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丽的海南可爱的故乡
13769900000022

第22章 家乡的民族风情(1)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今天的海南,生活着几十个民族,他们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壮族、瑶族、藏族、彝族、满族、侗族、白族、傣族、佤族、畲族、水族、京族、土族、羌族、土家族、布依族、蒙古族、朝鲜族、仫佬族、高山族、毛南族、哈尼族、锡伯族、纳西族、傈僳族、布朗族、仡佬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岛上世居的民族主要有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其中黎族是最早居住在岛上的民族。海南汉族是从汉朝起逐步迁移而来。汉族人口最多,约有651万人,约占海南全省人口的83%。黎族、苗族和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岛上的各民族儿女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建设着海南这个美丽富饶的幸福家园。你想知道海南黎族苗族和回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吗?你想知道黎族“打柴舞”、“鹿回头”和“三月三”吗?你想知道海南回族同胞聚居的历史及其节庆习俗吗?这一章,我会慢慢地告诉你。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在今天海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36个民族860万勤劳勇敢、友善团结的儿女。这36个民族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壮族、瑶族、藏族、彝族、满族、侗族、白族、傣族、佤族、畲族、水族、京族、土族、羌族、土家族、布依族、蒙古族、朝鲜族、仫佬族、高山族、毛南族、哈尼族、锡伯族、纳西族、傈僳族、布朗族、仡佬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岛上世居的民族主要有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其中黎族是最早居住在岛上的民族。海南汉族是从汉朝起逐步迁移而来,主要由闽人、潮州人、客家人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有723万人,约占海南全省人口的83%。黎族、苗族和回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岛上的各民族儿女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建设着海南这个美丽富饶的幸福家园。你想知道海南黎族苗族和回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吗?你想知道黎族“打柴舞”、“鹿回头”和“三月三”吗?你想知道海南回族同胞聚居的历史及其节庆习俗吗?这一章,我会慢慢地告诉你。

黎族:海南岛上最早的原住居民

海南岛最早的原住居民是谁呢?是黎族。黎族具有十分古老的历史,它的文化源远流长。黎族也是最早生活在海南岛上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24万。

黎族是怎样形成的?

你知道黎族是怎样形成的吗?它起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在西汉时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早在三千多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的形成与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傣族等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以前,古百越中的“骆越”一支就从大陆渡海到海南岛,这是海南黎族的发端。他们凭着顽强的民族性格和坚韧精神,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繁衍生息,开创了海南人类社会的新纪元。隋代称海南岛居民为“俚僚”,即黎族的先人。“黎”作为黎族的专用名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一般认为“黎”为“俚”的转化。黎族以海南岛土著自居。“骆越”在海南岛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9世纪末,在汉文书籍中出现了关于海南黎族的记载。黎是他们对“山岭”的发音转化。黎族自称“孝”、“岐”、“美孚”等。

黎族奉行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对“万物有灵”看得很重。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郑重告诫后人,女子绣面和文身是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女人如果不绣面和文身,死后先祖就不认你。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三亚市等6县3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市、屯昌县、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定安县等市县。黎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保亭、乐东、白沙三县交界五指山腹地的1万多黎族人民还保留着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的“合亩制”。黎族主要从事农业,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居住的地方,处于亚热带,水稻可一年三熟,也是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由于四面环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适于发展水产业和林业。历史上纺织业比较发达,所织“黎锦”驰名中原。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蒸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叫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富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灯叶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除夕夜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

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爱情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轻的男子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黎族的传统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它是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和味料,然后用火烤熟的饭食。此外还有“南杀”。居住山区的黎族,采集莉嫩(剥去叶子取幼嫩的茎条)、子温(取幼茎和叶子)等野菜,洗干净后盛入陶罐,倒入凉米汤后密封。保存3个月或更长时间,让其发酵,腌制出具有独特味道的酸菜。五指山市一带,以及白沙、乐东、东方等地的黎族,把牛的脊椎骨斩碎,加入少许食盐,放入坛子,封存一年,届时打开即食用。“南杀”是餐桌上的独特菜肴,常吃“南杀”可以清除体内毒素和身体内的杂质。特别是黎族砍山栏,收拾焚烬余杂时,灰尘冲天,吃了“南杀”可排除吸进肺部的尘埃。还有一种叫肉茶、鱼茶的食物,把生肉或生鱼混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发酵一个月后打开即食。肉茶、鱼茶黎语称“祥”。

