧霍的人,身穿青衣裙,站在塔顶念道:“奎塔插天连甲第。”因此,把塔名命为“聚奎塔”。聚奎塔高近30米,一共7层,每升高一层,高与宽都相应缩减,塔身中空,底有塔座,四周有墙,正门朝北,门楣上端有石匾,上书“聚奎塔”。塔体仿唐代建筑,造型古朴别致。外表每层由八个墙面构成,属阁楼式砖檐塔,七面各筑一个假门,只有一面筑真门。真门朝南开,从真门入内,循一条阴匝匝的夹墙小梯道,便可登上第二层。依此拾级登高,直到塔顶。各层相接处有砖墙,美观坚固。塔顶横放一木,攀缘上去便可站在圆形塔巅之上。
聚奎塔不仅为研究海南古代建筑文明发展史和建筑艺术提供了直接依据,而且具有较大的旅游、观赏价值。
斗柄塔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在文昌东北部铺前镇七星岭主峰上,矗立着一座有370多年历史的古塔。它十分壮观,雄视琼州海峡,远眺雷州半岛,自古被誉为“文昌八景”之一,在海内外很有名气。它就是斗柄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