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769900000027

第27章 家乡的英杰数不尽(3)

琼台书院掌门人谢宝

青少年朋友,你到过琼台书院吗?那里古树森森,红墙绿瓦,书香习习,是古时琼州府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是海南人士登科的必经之门。这个学府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5年),具有300多年的历史,许多名人学者曾经在这里教书育人,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谢宝。

谢宝(1682—1742年),海口市龙岐人,清代海南著名教育家,琼台书院的掌门人,曾获甲辰科二甲进士,授肇庆府正堂。他为人正气刚直,无意仕途利禄,在琼台书院培养门生共100多人,不少人登科致仕。

谢宝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才思过人,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终于考取清雍正甲辰(1724年)进士,居第七名,享誉海南士林。但因他的文章写得不够气派谨严,后来吏部认为不足以为吏,走不了官场,即调过礼部,派往广东肇庆掌文教。他因此十分气愤,只在职几个月,毅然辞职归里,决心献身家乡教育事业,掌教琼台书院。

谢宝以书院为家,研究教法,严格教规,以教好弟子为天职,勤勤恳恳,谆谆善诱,教育上很有成就。据奎星楼碑文记载:以前登科的人一次获隽者只不过一二或者空白。谢宝入主该书院后,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绩优异,每届获隽者四五人。考中举人者不可胜数。由于他善于识别人才,利用人才,所以,时人书赞他有“藻鉴不爽”之美誉。现在琼台书院里还有他的一块“进士”匾额。书院正厅两侧的书柜里,还收藏着谢宝掌教用过的各种书籍。书院里还有谢宝的亲笔题诗:“树老花偏嫩,春融枝叶茂,客窗幽静处,明月与绸缪。”字体遒劲,显露风骨,字里行间表现了谢宝为培育桃李,造就人才的苦心和志趣。

在谢宝努力掌教下,书院人才辈出,名赫南国。他的声名也随之远扬,享誉一方。

近代著名历史人物

青少年朋友,进入了近代,海南岛与伟大祖国一样进入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期间,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依靠坚船利炮纷纷入侵中国,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民族经济文化遭受摧残,宝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忧患起,英杰出。这时期的海南岛涌现出不少心忧天下、保国安民、矢志救国救民、不惜赴汤蹈火的英杰人物。他们或平定海盗,保国安民,或呼号救国救民,或不畏生命危险追随孙中山先生闹革命,或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而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战且功勋卓著。这里主要介绍吴元猷、宋耀如、林文英、郭钦光、潘存、陈策等人物的事迹。

清代海南第一武官——“海疆镇将”吴元猷

青少年朋友们,在清代,我们海南曾出了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他征战粤琼海域,剿杀海盗,战绩辉煌,受到百姓的赞誉和皇帝的嘉奖。在对其功劳的评定上,清咸丰帝称其为“海疆镇将”,道光帝赞叹“削平海盗皆卿之力”,琼州府志赞其“有功粤海”,这位被人传颂至今的水师名将就是琼山人吴元猷。

吴元猷1803年出生于琼州府琼山县张吴图道郡村(现属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管辖)。幼时的他失去双亲,很小就替财主放牛、捡柴草。因不甘忍受凌辱出逃他乡,15岁就自己开荒种地。他魁梧壮实,练得一身好武艺。吴元猷入水师营后,经一年海上战术训练,因成绩优良被升为伍长。当时沿海的居民常遭海盗抢劫,吴元猷参与追剿,屡建战功,升任龙门千总,崖州副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初二春节期间,吴元猷只船单刀,西从天尾(新海)东至七星岭(铺前),乘风破浪追逐海盗石十六,吴元猷左臂挺刀,施展轻功,从船头纵身一跳,飞跃到石十六的贼船上,趁石贼惊慌失措之际,轻舒右膀,将石贼制服活擒,其余海盗见群龙无首,水师追兵已到,只好全降。吴元猷被宣召进京觐帝,道光帝赞叹:“今时洋氛未靖,赖卿选次征剿,不避炮火,遂能削平海盗,皆卿之力也!”吴元猷答曰:“微臣生长海边,不畏风涛。藉陛下之天威,故所至之处胥平。”龙颜大悦,赐景泰兰花瓶一对、纯银质餐具、酒具、茶具各一套。从此吴元猷威名大振。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盗张十五大举入侵海口,吴元猷临危受命,筹备粮饷,英勇防守,会同黄开广等将领,日奋战、夜巧斗,打退张贼猖狂进攻,张逃至铺前海面时投降,受知府林鸿年招安。外沙一战得胜,商民送吴元猷“筹资御悔”、“得胜虎将”匾额,吴元猷的虎将大名因此而成。同治元年(1862年),海口商民为纪念此次外沙平贼胜利,要求琼山知府将“外沙”命名为“得胜沙”。

