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用药必读
13760700000154

第154章 附录(20)

炉甘石+猪板油:炉甘石20克,煅后研成细末;猪板油炼油去渣。用40%炉甘石细末加60%猪板油调匀成膏,外敷患处,每日3次。

密陀僧:用其30克研成细面,与香油60克混合调匀,涂患处,适用于冻伤溃破者。

新鲜山药+白糖:山药30克,糖15克,混合捣成泥状涂患处,轻症一般1次即可治愈。

蜂蜜+猪油:蜂蜜50克,猪油100克,调成油状,外涂患处,对冻伤溃破者也有效。

当归12克,桂枝12克,威灵仙12克,姜黄12克,细辛9克,生姜4片(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可随证加减:①伴畏寒怕冷者加附子6克(先煎),巴戟天9克,鹿角霜9克;②伴气血两虚者加党参12克,黄芪12克;(3)伴冻疮溃烂且久治不愈者加白蔹12克,肉桂6克,黄芪6克。

黄芪15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丹参15克,吴茱萸12克,生姜4片(后下),赤芍药12克,白芍药12克,鸡血藤15克,透骨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面色无华、神疲肢倦、气短懒言、手足冰凉、舌淡薄白、脉浮数者,以及患处起水疱,破溃糜烂流液,遇冷则痒痛加剧者。

紫草100克,芦根10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后,滤出煎液,使煎液自然冷却至不感烫手为宜,浸泡患处,每日3~4次。

冬瓜皮100克,花椒20克,桂枝2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1200毫升,待水温自然降至不烫手时,浸泡患处,每日3~4次。

红花30克,石菖蒲50克,以60度以上白酒浸泡,7天后过滤药液,以药液涂于未溃烂之冻疮处,每日3~4次。

螃蟹壳适量,烧成灰烬,加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3次。

白癜风

我国古医书中称白癜风为“白癜”、“白驳风”。白癜风,又称白蚀症,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局部色素脱失,产生白斑,然后逐渐扩大蔓延,白癜风病虽不痛不痒,但侵蚀着患者健康的肌肤和心灵,严重者损坏人的容貌,挫伤人的精神,影响正常生活、婚姻、工作和社交,是世界性难治病之一。

临床表现:初期白斑多为指甲至钱币大,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也有起病时为点状减色斑,境界多明显;有的边缘绕以色素带。在少数情况下白斑中混有毛囊性点状色素增殖,后者可增多、扩大并相互融合成岛屿状,白斑处除色素脱失外,患处没有萎缩或脱屑变化,白斑上毛发可失去色素以至完全变白,亦有毛发历久不变者。

白斑的数目不定,可局限于身体某部或分布在某一神经节段(或皮节),白斑自行消失者极少。大多数病例往往逐渐增多扩大,相邻的白斑可相互融合而连成不规则的大片,泛发全身,如地图状;有时正常皮肤残留在白斑之中,以致被误视为色素沉着,如:发生于面部,常误为黄褐斑。

有些新发白斑的边缘有一条稍稍隆起的炎症性暗红色,可持续数周之久,这种早期变化多无自觉症状,故而易于忽略;对于边界模糊而又无色素增生的初期白斑,有时难以及时辨认。色素脱失的程度因人而异,而且不同人体随着部位不同而有差别,即使在同一部位也可因脱色程度不同而显示不同色调,其色调可多至3种,即自内而外表现为白、灰白、近正常肤色之三色反应;有的完全变白,周围皮肤微红(为真皮乳头层的血管透见)或呈灰白色,这些表现大致能帮助观察黑素生成及其消减程度。

类型:临床上根据皮损的范围、分布,习惯上分为局限型、泛发型和皮节型3型。为了统一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性皮肤病学组制定了白癜风的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将白癜风分为2型、2类。

(1)寻常型

①局限性:单发或群集性白斑,大小不一,局限于某一部位。

②散发性:散在多发性白斑,往往对称分布,白斑总面积不超过表面积的50%。

③泛发性:多由散发性发展而来,白斑多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而累及体表面积的50%以上,有时反残留小片岛屿状正常肤色。

④肢端性:白斑发于人体的肢端,如面部、手、足、指、趾等部位少数可伴发肢体的泛发性白斑。

(2)节段型:白斑为1片或数片沿某1皮神经节段支配的皮肤区域走向分布,一般为单侧。

(1)完全性白斑:白斑为纯白色或瓷白色,白斑中没有色素再生现象,白斑组织内黑素细胞消失,对二羟苯丙氨酸(多巴)反应阴性。

(2)不完全性白斑:白斑脱色不完全,白斑中可见色素点,白斑组织中黑素细胞数目减少,对二羟苯丙氨酸反应阳性。

治疗验方:

(1)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加入高粱酒300毫升中浸泡1周。使用时加入氮酮1毫升,用棉棒蘸药液外涂患处。每天3~5次,1个月为1疗程。

(2)补骨脂50克,菟丝子50克,栀子30克,加入75%乙醇500毫升中浸泡1周可用。使用时加入氢化可的松4毫升。每天3~5次,1个月为1疗程。

(3)大黄10克,补骨脂30克,密陀僧30克,蛇床子10克,共捣为末,浸入75%乙醇内7~10天。涂药后日晒1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每天2次,1个月为1疗程。

