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87

第87章 誓碑与文字狱

在中国历史上,清初可以说是文字狱鼎盛的时期,尤其是清高宗乾隆一朝为最,前后就有数百起。

因为用字不当而惹来杀身之祸的,像胡中藻的“一把心肠论浊清”。居然把“浊”放在“清”朝之上。像“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胡)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摆明更是反清复明的思想。像雍正年间的江西主考官查嗣庭,取大学“维民所止”一语命题,这个“维”、“止”二字不就是“雍正”去头之意?最倒楣的例子还是《一柱楼诗集》案的校对,是名字叫徐首发和沈成濯的两个人,两人的名字连起来就是“首发成濯”,翻成白话就是头发凋落的意思,这当然是故意“诋毀本朝剃发之制”……。

所以,笔下冤魂一箩筐,砍头如风吹帽落,中国文人最大的悲哀于焉产生。

时人以诗感叹清初文字狱的句子很多,像“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像“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一个时代的整体功业也在这些文字中被一笔断卖。

这倒令人想起宋开国君王赵匡胤的“誓碑”来。

据传,宋太祖曾在太庙的寝殿夹室中,密刻一石碑,上面写著:“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是为誓碑。宋朝的每一位天子即位,都得到碑前跪拜默念,臣子们并不知道碑文内容。代代相传,就成了宋朝独特的立国方针,宋代三百多年的帝王也都谨遵此训,所以就开创了自由体制下高度繁荣的文学艺术。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管理风格,也产生不同的文化生命,居上位者一念之间,其影响之深远也就不言而喻了。

智慧悟语一个领导者本身就握有权威的秘密力量,一句话,甚至一个手势,都将引领一个群体走向一个方向,善与恶、兴与衰、极权与民主……都由此发动。

要借此种优越力量达到成功,最需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