吴元猷是海南历史上唯一能授封正一品“建威将军”官职的武将,是清代海南第一武官,是近代以来深受海南百姓敬重的英雄,他追剿海盗、保国安民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传颂。。

第一位提出海南建省的人——潘存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历史上第一位提出海南建省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海南人,清代政治家、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潘存。

潘存(1817—1893年),文昌市铺前镇港头村人。潘存出身于书香门第,七岁读私塾,聪颖过人,年十二三就能操笔为文,滔滔不绝,被誉为神童,岁试名列前茅,咸丰元年(1851)34岁中广东省举人,题第55名。不久,应礼部试,循例捐户部主事、福建司行人等职务。潘存于京师为官期间,每逢闲余就研究经史,精于诗词、文辞。潘存还精通书法,凡汉魏六朝碑板,以及唐宋元明诸名家书法碑帖,收藏丰富,朝夕临摹,至废寝忘食。其所作书法作品,名士不惜重金争购,日本人也十分推崇。

潘存居京师30年,因秉性耿直,从未依附权贵,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光绪八年(1882年),潘存66岁告别京师,返回原籍。光绪十年(1884年)时值法国帝国主义滋事,扰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琼州西北与越南近邻,东北与福建海域相接,孤悬海外,为战略要地,是两广屏障。当时的广东总督张树声知潘存才德,推荐他为雷(州)琼(州)两郡团练,并论功赐以四品官衔。其时,潘存向朝廷提议“琼州改建行省”,亲自撰拟建省理由与方案,呈报两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但因当时国事纷乱,不久张之洞调离,他的建议未被采纳。查阅历史文献,潘存是至今所知道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海南建省的人。

潘存离开官场之后,就一心一意致力于兴学育才的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教育兴国”、“教育兴琼”。他先后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和琼州府城苏泉书院、文昌蔚文书院掌教讲学,为惠州和家乡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发起复建奇甸书院,但因故未果,便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与雷琼道朱采一起筹款创建“溪北书院”(在今文昌市铺前镇),购置图书,教化后代,对海南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潘存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论学26篇,诗词43首;研究了六书之渊源,订正了许多前人不准确的论述,著有《楷法溯源》一书,该书远销东洋。现存的遗著有《克己集》、《论学十则》、《楷法溯源》以及《赏花有感》等,由侨居新加坡的裔孙潘宾臣印行传世。

潘存逝世后,两广总督张人骏以潘存品行高峻,学识深远,奏请朝廷,将潘存生平事迹,学问德行,宣付清国史馆。宣统三年(1911年)国史馆总篡赖际煕、协修商衍鎏撰写潘存传略,以风于世。

潘存撰写的楹联很多,其中撰写于“五公祠”的楹联,长期为中外游客所称道。这副楹联这样写道:

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下几人才,置之海外。

道继前贤,教开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

孙中山的好朋友、好参谋、好顾问宋耀如

青少年朋友,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被誉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父亲”、“宋氏家族第一人”,孙中山的好朋友、好参谋、好顾问的人士,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宋耀如。

宋耀如(1861—1918年),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原名韩教准,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古路园村。12岁时,由姓宋的舅父带到美国波士顿当徒工。因为舅父无子便立他为嗣,从此他改姓宋,取名嘉树,又名高升,后改耀如,英文名字是查理·琼斯。青年宋耀如在美国一边管理店铺,一边上夜校读英文,先后当过水兵,上过“三一学院”预科,在范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在美国打拼了10年之后,他于1886年以一名传教士的身份回到了祖国。他一边传教,一边经商办实业,创办了华美印书馆,同时兴办儿童福利事业,改造孤儿院,兴建儿童乐园,设立医疗站,直接为儿童服务。宋耀如是集牧师、工商业者、革命党人三种身份于一体的传奇人物,孙中山说他“从事于教会及实业,而隐则传革命之道,是世之隐君子也”。