(4)补骨脂100克,覆盆子100克,加入高粱酒500毫升中浸泡半个月。使用时加入山莨菪碱3毫升。每天外涂患处3~5次,1个月为1疗程。

(5)白蒺藜30克,蟾酥10克,补骨脂50克,加入高粱酒500毫升中浸泡半个月,越久越好,使用时加入氢化可的松6毫升。每天外涂患处3~5次,2个月为1疗程。

(6)乌梅50克,白芷30克,捣烂,加入95%乙醇500毫升中浸泡10天。使用时加入地塞米松5毫升,二甲基亚砜10毫升。每天外涂患处3~5次,1个月为1疗程。

(7)补骨脂100克,骨碎补50克,花椒25克,黑芝麻25克,石榴皮15克,加入75%乙醇500毫升内浸泡半个月。使用时加入氮酮2毫升。每天外涂患处3~5次,2个月为1疗程。

(8)刺蒺藜600克,补骨脂500克,白芷400克,紫河车、何首乌各300克,美登木200克,人参、鸡血藤各100克。上药共研细末,加荆花蜂蜜为丸,每丸重3克。白开水送服,每次1丸,1日3次。

水痘

水痘是由于感染水痘样病毒引起的一种冬季常见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此病极易造成流行,任何年龄皆可发生,但以1~6岁小儿多见。临床以发热、皮肤及黏膜出现斑疹、疱疹为特征。由于疱疹内含水液,状如豆粒,故名“水痘”。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湿热毒邪侵袭所致,当以清热利湿、解表透疹为主。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外治,可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1)取冰硼散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续3~5天。此法可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2)取南通蛇药片5~10粒,研为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涂患处,每日数次,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

(3)生香附、生半夏各等份。将二者共为研末,加蛋清适量调为药饼,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连续敷用24小时后去掉,重者连用数日。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痘后牙龈口舌破溃出血。

(4)大黄粉、硫黄粉各等份,加清水或米醋调为移稀糊状,用棉签沾药糊外搽患处,每日3~5次,连用2~3天。可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5)青黛、牡蛎、滑石各等份,研为细末,加麻油适量调为稀糊状,用棉签沾药糊外搽患处,每日3~5次,连用2~3天。可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6)芫荽、生葱各1把。二者用水煎后,取汁洗浴全身,每日2~3次。可解表脱毒,凡小儿痘出不畅,洗浴后数小时即可透出。

(7)板蓝根、大青叶、霜桑叶各30克。水煎后,取汁洗浴全身,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用2~3天,可解表透毒,适用于水痘感染。

(8)鲜香薷50克,芫荽1把,洗净后,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趁热熏洗全身,每日1~2次,每日1剂,连用2~3天,可脱毒透疹,适用于水痘痘出不畅。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炎简称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

治疗验方:

(1)柴胡12克,石膏15克,葛根、天花粉、黄芩、炒牛蒡子、连翘、桔梗、升麻、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板蓝根20克,金银花、甘草各10克,水煎服,早、晚各1次,连服3剂。

(3)车前草50克(鲜品100克),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分2次服用。

每次加白酒5毫升同服,每日1剂。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

临床表现:中老年居多,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者多见。病程一般为半个月左右。好发部位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可支配的皮肤区域。皮疹特点潮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群集的丘疹、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疱液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或坏死溃疡。皮疹单侧分布呈带状为该病的特点。自觉症状自觉疼痛,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诱发疼痛。疼痛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数月之久。皮疹初起为皮肤发红,随之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大小丘疹,1~2天后迅速演变成为水疱,水疱沿神经近端发展排列呈带状,数天后,疱壁松弛,疱液混浊,而后逐渐吸收,干痼。愈后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着。

治疗验方:

柴胡、黄芩、茯苓、牡丹皮、泽泻、车前子各12克,龙胆草、木通各6克,生地黄25克,金银花、板蓝根、薏苡仁各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荆芥、防风、花椒、艾叶各15克,威灵仙20克,黄柏25克,蛇床子、甘参、马齿苋、透骨草各30克,煎汤,用过滤液湿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30分钟,5日为1疗程。

以上2方具有清胆泻火、凉血止痛功效,可用于带状疱疹,目赤舌红、尿黄便秘、疼痛剧烈等。

疥疮

疥疮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疥虫在皮肤挖掘隧道的机械伤害及其分泌毒汁的刺激)引起的皮肤病,它是可以通过性传播的,尤其在青年男女性乱者中,本病传播迅速,故本病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疥疮的体征是皮肤剧烈瘙痒,而且皮疹多发于皮肤皱折处,特别是阴部。疥疮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的疾病。疥疮的传染性很强,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往往相互传染。疥虫离开人体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帽子、枕巾也可间接传染。性生活无疑是传染的一个主要的途径。

疥虫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小虫子,疥虫的背部有无数横行的波状皱纹,躯干的后半部有几对杆状的刚毛和长鬃,腹部有足四对,躯干后缘中央是肛门。疥虫的腭体很小,位于躯干的前端,一半陷入躯干中,螯肢呈钳形,寄生于人体表皮层内,食用皮肤的角质蛋白。

疥虫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卵呈椭圆形,淡黄色,壳很薄,透亮,常4~6个卵聚集一处,产在雌虫所掘的隧道内。产卵时也排出大便,产卵后,成虫死在隧道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