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23

第23章 董卓不得好死

董卓是拉开三国序幕的人物。

东汉末年,董卓以清君侧之名,率兵入京,尽诛宦官和太后,废了少帝弘农王,另立少主为汉献帝。此后,大权在握,胡作非为。

董卓是个乖张暴戾之人。有一次他派军队到阳城,适逢“春社”节日,百姓齐聚广场迎神赛会,庆祝五谷丰收。董卓为了掠取财物和妇女,竟将所有的村民全都杀光,又砍下他们的头颅悬于车下,把妇女分送兵士为婢妾。后来又嫌麻烦,干脆一把火将那些头胪全给烧了。回到洛阳之后,向文武百官谎称是破敌大胜归来。

董卓的凶残横行,终致引来更大的动乱,各路英雄起兵讨伐,后来被王允和吕布联手将他杀了。

《三国志》卷六,有段有趣的记载,说是董卓一死,天地立时日清月明。又因董卓长得肥胖,军士们便在他的尸身肚脐上挖洞,找了一根灯芯,点燃为灯,一共烧了六天才灭。百姓路过,就踢他的头、踹他的身,唾骂一番。

董卓不让人好生,百姓也不让他好死,可说是应了现世报。

历史上许多以暴治国的君主和董卓一样不得好死的,所在多有。

第一例:秦始皇本欲传位给长子扶苏,但小儿子胡亥为了夺位,竟趁他病重之时,以一根三寸铁钉从右耳钉入脑颅致死。

第二例:王莽被杀后,百姓将他的头悬于宛城街市,任人唾骂;舌头也被军士割下,分而食之。

第三例:隋炀帝晚年,自知作恶多端,常对着镜子说:“这么好的头颅,不知会被谁砍了?”于是准备了一缸毒酒,以为不时之需。但这缸毒酒并没用着,他后来还是被叛变的禁卫军以绢带勒死。宫人可怜他,用简单的床板草草埋葬,后来葬在雷塘。民间传说,隋炀帝的墓经常被雷击,可见上天对他的恨意有多深。

历史无情,一再以“不得好死”来嘲弄暴戾的君王。可叹的是,为求权势荣华,人们仍一再重蹈覆辙,不择手段、堕落腐化,到头来还是求一好死而不可得。

智慧悟语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说:“我们从来没有像有所钟爱的时候一样,对即将来到的痛苦有所防御。”

历史总是不厌其烦的将故事一再重述,问题是要去抗拒荣华和权势的腐化,谈何容易?

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最终仍然带着极度的疲惫,走进历史的角落休息去了。是历史轮回的使然?还是人谋不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