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15

第15章 诸葛亮的“隆中策”

唐朝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诗中,曾对诸葛亮大大赞扬一番。杜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首诗不但称许诸葛亮计定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也推崇他为古往今来最为风流潇洒又指挥若定的第一儒将。

依《三国志》载。魏蜀吴三国的鼎足而立,是诸葛亮据形势分析向刘备献的策。“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曾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从容回答:“眼前的形势是,曹操坐拥百万兵马雄据北方,其人深具谋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人心归附,地势险要,但却不足以单独和曹操对抗。可以与之结盟,而不能谋取其地。剩下的就是荊州和益州这两块千里沃野,这两州的领道人刘表和刘璋昏庸无能民心思得明主治之,很容易就可拿下。”

从战略制高点看“隆中对策”,果真是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刘、曹、孙能够鼎足而三,诸葛亮实无愧于杜诗称誉的“万古云霄一羽毛”!

高明的策略也需有好的执行者。诸葛亮的“联孙抗曹”,成败的关键在于孙权是否愿意结盟?

当时的客观形势是曹操声势如日中天,既败刘备于长阪,复挥军直取荊州。刘备此时只剩两万精骑退守夏口,要谈结盟必需双方实力相当,否则只能“归附”。而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竟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订下同盟,后以水师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阻断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唐代名臣裴度评论诸葛亮,认为他的功绩、智慧还在萧何、张良之上,当是持平之论。至于后来辅佐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鞠躬尽瘁之后,病死五丈原,也只能说是“天意如斯,夫复何言!”

刘备临终托孤,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他毕竟忠心耿耿,回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所以,千秋万世之后,人们对于诸葛亮的“智”与“忠”,着实感佩不已!

智慧悟语亚历山大曾经为了自己的名声还未传遍世界而哭泣。

面对伟大的人物,我们也需要激励自己同样抱持一种英雄式的理想,并且勇于实践。虽然“成事在天”,但“不做”比“不成”会造成一生更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