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一要发扬挤劲;二要发展钻劲;三要发扬韧劲。”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绞脑汁、费心思、下力气的高强度劳动。因此,必须有一种学不会、学不透誓不罢休的狠劲,并且要坚持下去。
清朝学者萧抡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人们总结了不少经验,其中有人从反面提出“学风十戒”,即: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浮,浮则不深;戒躁,躁则无得;戒急,急则不达;戒惰,惰则无进;戒粗,粗则易错;戒袭,袭则无创;戒奇,奇则常谬;戒名,名则实难。
三、运用计算机等电子工具学习
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种类很多的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室、电子书库等,共同构成了知识的海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上述渠道快速地掌握有关信息、知识并具备以下能力:
1.搜索技能。学会并掌握运用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工具,获得准确而有价值的信息。
2.即时通讯技能。学会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及即时通讯等工具,随时与有关人员进行沟通。
3.讨论技能。掌握并利用互联网的公共BBS(公共论坛)、专业BBS,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发表意见。通过讨论提高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通过上述方法,收集、检索所需内容,进行鉴别、筛选、归纳、分类、存储,以便日后提用。
5.信息发布技能。准确、及时、有效地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如见解、意见或对某一问题的思路、解决方案等。
6.信息鉴别能力。互联网信息内容庞大、丰富,但良莠不齐,应提高识别能力,判断其科学性,去伪存真,抵制有害信息。
第四节重视读无字之书
读无字之书是清初学者廖燕提出来的。他针对当时那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庸俗读书风气,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多“读”“自然之书”、“社会之书”。他认为人们在阅读有字书的同时,要多读点“无字书”,这种主张又被毛泽东所看重和倡导。他认为,读无字的书,即是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周恩来同志也重视读无字书,年青时代就撰写这样一副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知识来源于“无字之书”
人的认识总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从客观世界取得感性经验开始的,即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人们通过实践,接触某种事物,产生感性经验,认识该事物,从而获得知识。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他背井离乡,踏上“贝格尔号”,多年做环球航行考察这种实践的结晶;牛顿创立的力学体系,是他长期躬行实践,废寝忘食地做各种实验取得的成功;李时珍为编写举世闻名的巨著《本草纲目》,带着儿子和学生走遍大江南北,翻山越岭,花了近30年时间,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这本书一共记载了1892味药,每味后面都有用法和方剂,一共11096个药方。事实很清楚,他们若不参加实践,不去读“无字之书”,那么,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体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不可能问世的。因此,领导干部应把社会实践当成再学习、再提高的大课堂,在深入实践中、深入群众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成果转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他为了学到黄瓜种植技术,先后三下大连,克服种种困难,靠着真诚和执著的精神,终于感动当地技术人员,学到了蔬菜大棚技术,使三元村由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穷窝子”几年后变成了人均收入上万元的“小康村”。王乐义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总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这方面不如自己,在另一方面可能比自己高明。因此,应虚心向一切人请教。有首《择师》诗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人同行路,必有我师在。
择其善者行,其不善者改。
求师无高下,为学无内外。
喜师而善学,他日必成才。
诗义说,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喜师而善学”,那么,将来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春秋时鲁国的孔夫子,是当时一位著名学者和大教育家,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但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后,他总是不耻下问,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甚至还问过少年。
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个人钻研,又不能忽视同别人讨论、向别人请教。要“不耻下问”,不管是谁,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上有高见,就要虚心向他学习。
三、善于总结工作经验
读书、思考、实践,最后要集中到总结上来。通过总结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总结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搞好工作、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
为此,一要勇于实践,积极工作,获得亲身体验;二要亲自动手,总结经验教训;三要理论联系实践,勤于用脑,提高分析纷繁复杂事物的能力;四要不怕失败、挫折,从战胜困难中锻炼意志,同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五要走群众路线,发挥集体智慧,弥补个人不足;六要及时改正缺点,轻装上阵,不断进取。
第五节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庸》上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话是说,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持地去实践它。这说明“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躬行”则是“求知”的归宿。
一、大脑不单纯是存储器
死读书的人,不习惯也不会动脑思考,往往不自觉地把大脑当作了单纯装载知识的仓库。我们必须抛弃这种书呆子的学习作风,正确的方法是:
第一,融会知识。学习中不能囫囵吞枣,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才能真正掌握,才能灵活运用。
第二,驾驭知识。不要做书本的奴隶,而要学会综合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处理实践问题。
第三,超越知识。不能被所学知识框死,不能迷信本本,而应在原来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经过思考、概括、提炼,有新的认识、新的思想、新的创见、新的发明。
古人说:“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苦苦地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有思考才有疑问,有疑问才会迫使我们去想办法解决。在学习中如何思考?一要有目的地思考,在学习中,把精力专注于预先确定的目标上。二要抓住实质性的问题思考,深入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三要大胆地提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不动脑地肯定一切,获得的学习效果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四要全面地思考,不能只顾一面,忽略另一面。五要结合实际思考,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即使是正确的书本知识,其中有些知识也不一定适用于新的情况,这就要灵活运用,不能照搬照抄。六要反复思考,思考次数越多,收获也就越大。
二、躬行是求知的归宿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如何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力量呢?回答是:实践。唐朝诗人韩愈把“不行”(行,即实践)看作读书成才“四患”中的一患。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中提出多读(“读书患不多”)、深思(“思义患不明”)、虚心(“患足己不学”)、实践(“既学患不行”)四项基本要求,做到了就称为“四美”,反之就成了“四患”。他把躬行、实践视为读书、思考的归宿。通过实践,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试想,一个人只读了关于游泳的书,却不下水,那又怎样学会游泳呢?一个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靠抄别人现成的结论是不能奏效的,正确的态度和途径应是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并精心钻研、总结,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