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青年牺牲第一人郭钦光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你知道20世纪初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吗?这场爱国运动,对我们国家、民族的前途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你知道第一位牺牲的五四青年学生是谁吗?他就是我们海南的青年郭钦光。
郭钦光(原名郭书鹏),1895年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龙马乡龙尾塘村,6岁开始读书,12岁毕业于罗峰高等小学(罗峰中学前身),后考入广东初级师范学校。在校期间,郭钦光爱看英雄人物传记,细心研读中国历史,崇敬民族英雄,痛恨卖国奸贼,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热血青年。郭钦光平时沉默寡言,但谈论国事则滔滔不绝。每当与人说起近代中国政治之衰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凶狠,往往痛恨不已,悲愤交加。1915年,袁世凯为了博取日本帝国主义对他称帝野心的支持,竟同日本政府秘密订立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款条约”,激起举国上下的强烈愤慨。郭钦光更是嫉恶如仇,气愤万分。广东各校学生不顾当局的压制,云集广外开“国耻大会”声讨袁世凯的卖国罪行。郭钦光登台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激愤之情难以抑制,以致当场呕血,在场群众无不为他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此后郭钦光继续进行爱国宣传,经常对同学谈到“国危而偷生,不如早死”,立下以死报国的志向。
1917年,郭钦光毕业于广东师范学校,继而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1919年,北京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5月4日那天,郭钦光奋勇先行,同北大爱国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冲向赵家楼搜寻卖国贼,遭到曹汝霖卫兵暴力镇压,心中激愤难平,当场呕血不止,被送进医院抢救。住院期间,郭钦光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偶尔清醒过来,当同学们告诉他关于爱国活动的进展情况时,他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叹息道:“国家濒危,政府犹以狮子搏兔之力,以压一线垂尽之民气!”说完又呕血不止。一直延至七日,竟溘然逝世,时年24岁,成为“五四”爱国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位烈士。郭钦光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5月12日,天津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千余人在河北公园举行郭钦光追悼大会。5月18日,北京各校5000多名学生集中在北大法科礼堂举行郭钦光追悼大会,会场上悬挂着各界送来的3000多副挽联。随后海南文昌学生又在郭钦光的母校罗峰高等小学集会,沉痛悼念郭钦光。5月6日,广州各校师生在师范学校召开追悼郭钦光大会,会上挂出一副用鲜血写成的对联:“是为国殇,不愧英雄”,横幅为“正气磅礴”。5月31日,上海学生及工商各界人士聚集大西门公共体育场,追悼为国捐躯的北大学生郭钦光。
郭钦光的牺牲,激发了全国学生的义愤,把爱国学生运动推向了新高潮。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笔题赠挽联“疾风劲草”。郭钦光不仅是文昌罗峰中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更是海南乃至全国爱国青年的杰出代表。
“独脚将军”陈策
海南是将军的故乡。在众多将军中,有一位被誉为“独脚将军”的传奇式的人物,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民主革命名将、抗日名将、国民党海军中将、广东舰队司令陈策。
陈策(1893—1949年)是海南文昌人。三岁时随父亲到新加坡,八岁时回国。小学毕业后,到广州的“广东海军学校”读书,后加入同盟会。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被称为“神炮手”,与张发奎并称“海校二杰”。1912年民国成立后,他曾成立“海校同志会”反对袁世凯。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陈策立即派出海军陆战队将孙中山接到海防舰队司令部,并亲自护送孙中山上宝璧舰,又转上永丰舰,二人一起率领永丰等8艘军舰向广州腹地白鹅潭进发。途中陈策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各舰还击,终于挫败了叛军阴谋,到达目的地白鹅潭。此举得到孙中山先生的特别嘉奖,各位将士对他也十分赞佩。1923年孙中山重回广州,任陈策为广东舰队司令。北伐后,广东舰队改为国民革命军海军第四舰队,仍任陈策为司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策兼任虎门要塞司令,负责广东沿海防卫,主力防守虎门,数次击退日海军攻击。1938年与当时居住香港的李福林合演反间计,诱使日军登陆虎门,在海上击毙日军数百人。陈策亦于这次战役中被日军炮火击中,左腿被截去。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日军同时发动对香港的进攻。陈策率领仅余的6艘鱼雷艇、十多名英国高级军官和三十多名其他官兵及情报人员,冒着日军密集的炮火奋勇突围。陈策手腕中弹,跳入水中。幸得副官徐亨背负游水上岸获救。他一足已断,一手又负伤,仍能跳水突围,带领数十人成功离开香港,被誉为奇迹。为表扬陈策的贡献,英皇授予他“帝国骑士司令勋章”(KBE)。1942年,陈策继续领导港澳同胞协助盟军作战,功绩卓著。
陈策逝世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其挽联上写道:“义长盟军重,忠诚国父知”,对他的生平功绩做了高度评价。
为新中国而奋斗的英杰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新中国的丰碑上,凝聚着无数海南儿女血染的风采。他们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前行,忍辱负重,矢志奉献,开创了骄人的勋绩,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里展现的是宋庆龄、张云逸、周士第、杨善集、王文明、冯白驹、冯平、王国兴、陈理文、刘秋菊、布鲁等英杰人物的事迹。
“20世纪伟大女性”宋庆龄
