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
13766200000013

第13章 曹操也“三顾茅庐”?

《三国志》记载:刘备屯兵新野时,求才若渴。徐庶一向为刘备所器重,就向刘备举荐:“有位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回答:“你找他来。”徐庶说:“此人只可由将军亲自前往请见,不可屈就着将他招来。”于是刘备前往拜见,直到第三次,孔明才见了他,答应出山,这是正史。

另有一个民间流传的说法: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听说隆中住着孔明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赶在刘备之前求贤去了。可曹操运气不佳,第一次因为冒雪前往,得了风寒,就半途折返了。后来曹操派手下大将典韦带着他的亲笔函求见。典韦是个舞刀弄枪的人,看不惯咬文嚼字的书生,而且架子端得比天高,心里上了火,便想硬绑。诸葛亮见他是个老粗,又无礼威胁,就心生一计和典韦打赌。孔明扯下腿上一根汗毛对典韦说:“你力能打碎千斤大梁,可就捏不断我的一根汗毛。”典韦不信,便使劲捏揉,当然这赌是输了,才悻悻然下山回去。曹操请孔明也因此不了了之。

刘备“三顾茅庐”在正史上是有这么一笔。民间传说曹操也曾三请孔明,虽语出无凭,但也暗合曹操爱才的性格。

南宋时宋文帝命裴松之注释《三国志》,裴松之引《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惑以伪,提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擢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可见曹操唯才是用与知人善任,确实不假。

关键在于“三请孔明”刘备表现得至诚至性,而曹操若真如民间传说,就显得诚意有些缩水了。所以诸葛亮能一往无悔地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乃是为刘备的至情所感。《前出师表》有段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呼应了此一说法。

中国文士常以“骨气”自许,诸如“吾腰间有傲骨,不能折腰卑颜事君王”等等文句,多如牛毛。孟子说得好:“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要招贤纳才,还是得放下身段的。

智慧悟语从发现人才、聘雇人才到善用人才,是三阶段的事。

巧妙应用的一致性,就是做为一个主管须时时提醒自己:“最丰满成熟的稻穗,总是垂着贴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