黎族人具有热爱和平,热情正直,勤劳勇敢,勤俭朴素等优良传统美德,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起,与汉族苗族人民一起进行革命斗争,黎族聚居的五指山区是海南岛的主要革命根据地。

黎族人使用黎语。黎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也就是说由于海南的黎族先民登上岛的先后时序和居住区域不同,从而形成了黎族的五个方言分支,即茂方言、杞方言、孝方言、本地方言和美孚方言。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不少黎族兼通汉语,使用汉文,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黎族十分重视和关怀,1952年7月1日建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时撤销该自治州,改建为7个自治县,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丰富多彩的黎族口头文学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类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勇敢的打拖》、《绣面的传说》、《鹿回头》等。这些故事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了生活经验,传播了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黎族的神话故事,大都反映了古代黎族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表现他们同险恶的大自然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其种类主要有:1.解释自然现象的神话。在人们还无法用科学知识去对自然界的日月运行、风云变幻、百川东流、洪水泛滥、山火蔓延、疾病流行、物种来源等现象作解释时,他们借用了神话的形式。如《雷公根》等来解释自然界的这些现象。2.征服自然的神话。这是反映早期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神话,是原始文学中最壮丽的诗篇。它表现了人类在变幻莫测的、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永不屈服的进取精神,表达了人类改造自然的雄伟气概与探索欲望。代表作品有《大力神》、《螃蟹精》。

黎族的民间传说是黎民的“口传历史”。就其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与故事传说、风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三类。其中关于人物与史事的传说,在黎族传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黄道婆在崖州》。风物传说,它包括名胜古迹、山川地域、物产等,例如黎族的《落笔洞》。习俗传说,它包括与民间的节日、服饰、文娱、工艺用品等有关的题材,作品主要有《绣面的传说》、《三月三的来历》。

在三亚市区南边3公里处的三面环海、主峰海拔275.1米的海边小山上,有一个美不胜收的公园——鹿回头公园。这里山岬角与海浪辉映,站在山上可俯瞰浩翰的大海,远眺起伏的山峦,三亚市全景尽收眼底,景色极为壮观。山上鲜花四季盛开,姹紫嫣红,异彩纷呈。山顶矗立着一座高12米、长9米、宽4.9米的鹿回头巨石雕像,它就是举世闻名的鹿回头巨石雕像。三亚市也因此被人们称为“鹿城”。

鹿回头因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而得名。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残暴的峒主,想取一副名贵的鹿茸,强迫黎族青年阿黑上山打鹿。有一次阿黑上山打猎时,看见一只美丽的花鹿,正被一只斑豹紧追,阿黑用箭射死了斑豹,然后对花鹿穷追不舍,一直追了九天九夜,翻过了九十九座山,追到三亚湾南边的珊瑚崖上,花鹿面对烟波浩瀚的南海,前无去路。此时,青年猎手正欲搭箭射猎,花鹿突然回头含情凝望,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向他走来,于是他们结为夫妻。鹿姑娘请来了一帮鹿兄弟,打败了峒主,他们便在石崖上定居,男耕女织,繁衍子孙,把这座山崖建成了美丽的庄园。“鹿回头”也因此而得名。“鹿回头”是黎族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勇敢、追求幸福的象征,是黎族绚烂文化的代表作品。《鹿回头》的故事被创作成多种文艺作品,在国内外流传很广,黎族文化也由此得到广泛传扬。

你听过甘工鸟的故事吗?它是一则催人泪下黎族民间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传说保亭县有个叫七弓的地方,有一位勤劳美丽的黎族姑娘,她因不愿嫁给一家有钱的帕印衬而痛苦反抗。她偷偷地把银樁樁成双翅,插上翅膀化成一只美丽的鸟。此鸟会发出“甘工、甘工”的叫声,故取名叫甘工鸟。后来经过改编。形成了黎族民间叙事歌谣《甘工鸟》。歌谣如实唱出黎族姑娘的遭遇、悲愤,以及由人变鸟的不幸哀歌,表现黎族人民追求婚恋自由,反抗包办婚姻的斗争精神。歌谣的语言优美,情调凄楚动人,特别是甘工鸟在跟亲人、情人话别时,那种如泣的景状不禁催人泪下。

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黎族歌舞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黎族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黎族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黎族民间歌谣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