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769900000037

第37章 海南的人文名胜古迹(4)

它为什么要叫斗柄塔呢?这还要从七星岭的形状说起。这七星岭主峰海拔117.4米,与琼州海峡隔海相望,岭区有大小山峰9座,其中7个较为突出,形如星列,故名七星岭。因为这塔矗立于七星岭主峰上犹如“七星排斗”和“七星生柄”,故得名斗柄塔。斗柄塔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塔平面作八角形,共7层,层层收缩递减,砖道以线砖与棱角子砖叠涩出檐,每层有拱门,内设螺旋式阶梯104级,拾级可登塔顶。塔高约20米,塔顶葫芦已废。现仅存覆盆,塔基围44.8米,塔身厚3.55米。塔门向西,门额石匾刻有“斗柄塔”三个字。上款刻“明天启五年孟冬月建造”;下款刻“清光绪十三年孟冬月重修”。

斗柄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过去商民船只经过琼州海峡,因无航标,常遇难,这被认为是妖怪作祟。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海南定安人)致仕后,以航标和镇妖为目的,邀众奏请朝庭拨款建塔。塔的造型端庄稳重,雍容大方,踞高挺拔,耸入云霄,气势雄伟。数百年来它虽然历尽沧桑,顶风傲雨,经受无数强台风及雷电袭击,依然巍然屹立,成为海南省山岭和古塔集于一处的著名旅游观光景点。

斗柄塔反映了海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勇于斗争的强烈厚望和崇高精神,体现了海南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还是海上航运和渔船作业的特殊航标,是研究海南古塔发展历史可贵的实物资料。

见龙塔

青少年朋友,在海南的古塔中,有着一座极具风水学知识和科技人文知识的古塔,它就是见龙塔。

见龙塔又名仙沟塔,位于海南省定安县城东南约7公里的龙滚坡上,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该塔由砖石砌成,共7层,高25米。见龙塔共设有28个实门,每层的实门加假门共有8个,其中第1层实开东、西、北3个门,其他5个门都为假门。第2层则与第1层刚好相对,实开5门,虚开3个假门。这样虚虚实实交错而上,以预防塔身纵向开裂。塔的内部是空心的,内壁设有砖梯通向各层。整个塔并无任何现代建筑材料,一块块塔砖在糯米、草木灰等原始建筑材料的粘合下累叠而成。塔砖有《千字文》的单字印记,底层正面额上刻有“见龙塔”三字。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修整见龙塔,1986年,定安县人民政府定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着手抢救和保护。1996年,定安县文化馆集资重新对见龙塔进行修缮,使其恢复昔日风姿。

见龙塔是典型的风水塔,它是依《易经》八卦设计的,塔为八面体,墙上分别纹印着“日、月、星、辰、天、地、玄、黄”等字,底层正门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今仍清晰可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等捐资开始修建见龙塔,因资金缺乏,半途停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吴先举邀请绅士捐资续建而成。塔名“见龙”,是据《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令人称奇的是,见龙塔顶上还设计有一个起避雷作用的半米长的铁物。在古塔上设置避雷物在海南古塔甚至国内古塔建筑中也非常少见,而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现代避雷针是1752年,建塔时尚未传入中国。

张岳崧故居

青少年朋友,你去过海南名人张岳崧的故居吗?它坐落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附近,是海南一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文古迹。

张岳崧(1773—1842年),字子骏,又字翰山,号觉庵、指山,今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是海南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他革除各种陋习,4次受到皇帝召见,曾倡导并协助林则徐禁鸦片。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濬、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

张岳崧故居坐北向南,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故居有两处,一处为出生之祖居,位于高林村西北边,占地1500多平方米,今仅存有正屋一幢(一厅两房);另一处位于高林村西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是张岳崧居官时所建,今仅存正屋一幢,后屋一幢,两侧横房两幢。

