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综合是指把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认识统一起来,在思维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在运用综合方法时,必须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不能搞“随意的综合”、“机械的综合”。这都是抹煞了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
3、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真正的综合,脱离了分析的综合,是一种直觉的模糊的综合。其次,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综合巩固和发展了分析的成果,使人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分析离开综合,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互相隔绝的片面材料。再次,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也有分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看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不要满足于一孔之见或局部的分析,就用其来盲目地指导整体工作的开展。
四、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
它侧重于考察事物质的规定性。所谓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定性方法又有三种:(1)简单比较定性法,即通过对未知事物与已知事物的比较分析,以确定未知事物质的规定性。(2)系统定性法,即通过对事物的要素、结构和环境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把握事物质的方法。(3)矛盾定性法,即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把握事物质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认识事物的质或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要处理一个问题,要进行一项决策,首先必须对这一问题或决策对象的性质进行判断。
2.定量方法
所谓量,是事物质的范围和等级的一种规定性,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在工作中,认识与掌握事物的数量关系极为重要。例如,说一个企业是亏损企业,亏损100元与亏损100万元的区别是极大的。
定量方法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的量、量的变化及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推导或运算,更深刻更精确地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
凡事都有个“度”,失“度”就要犯错误。所谓“度”,就是事物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质的数量界限。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度”,不及或过之,都是不可以的。毛泽东指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胸中有数’。”如果胸中无数,就做不好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运用定量的方法。
3.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定性是定量的前提和基础。人们认识定性方法,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这种认识往往是肤浅的、模糊的。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就用定量方法把定性方法所获得的对事物质的认识推向更深刻更精确的层次。定性与定量这两种方法是相互渗透、包含的。
五、开放思维和封闭思维
1.开放思维
任何事物作为一个系统都是开放的,它与外界不停地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们如果没有空气、阳光、粮食、社会知识,就不能生存;一个企业如果不从外部招进人才,购进机器和原材料、搜集市场供求信息等,它就不能生产产品;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企业就要倒闭。封闭只是落后的原因之一。
开放性思维具有广阔性、动态性和预测性等特点。我们的思维方法应是开放的。一是对内开放,即思维对象同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二是向未来开放,即思维对象内外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2.封闭思维
它与开放思维相反,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把自己的大脑同外界隔离开来,用自己狭隘的经验和陈旧的知识形成的框框去硬套客观发展的事物。当然,人们遇到问题时,总是先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但是,任何具体的知识、经验,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都不是到处应验的“教条”。
封闭思维的特点:一是孤立、片面、不开阔;二是唯书、唯上、唯洋,而不务实;三是绝对、静止、不创新。有这种思维的人,既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
在我国,由于长期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一些人的封闭思维直到今天还比较严重。这种思维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要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创造性学习;二是克服落后的心理阻力,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安于现状、抱残守缺等不良心理;三是改变旧作风,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平等待人,广听意见,不耻下问,从善如流,虚心求教。
六、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1.横向思维
它是从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状况,在与左邻右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认识该事物的思维活动。横向思维的客观性,就在于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例如,离开太阳系,就无法理解地球的运行及地球的昼夜和四季变化,这均是横向思维的具体作用。
2.纵向思维
它是把事物放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比分析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思维活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干好眼前的事,而且要考虑今后3年、5年甚至10年,或20年以及更长时候的事情。
有的人习惯于横向思维方式,看到别人的长处、优势、成功,越看越想就越不如别人,于是就产生了自卑心情,甚至甘拜下风。有的人习惯于纵向思维,总是看到自己以往的成就,逐渐产生盲目自大的心态。
我国60多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值得自豪的,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要与过去的历史相比,还应有意识地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它们相比,我们的许多的科学技术,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均有不少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要盲目乐观。
七、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1.发散思维
