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是黎族古代人的一种丧葬舞。当代黎族村寨有一丧法叫“旱赛”。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1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赛”期间,丧家及周边村寨相关男女老少,天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对这一习俗的记载中称之为“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由于打柴舞道具、节奏、跳法的独特性和极强的娱乐、竞技成分,打柴舞很快传遍整个海南黎族地区,成为黎族有名的舞种。新中国成立后,经相关部门加工整理,打柴舞被搬上舞台、银幕和运动场,成为黎族舞蹈和体育项目,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艺汇演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多次获奖。经加工、改编后,打柴舞道具由木棍变为竹竿,故又取名为“竹竿舞”。今天舞台或运动场所见的均为跳竹竿的形式。
黎族的“爱情节”——三月三
青少年朋友,前面我们已讲到黎族的“三月三”,即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被誉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两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活动。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三月三”的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的节日。
黎族的船形屋
黎族人居住的房子,最传统的是船形屋。五指山中心地区的黎族的船形屋,从侧面看呈金字形。它以茅草作顶、竹子作房架,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篱笆,上面再糊泥作墙。这种房子的房檐很矮,离地面仅一米。这种黎族古老传统房屋随着黎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少。然而专家认为,船形屋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民族文化,应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船形屋的历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坐天下时,南海有一个俚国,国王有个叫丹雅的公主,她先后嫁了三个丈夫,三个丈夫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准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以及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漂入了茫茫大海。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海南苗族——明代广西苗兵后裔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海南的苗族吗?它是海南岛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人民一直尊崇远古传说中的蚩尤并把他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部落之君。早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被黄帝部落打败,于是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对苗族的称呼,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同的。据专家考证,唐尧、虞舜、夏禹时代的苗族叫“三苗”;春秋战国时期叫“荆苗”;秦汉时期叫“黔中蛮”和“武陵蛮”。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今天的苗族,人口总数约有730万人,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湖北、广西等地。
海南的苗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16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后裔发展而成的,他们是被朝廷征调而落籍海南的。目前海南岛上的苗族人口有8万多人,主要生活在海南中部山区如琼中、五指山、保亭、屯昌、琼海、万宁、白沙、三亚、乐东等市县和黎族居住地的周边。
海南的苗族是一个“居山顶上的民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明代的时候,海南岛的沿海地带及大小河流的两岸,大多成为汉族和黎族的居住范围。由于苗族来海南较晩,他们中的大多数只得在比较偏僻的高山大岭上生活,只有少量苗胞能在比较偏僻的黎汉杂居地或黎族聚居地落脚,因而形成了汉族在外、黎族在内、苗族在山顶的古代海南岛民族分布的基本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帮助世代游徙于高山峻岭上的苗族同胞定居于平地,建成了许多新苗村,让苗胞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而结束了苗胞500多年的高山游居的历史。
苗族和黎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农历三月三同样也是苗族同胞的节日,这一天青年男女吹芦笙、唱山歌、跳芦笙舞、谈情说爱。
“五色饭”是苗族最有特色的民族饮食。它是一种用植物液汁为天然色素搅拌于米中蒸成的米饭,色香味俱佳。苗族酿酒的历史悠久,拥有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技术。苗族日常饮品为油茶和酸汤。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制成腌制食品。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为酸坛。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刺绣、织锦、蜡染等制作工艺精美,服饰多达13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