在张岳崧故居旁边,有一处十分有名的古建筑,那就是张氏宗祠。张氏宗祠是一座有正屋和横主席台的院子。它记载和印证着张岳崧成长的心路历程,陈列的主要是张岳崧的著作、书画、对联、碑帖匾额、印章等遗物和晚清名人关于记述张岳崧生平事迹的文章著作,对了解和研究张岳崧及晚清海南的历史、文化都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张岳崧故居现已被列为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经济落后的古代海南定安县,为什么能够诞生科举时代海南唯一的探花郎,出了“海南四大才子”,至今还是一个谜。难怪到这里参观、探究的人络绎不绝。据张岳崧的后人称,张岳崧故居每年接待游人约8000人,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者。

解元坊和太史坊

青少年朋友,古代的定安县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地方,像张岳崧、王弘诲等的读书成才的故事早为百姓熟知,也留下了不少见证和纪念英才名士、风流人物的人文古迹。解元坊和太史坊这两座明代牌坊就是至今还保留完好的古迹之一。

解元坊位于定安县城王尚书生祠后(今定城医院后),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孟春,为当时的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诲立。王弘诲系定安县龙梅村人,他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广东乡试考中辛酉科第一名举人,故坊匾是“解元”。解元坊由于历史变迁,经历了多次迁移。最初它建于定城中街,清代曾重修一次,1928年夏,因建新街,解元坊始迁至今址。解元坊通高5.1米,面宽3间,明间(除柱)宽3米,次间(除柱)宽1.5米,明间坊额石面宽77厘米,长3米,厚20厘米,正面阴刻横写楷体大字“解元”,字大70厘米见方,右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琼州府知府吏韩宜,同知陈梦雪,通判杨麦,定安县知县黄守潜,定安县知县元萃重修”,左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诲建,隆庆二年孟春吉日立。民国十七年戊辰仲夏月吉士旦裔孔明镜同众迁立”。坊额后背中间阴刻横写楷体大字“翰林”,字大60厘米见方;右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钦差提督两广都御史王同道,分巡海南道副使姚世为”,左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诲建,隆庆二年孟春吉日立”。

太史坊坐落于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建于万历二年(1574年)孟春,系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国史官王弘诲所立纪念物,故称太史坊。坊通高5.1米,面宽3间,明间(除柱)宽2.84米,次间(除柱)宽1.3米。明间坊额石面宽80厘米,长3.1米,顶盖及专额石之间竖一石,上刻“恩荣”二字。坊额外负担石正面中间阴刻横写正楷字“太史坊”,右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总督闽广粮饷巡抚广东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殷正茂,巡抚广东监察御史张守约为”,左侧阴刻直写楷体小字“嘉靖乙丑科会试第二十名进士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同修国史王弘诲立,万历二年甲戌孟冬吉日。”坊额背面阴刻横写正楷大字“解元坊”,左侧阴刻楷体小字“嘉靖辛西科广东乡试第一名王弘诲”。

解元坊和太史坊这两座明代牌坊,建筑设计造型均极古朴而雄伟,并且能注意到海南多台风而在其之前后设置有防风作用的斜柱,使牌坊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它们反映了海南人民崇尚知识,尊敬名贤的传统美德。正如太史坊明间大柱对面刻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系王弘诲的门生)所书楷字对联所说:“石柱擎天秀毓南溟开五指,瑶台贯斗兴摇北极应三台。”这不仅是门生对老师的敬仰,还反映出琼州百姓对王弘诲为国光明磊落、为民功德无量的高尚品德的歌颂。

作为海南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牌坊之一的太史坊,连同龙梅村王弘诲故居以及王氏宗祠一道,1994年被列为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海底村庄

你听说海南有一个特别神秘的“海底村庄”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底下有些什么?让我慢慢告诉你。

这个海底村庄位于海口市琼山东北海岸的东营港、北创港、东寨港和文昌县铺前港等地的波涛之下,共有72个“海底村庄”。这个海底村庄是大自然的造物,也就是400多年前的一次罕见的大地震造成的,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

