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海南苗族的节日,这里我向你介绍苗族一个具有古老、独特风俗且极为隆重的节庆——“吃新节”。吃新就是吃新近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吃新节在农历七月十三日。在节日中,苗家不忘祖先,以稻苞或新米饭为供品,同时备有肉、鱼、酒及芳香鲜美果品等祭祀祖先。为营造热闹欢乐的气氛,一般家家户户都要休息三四天,以便参加各种活动,如斗牛、赛马、射箭、跳芦笙舞、游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等等。男女老幼披红挂绿,穿着盛装,手持芦笙、夜箫,牵着肥壮公牛一路上谈笑风生,纷纷来到聚会场所庆祝丰收。在举行简单仪式之后,人们就整天斗牛、跳芦笙舞、唱歌,歌声清脆悦耳、动人心扉,加上斗牛道旁的欢呼声、男女的对歌声,好不热闹。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创造新生活,这就是苗族“吃新节”的文化内涵。
吃新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堂屋里、犁耙谷斗上,甚至猎圈中栏上挂起新谷穗、小米穗、新豆瓜果等,以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美满。与此同时,总是把做好的饭菜先给狗吃,然后全家人才吃。为什么苗家人在吃新节让狗先吃呢?这有一个十分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代,苗家住的地方根本没有稻种。为了活命,他们被迫上山摘野果、猎飞禽野兽来充饥。为了从雷公掌管的谷子国获得稻谷,他们的老祖宗用九千九百九十九种最珍贵的山中飞禽走兽与谷子国换得九石九斗九升稻种,置于粮仓里。不幸的是,仓库着了火,稻种统统化成灰烬。苗族的祖先只好再用九千九百九十九种野兽珍禽与谷子国换取。可是,尽管喉管里说干了九坛水,嘴巴磨破了九层皮,结果还是事与愿违,谷子国还是不肯交换。苗家老祖宗只好空手而归回到苗寨。但是苗家祖宗没有放弃,动了九天九夜的脑筋,想了九十九条计策,最后得出一个好法子:等到谷子成熟时节,派一条狗到田中打上九个滚,然后赶紧往回跑,让谷子粘在狗毛上带回来。七月十三日这一天,苗家老祖宗向整装待发的狗做了细致的交代,要它设法取回那杆杆长有五尺高,穗穗有五寸长的谷种。
但是,狗跑到谷子国附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翻了一个大滚,把苗家老祖宗的话记颠倒了。结果,只跑到穗穗有五寸长的稻田里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不料,谷子国识破了这个秘密,派了九九八十一个武士把天桥头守得严严实实的。狗过天桥时被武士打入了河中,即使狗不死,身上粘的谷粒也会被河水冲光。奇巧的狗急中生智,赶紧把尾巴翘出了水面,费尽毕生之精力游过了天河,回到了人间,只得到九粒金黄金黄的稻种。苗家老祖宗为酬谢狗的功劳,决定把准备拿去换稻种的宝兽珍禽统统给狗吃,狗足足吃了九个年头。
苗家老祖宗非常珍惜这九颗稻种。为夺丰收,便用山岭当犁腿,山坳当牛轭,山头当犁耙,犁尽天下旯旯旮旮。春天到来,稻种播在田野里,精心照管;狗昼夜忠实地守护在田边,不让兽类、耗子、麻雀挨边。待到六月六稻秧上结上了一串串仿佛狗尾巴似的谷子穗穗。
到了农历七月十三日,正是谷种收获的大喜日子。苗家老祖宗便从田中摘了九株谷穗,剥去壳壳,用二分之一煮成白米饭,又用另外的二分之一酿成新米酒。可回忆起来,这是狗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来的稻种繁衍的。狗立下了头功,应当让狗先尝尝新。这就是狗先吃,人后吃的苗家吃新节的来历。
这是多么美丽的传说呀!故事反映了苗族同胞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艰苦创业,追求幸福的美好情怀。
说说海南的回族
青少年朋友,你知道海南的回族吗?他们居住在哪里呢?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海南岛上回族人数不太多,他们的先祖在宋元时期才逐渐迁居海南岛上,距今大约700年。他们大多数居住在三亚的羊栏镇,人口1万左右。海南回族中有波斯人、阿拉伯人,多数是越南人。羊栏回族人的语言与越南语及马来西亚语非常接近。羊栏回族人多数经商。
海南岛的回族居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沿“海上丝路”乘船来华贸易的波斯(今伊朗)、大食国(今阿拉伯)穆斯林在海南休整、补给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风避难滞留,或遭海盗掠劫上岸,形成海南的回族雏形。除海南外,现居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回族很多都是当时由“海上丝路”通商口岸登岸定居的穆斯林后裔。但是这些穆斯林商人极少留居在海南。宋末元初,忽必烈元军南征越南中部古国占城(“海上丝路”另一个中转站),占城大批回族被迫移居海南岛。后来还有一小部分回族由中国大陆迁居而来。他们主要散居在海口、三亚、万宁沿海地区,后来不断由各地向三亚一带集结,形成了回族同胞的聚居地。
海南三亚羊栏镇回族人民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而隆重的宗教节日,于伊斯兰教历(注:伊斯兰历,又称回回历,是阴历的一种)的十月一日举行。开斋节源于伊斯兰教,又叫“肉孜节”。肉孜是阿拉伯语,意为“斋戒”,即“减食”的意思。相传,古时候为了躲避异族统治者的侵犯,人们就躲在深山密林中,白天不生火,月亮出来后才开始做饭吃。历代沿袭,成为习俗。每逢封斋(斋戒)期间,穆斯林(回教徒)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以后,至太阳西下,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渴,滴水不饮,粒米不沾,平日抽烟的人也要暂戒烟。此外,还要求穆斯林们在斋月里克制一切私欲,断绝一切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整个斋月的气氛是肃穆庄重的。这样的生活连续一个月,然后才恢复平常的饮食习惯。
由于回族人民长期信仰伊斯兰教,开斋节已成为他们的传统性节日了。节日期间,每家每户都备有各式各样的食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诸如蜂蜜、奶茶、油香饼及其他点心,以招待贵宾或馈赠亲友,还要前往清真寺参加“礼会”(集体礼拜)。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也喜欢在这一天置办“礼会”婚礼,期望今后幸福吉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尊重回族的生活习俗,规定节日期间放假1—3天。羊栏镇回族男女青年十分重视这个节日,都喜欢在此日举行婚礼,以求幸福和吉祥。每年这一天,回族的干部、工人和学生,亦都隆重地举行一次联欢晚会,欢庆节日。政府有关部门遵照他们的习俗,专门准备了节日商品,提供糕点、牛羊肉和民族日用品等。
“古尔邦节”也是回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在阿拉伯语中,“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因而它又被称为“献牲节”、“宰牲节”和“忠孝节”。每年的回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70天,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是穆斯林前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觐”的日子。朝觐到了最后一天(即12月10日),回族同胞就宰杀牛羊,献祭真主,并共同进餐庆祝,这就是“古尔邦节”。节日前夕,回族人民家家户户都打扫房屋庭院,宰杀牛羊,精制糕点;节日这天,个个都穿着最漂亮的盛装到清朝寺举行聚礼,聆听阿訇朗诵《古兰经》,还成群结队拜访亲友。此外,盛装的回族青年男女,或在庭院中,或在广场上,载歌载舞共同欢庆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