1893年1月27日,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诞生了一位普通的女性。她的祖籍是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她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接受了民主思想的洗礼;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她,就是被誉为“20世纪伟大女性”的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之一。宋庆龄是宋耀如的次女,原名庆琳,后改庆龄。少女时的她,曾经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8年和妹妹一同到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获学士学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不断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之间架起了桥梁。1913年,宋庆龄学成归国,不久即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1922年起,宋庆龄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拥护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她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曾被选为国民党第二、三、四、六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宋庆龄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一起,多次发表通电、声明、宣言,揭露和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1927年至1931年在苏联、欧洲期间,参加国际反帝和保卫和平运动,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她拥护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妥协投降、对内反共反人民的行径。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回到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并任主席,在解放战争中曾给予中共和人民解放军以巨大的物质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198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第五届全国人大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主要著作有《为新中国而奋斗》、《宋庆龄选集》等。
军事家、大将张云逸
青少年朋友,在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文昌市文昌中学南面,有一座坐东朝西,绿草如茵,花木扶疏,环境幽雅的纪念馆。纪念馆门楣正中镌刻聂荣臻题的“张云逸将军纪念馆”八个金色大字。它是为纪念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张云逸而建造的纪念馆。每天都有不少游人前来瞻仰这位英杰人物。
张云逸(1892—1974年)是海南文昌人。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8年考入广州陆军小学,次年加入同盟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在1911年,张云逸就投身于辛亥革命,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之后,又参加反对袁世凯、讨伐陈炯明叛军的斗争;1925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河南等地战斗,由于英勇善战,被提拔为第四军二十五师少将参谋长;1927年,策划和掩护该师大部分官兵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12月,与邓小平一道领导了百色起义,创立了右江苏区和中国工农红军,他任第7军军长,开创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与领导新四军的组建、整编等工作。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直接领导第2师同敌伪的军事进攻、政治破坏、经济封锁进行斗争。1943年11月,陈毅赴延安后,他代理军长,主持新四军军事工作,指挥新四军各师开展对日大反攻作战,歼灭大量日伪军,收复大片失地,为创建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的全面建设作出不朽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长等职。张云逸为人民解放,为新中国诞生,为祖国富强,立下了丰功伟绩。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毛泽东称赞他是“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解放军防空军第一任司令、上将周士第
1950年10月19日,一位海南籍的解放军将领被正式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组建后第一任司令。他,就是从海南岛走出去的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的周士第(1900—1979年)。
周士第的人生充满着传奇。他出生在海南省琼海市,从小饱读诗文,并于1914年考进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琼崖中学。1923年,周士第告别家乡,乘船北上,来到广州。
1924年4月,国共合作创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周士第弃笔从戎,经过严格考试,成为了赫赫黄埔一期生。1924年9月,周恩来征得孙中山同意,组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周士第因英勇善战从一排排长被提升为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成为中共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最早的军事指挥员。北伐军主力东征,“铁甲车队”就成为了后方革命政府的守护神和民众的坚强后盾。10月30日,陈炯明残部包围了驻沙鱼涌的罢工工人纠察队。周士第得到急报后,立即带着“铁甲车队”40多人迅速赶到现场,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在这次战斗中,周士第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给敌人以重大打击,取得了击毙敌参谋长、营长各1人,排长5人,士兵200余人的战果。战斗之后,广州的工人和农民在周恩来、毛泽东的号召下曾经掀起过一个向“以周士第为首的铁甲车队学习”的小小热潮。周士第和他的“铁甲车队”一举成名。
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广东肇庆宣布创立。叶挺受党组织委派担任独立团团长。周士第最初为第1营营长。5个月后即升为独立团参谋长。1926年5月,独立团受命开赴湖南作为北伐先锋。周士第率领第1营走在先锋部队的最前面,人称“北伐先锋的先锋”。
武昌之战,周士第指挥的“奋勇队”事迹可歌可泣。动员会上,周士第带头留下家书、衣物、余钱,表示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在他的感召之下,奋勇队队员个个争先,人人都写下家书,以实际行动展示了革命军队不成功便成仁的英勇气概。10月10日,北伐军向武昌城发起第三次总攻击。周士第指挥独立团凭着拼死一战的精神,用架设云梯的办法硬是在通湘门取得了突破,他们首先攻占蛇山,迫使武昌守敌停止抵抗,3万守军缴械投降。在武昌攻城战斗中,独立团共牺牲官兵191人,一时间“古有抬棺出城,今有留书攻城”的壮举传遍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