据史书记载,琼州大地震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5年7月13日午夜)震级为7.5级,震中烈度为10度。震中在琼山区塔市与文昌市铺前之间。受灾最严重的是琼山、澄迈、临高、文昌。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至4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共72个村庄缓慢下沉,垂直下降入海3—4米,这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十分罕见。几百年过去了,震后遗址已成为奇特的水下景观。每年5—6月份,海水退潮时,乘船游览,依稀可见海中村庄废墟、庭院、碑坊、石桥、古戏台等。在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能见到一座古戏台,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海蚝、贝壳。从东寨港北上,在铺前湾海岸以北4公里左右的约10米深的水下,有一个叫“仁村”的古村庄沉陷在那里。坐在汽艇上,透过海水,当年村子里的庭院、参差的房屋遗迹依稀可辨。在铺前湾与北创港之间的海底下,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雕工精细的“贞节牌坊”屹立水下,成群的鱼虾在牌坊间穿梭往来,好像神话里的“海底龙宫”。

沧海桑田,古貌犹存,让人们领略到大自然神秘的变迁,了解到海南古代“村庄”是个什么样子。它为人们对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背景以及多方面的直观资料,同时也深深地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天涯海角

青少年朋友,你到过天涯海角吗?它是堪称“海南一绝”的最美的海岸线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人文景点。它位于三亚市区约23公里的天涯镇马岭山脚下。这里椰林婆娑,奇石林立,碧水蓝天,烟波浩瀚,帆影点点,风景独特。步入游览区,沙滩上那一对拔地而起的高10多米,长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赫然入目。两石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在“天涯”岩下方,有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天涯海角》诗三首。在这两个巨石向东300米处,有一尊高大矗立如神笔指九霄的圆锥形奇石的正面,刻有“南天一柱”四个遒劲传神大字。映入你眼帘的还有一块刻有“海判南天”的巨石。这里历来是游客旅游观光和吊古的胜地,堪称“海南一绝”。

你知道在这几个巨石上刻上“天涯”、“海角”、“南天一柱”大字的是谁吗?他们分别是清代雍正年间的崖州知府程哲、近代崖州知州范云梯和另一位不留姓名的文人。

在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天圆地方的,“天涯海角”的意思是世界的尽头(天之涯,海之角),代表遥远的地方,所以这里被帝王当作流放地,很多被贬的官员被流放到这里。大凡古代贬逐到这里来的谪吏遣臣、文人墨客,但见山遮海阻,前路已尽,无不产生置身于天地之尽头的感觉。

当年崖州知府程哲为什么我在巨石上刻下“天涯”二字呢?,也许是像许多古人一样,来到这里产生了那种天地之尽头的感觉吧!后来在另一块巨石上刻下“海角”二字的那位文人,当然是由于触景生情,想抒发胸中之同感所致。

距这两块题刻巨石不远处,便是“南天一柱”巨大石刻。这个石刻十分著名,被选为我国1980年发行的贰元面额人民币背面图案。它的作者范云梯是一位在海南为官十多年、政德清廉、人民拥戴的老先生,他在出任崖州知州时,正值列强疯狂瓜分中国之际,他期望着自己管辖下的海南岛能够成为一根支撑祖国河山的擎天玉柱,题刻下“南天一柱”四个箩筐口般大的字。

两任知州和一位文人在面对大海,借石刻明志,抒发人生情怀,这在海南文化史上是一个佳话。而让人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题刻不但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一处人文景观,给游人以无限的人生感慨、憧憬和遐想,也给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创作题材,更为三亚留下了一笔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每年专程来此观光游览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更有新人专门到此举行婚礼,借此更能激发人们对爱情、友情和人生的感受和体验“爱你到天荒地老,陪你到天涯海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天涯何处无芳草”那样的浪漫情怀和纯真承诺。过去十分荒凉、遥远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神奇、怀古、美丽、浪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