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40

第40章 包公情结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因足智多谋,为官清正廉明,后来官拜开封知府、龙图阁直学士、监察御史等职。

正史上的包拯是一位司法改革者,在他之前,百姓提起诉讼,只能以状子陈述案情,不能直接到府衙陈述,造成许多舞弊和冤案。包拯打开法庭大门,让诉讼双方直接陈述是非曲直,再以公正不阿的态度,务求案情水落石出,再加上掼着乌纱帽不干的刚正、不畏强权,倒也赢得了时人一片掌声。

他最有名的一次判例就是“牛舌案”。有一回,一个牛主的牛被人割去了舌头,牛主到开封府报案,包拯教他回去将牛杀了,拿牛肉到市场卖。当时宋朝是明文禁止私宰耕牛的,于是就有个人跑来检举,包拯当庭喝斥他:“你为什么偷割了他家的牛舌而又要告他的状?”吓得那人只好全盘托出犯案过程,认了罪。

其实,包拯早就派人明察暗访,知道这人和牛主有些恩怨,于是用了一招“引君入瓮”的手法,和“做贼的喊捉贼”的微妙心理,精准地破了牛舌案。

因着公案小说的流行和电视剧里一声声“开铡”,包拯几乎变成了神话人物。从“乌盆案”、“秦香莲案”、“铡庞太师案”到“狸猫换太子”……一幕幕大快人心的虎头开铡,又加上南侠展昭和陷空岛五鼠凑进来热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喧腾一次,实教人摸不清包龙图究竟是人是神?

且看看《宋史》。包拯其实是个“面目清秀,白脸长须”的安徽文士,在宋仁宗时担任开封知府也只是一年半的任期。

包拯活了六十三岁,一生公私分明、不畏强权的性格,倒是值得拍案叫好。担任开封知府时,曾因为宦官强占惠民河大筑园榭,以致河道阻塞、遇水泛滥,包拯下令全数拆除违建。又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力谏仁宗勿派皇亲张尧佐担任节度使,在争谏时,竟喷了仁宗一脸唾沫,也不怕如此犯颜直谏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简单地说,包公也是人!公案小说中的包龙图是不义社会中,祈求“清官情结”的心理演绎罢了。

智慧悟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求一种品格,因为自己无法做到,便寄望他人来实现、来完成。

但“膜拜”一个实践者经常得让自己双膝落地,那何不挺直脊梁,让别人来和你“共鸣”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