1894年,宋耀如在上海结识了正取道上海准备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的孙中山,两人一见如故。这期间,孙中山、陆皓东和宋耀如三人在宋耀如家里“屡作终夕谈”,宋耀如与孙中山等革命志士还经常聚集在宋耀如的印刷厂里通宵达旦地交换有关革命问题的意见。从此,孙中山成了宋耀如家的常客。

宋耀如不惜倾家荡产支持孙中山。孙中山躲在他家里写出“兴中会”章程后,宋耀如亲自驾车赶到他的华美印书馆,自己亲自排字印刷,连夜印刷几千份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他曾多次冒着砍头的危险,在他的华美印书馆以印刷中文圣经为掩护,秘密印刷反清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宣传品。他还频繁往来于上海、南洋之间,为起义军筹措军费购枪械,在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中,宋耀如的捐助曾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其重要的经费来源。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曾屡遭挫折,但宋耀如始终相信他,支持他。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在北洋政府的大肆追捕下,孙中山于8月逃亡到了日本。随后,宋耀如也被迫举家去日本避难,孙中山十分感慨宋耀如20年来不变的革命信念,他在《致李晓生函》中说:宋耀如乃“二十年前曾与陆烈士皓东及弟初谈革命者,二十年来始终不变……”并对宋耀如说:“查理兄,你真是我的好参谋、好顾问。”

宋耀如被人们称赞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父亲”、“宋氏家族第一人”。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经过他的不懈努力,打造了中国近代史上以“宋氏三姐妹”闻名于世的宋氏家族。他有三女三男: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宋子安、宋子良。6个儿女都到美国留学,都成为名人。

海南参加辛亥革命第一人林文英

1914年4月2日夜,在海南岛琼山府城第一公园(今琼山区工人文化宫),一位年仅42岁的海南籍革命家因宣传爱国思想,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被“短命皇帝”袁世凯派部属秘密杀害。他在临刑前高呼:“打倒袁世凯!”“拥护孙中山!”“反对帝制,拥护共和!”后来他被追认为辛亥革命烈士。人们在府城为他建碑,孙中山先生亲自敬题碑文“烈士林文英之墓”。他,就是海南参加辛亥革命的第一人林文英。

林文英是海南省文昌市清澜镇世坑村人,1873年出生于泰国一个华侨家庭。1903年,林文英自泰国赴日本东京留学,1904年在日本横滨经廖仲凯结识孙中山,参加了同盟会。毕业后,他返回泰国捐巨款创办《华暹时报》,宣传革命,协助孙中山筹款,购买万仑火船运军械回国接济起义,曾参加镇南关战役、黄花冈起义,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起义失败后,他陪同孙中山奔走南洋各地,发动华侨支持和参加革命。1909年,林文英奉孙中山之命回海南,在海口成立同盟会海南支会,发动青年学生和乡亲入会。袁世凯背叛辛亥革命、窃据总统职位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林文英因发表反袁言论而被通缉,他潜往上海与孙中山一起制订讨袁计划。在1913年讨袁的“二次革命”中,林文英跟随孙中山四处讲演,募捐筹款,支持革命。革命失败后,林文英同孙中山出国逃亡。之后,林文英又陪同孙中山回国,奉命再返海南,同陈子臣等同盟会海口支会会员在海口市西门外街(今新民路139号)创办《琼岛日报》,他自任总编辑兼记者,宣传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宣传爱国思想,宣传共和,并创办平民学校,向民众传播革命理论。在反袁高潮中,林文英得到孙中山亲赠的宝剑和红旗,经穗返琼与琼崖讨袁军总司令陈侠农共商讨袁大计,在海口市商会会长陈家富的资助下复办《琼岛日报》,宣传爱国思想,揭露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行,引导反袁斗争席卷全琼岛。

林文英的革命行动,触怒了袁政府,1914年3月29日,广东都督龙济光和琼崖督办陈世华奉袁世凯之命将林文英逮捕入狱。同年4月2日夜间,林文英被秘密杀害于府城第一公园(今琼山区工人文化宫),时年仅42岁。当时的国民政府接受海外华侨的建议和募捐,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立碑亭以示纪念。感人肺腑的是他在就义时诵读了遗诗三首,其中的一首为:

溘然长逝去悠悠,竟把头颅换自由。

我不负人人负我,愿把铁血灌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