它又称辐射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当一种方法、一种途径不能解决问题时,转向另一种方法、另一种途径,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它不满足于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面、领域探索。它像一个发光源向四面八方射出无数条光线一样,使我们的思维纵横交错,构成丰富生动的“意识之网”。
发散性思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从反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有时反向思维不但有利于打破旧的传统思维和观念;而且,即使对正确的认识,通过反向思维,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收敛思维
又称辐集思维,指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同一个问题,从各方面把思维集中起来,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平时开会,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总要把议题和意见集中一下,这就是思维的收敛(或收集)过程。集中性思维总是在考虑这一问题应该怎样解决,解决的程序是什么等。收敛思维对于集中各种分散的意见,制定组织目标,形成正确的决策,实行统一的指挥以及专题研究、事故案件分析,都有重要意义。
3.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
一方面要强化发散思维,扩大思维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思维的转换跨度、前进跨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收敛思维方式,对爆发出的新光点、新火花,即新点子、新途径、新方案、新举措等,进行认真地检验、求证、鉴别,然后选取较优者再付诸实施。发散思维要有收敛思维做补充,否则,发散思维就变成了幻想、空想。
八、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
精确性与模糊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精确的属性,也有其模糊的属性。说水的“热”与“冷”,就是对水的比较模糊的认识,说水热到摄氏90度、冷到5度,就是对水的比较精确的认识。
1.精确性思维
它是通过量化方法准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及与他事物之间关系的思维方法,它与数学上定量分析的应用密切相关,它具有确定性、定量性、严密性等特点。精确性思维方法对我们的工作,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2.模糊性思维
这是通常用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对量上不确定的事物的描述或判断。模糊思维绝对不是一味糊涂、不明事理。英国作家迪斯雷利说:“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对小是小非如果过分认真、斤斤计较,那是得不偿失的。虽然模糊思维关于对象的综合性认识是模糊的、不精确的,但它能够帮助人们简洁明了地从整体把握对象,便于开展工作、提高效率。
精确性与模糊性之间,具有深刻的统一性。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远处走来一个较熟的人,观察者把来人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已储存大脑中的样本进行比较,就不难得出可靠的结论。可是,这种事如果让电子计算机来做,那就得测量来的人的身高、体重、手臂摆动的角度、频率、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正压力、速度、加速度等一系列数据,而且非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才肯罢休。即使如此,也不容易认出来人是哪一位。因为人体的各种数据并不是恒定的精确值。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精确之中隐含着模糊,模糊之中又包含着精确。在某些情况下,一味追求绝对的精确,反而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世上的问题的性质,并不都是“非此即彼”的,而不少是“亦此亦彼”的。除了正确与错误、是与非两极之间,还有一个很长的中间地带;在白与黑之间,还有大量灰色区域,在革命与反革命之间,还有大批的中间群众。因此,我们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不要采取“二值”逻辑的简单而绝对化的方法。
有些问题可以精确处理,但采取模糊处理艺术,效果会更好。
曹操在官渡大战打败了当时兵多、将广、粮足、地阔的袁绍。在打扫战场时,发现袁绍指挥部里存放着曹操部下半数以上的文臣武将私自给袁绍写的“暗通之书”。曹操的近亲献策将这些文臣武将杀之,曹操没有采纳,却派人把“暗通之书”统统烧掉了。曹操说:“当袁绍强大而我力量弱小时,任何人都担心自己的命运,考虑是随曹操还是随袁绍,不能说给袁绍写过信的人都是坏人。”
曹操此举是模糊处理问题的方法艺术。事实证明是大得人心的,这为他日后建立霸业保存了一批文臣武将。“模糊”是现实中人们永远摆脱不了的现象,在事物“A”与“非A”之间,尚存一个“A是A,又未必是A”的宽阔地带。开展领导活动,不能“一刀切”,绝对化。有些问题,必须明确“是”与“非”、“准确”与“不准确”、“合理”与“不合理”等“绿灯”与“红灯”的问题;有些在它们之间的模糊问题,就应以模糊的方法去处理。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曾运用这种巧妙的理事艺术,卓有成效地解决了一些棘手或重大的问题。
九、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
1.静态思维
它以“静”为主,是一种趋于定型化的、稳定的思维,又分为绝对化的静态思维和相对化的静态思维。前者与自然经济有着密切联系,思维界限极其狭隘。时间是四季重复,万物春播秋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绝对化的静态思维使思维主体缺乏能动性,思维表现出保守性、僵化性、封闭性和排外性,是一种不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思维方法。相对化的静态思维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稳定”的反映,它要求寻找思维过程中的稳定因素、稳定的程序,在日常工作中如财务程序、法律程序、生产流水线等程序。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缺少的,具有规范化、模式化和准确性的特点。
2.动态思维
它以“动”为主,要求不断地依据变动的情况进行调整,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和方向。客观环境和事物自身的内部要素都处于运动之中,而思维过程必须符合动态性要求,要及时调节,灵活控制。俗话说,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守经达权,都生动地说明了动态思维的实质。
3.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对立的统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既要有动态思维,又要有静态思维,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是光动不行,光静也不行,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而动态思维和静态思维正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和静止,变动与稳定的辩证关系的统一。
动态思维不能脱离静态思维,不能把动态思维绝对化,否则,就会使思维失去稳定性,甚至左右摇摆,大起大落,产生思维活动和思维体系的混乱。同样,静态思维也不能脱离动态思维,如果把静态思维固定化、单一化,那么就会出现思维的僵化。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总是先由动态思维发挥着思维的活力和创造力,开拓着思维的新道路,形成新的思维方向,思维程序,而静态思维则进一步把动态思维的成果规范化、模式化。静态思维从动态思维中获得生命力,而动态思维则从静态思维中获得稳定性,两者相辅相成,促进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