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们解决世界上的问题,靠的是大脑的智慧和创造性的思维,而不是照搬书本。”我国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道:“思则睿,睿则圣。”其意思是,思考就能聪慧,聪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党委书记如果注重提高思维能力,能勤思、多思、爱思、苦思、巧思,那么,处理难题,办法就会多,开展工作,主意就会妙,工作效率就会高,最后的成果就会好。
第一节善于动脑思路广
善于动脑是党委书记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多于张瑞敏、王永庆、李嘉诚、刘永好,但不能像他们那样勤于动脑,善于思考,不能在工作中把自己的潜力、智慧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无论向上级汇报,还是讲话、作报告,习惯于罗列一大堆现象;有的人写文稿从材料到材料;有的人发表意见或者啰啰嗦嗦,或者一鳞半爪,凌凌乱乱;有的人出主意,主观片面,说不到点子上。重要原因是这些人不善于用脑,思维水平不高,思考方法不科学。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而间接的反映。概括指的是找出事物的共性和联系;间接指的是思维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事物。正是由于思维的这种特点,才使我们能在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性,推测其发展趋势。成语“一叶知秋”,就是从一片落叶就可推断秋天的来临。这里的“推断”就是思维过程。也可以说,思维是理性认识活动,即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一、良好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针对性。指思维有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过慎重选定具有某种意义的。针对性不仅能使思维活动集中而避免分散,而且能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思维的针对性有助于对问题的认识准确无误。
2.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思维敏捷的人反应速度快,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过程的几个阶段,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3.思维的系统性。思考问题强调系统的整体效应。例如,足球比赛,甲队队员个人技术素质略高于乙队,但乙队队员组合优化,配合默契,而乙队战胜甲队是常有的事。思维的系统性主要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各个要素以一定的目标优化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表现出原来的系统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4.思维的广阔性。指能突破思维活动的局限性,而使思维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必要的广度。具有思维广阔性的人考虑问题既全面、周到,又不忽视局部、细节;既照顾到事物本身,又考虑到与该事物有关的各种条件;既考虑到事物的现状,又分析到其历史和发展前途。
5.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能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到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深刻的人,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现实推测未来。在处理问题时,能从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机制、多过程、多功能、多因果等多种联系上去分析。
6.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能严格遵循逻辑规律进行。一个精明的工作者,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们提出问题明确、清晰,论证问题有条有理、有主有次,表达思想感情流畅而简明。
7.思维的独立性。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因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干扰而动摇起来。他们不因循守旧,不依赖人,不盲目附和,而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爱因斯坦很重视思维独立性的培养,他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8.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智”。具有灵活性思维素质的人,能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灵活地运用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具体的解决方法。
9.思维的创造性。指思维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与模仿,而是善于对现有的要素进行合理而机智的运用与组合,从新的途径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工作者,平日表现出点子多、道道多,有独到的见解。
10.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拓展到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工作者,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己、不唯众、不唯洋,一切都放到客观事实和科学真理审判台上去裁决。
二、开动脑筋“机器”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脑筋就是思想的“机器”。1939年,毛泽东写给《新中华报》的题词,就两个字“多想”。他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指出:“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毛泽东要求干部要开动思想这个“机器”,也就是把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反复思考,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把这一过程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将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抓住主要的、精粹的,舍去次要的和粗糙的材料。只有去粗取精,我们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分清主次,顺利开展工作。
所谓“去伪存真”,即对感性材料认真鉴别,分清真假,保留真象,去掉假象。真的和假的,善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往往使人难以分辨,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对事物间的相似之点应敢于提出质疑,做到“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听到任何一桩未经证实的传闻,看到任何一种可疑的现象,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一番,不可人云亦云,偏听偏信。
所谓“由此及彼”,是指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连结起来,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体现逻辑推理中概念和判断之间的联系。
通达事理的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有很高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重视根据近的推想出远的;根据现今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曾见到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所谓“由表及里”,是指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逐步深入,而认识到它的本质的。平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现象不等于本质。我们看事物要看其本质,要把现象当作把握本质的入门向导,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在认识过程中,事物的粗与精、伪与真、此与彼、表与里都是对立统一的。人脑这个“加工厂”的任务,就是把那些“原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为“理性产品”。
三、懒于思考,智力就会贫乏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道:“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做事能够成功,在于认真思考;不动脑筋,必定失败。当有人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请教获取知识和取得成功的经验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牛顿从苹果落地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他这是什么秘诀?他说:“我一直在想,想,想……。”
不勤于或不善于思考,就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难以把事情做得圆满。俄罗斯文豪高尔基说:“懒于思索……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表现。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词来称呼,这就是‘愚蠢’。”
在领导活动中,最大的忌讳是不动脑子,墨守成规,思想懒散,办事不思考,表态随意,决策盲目,这些都是思维惰性的表现。这种干部不仅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且也会给组织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四、思想可以变为黄金
有本书,书名就叫《思维决定命运》。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可说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境界,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或领导团队)的思想水平,对该组织的兴衰存亡起着重要作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未来的帝国是头脑的帝国。”1998年2月10日,即将就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为《每日经济》报刊32周年的题词是“头脑强国”。又于4月21日,他在出席新设计展览会的开幕式时说:“21世纪是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时代,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
“财富来源于聪慧的大脑”。这一名言在知识经济时代,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与意义,智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具竞争力的资本。
有个人把智力比做金子,如果把金子埋在土中,一丝光也发不出来。金子存在家中,不去使用,不把它打制成精美的饰品,金子就如同一块铁。如何发挥智力这种“金子”的应有作用,这就要开动脑筋“机器”,把自己的智力转化为思想。
一个人没有知识,可以学习;没有技艺,可以拜师;没有钱,也可以筹借贷款;但这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个基层组织的领导人,如果不愿动脑,不勤于思考,就失去了做领导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客观世界本身是辩证地、有规律地运动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辩证性、规律性,并把它运用于思维,这就形成了认识、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即辩证思维的方法。
一、比较、抽象和概括方法
1.比较的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毛泽东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比较法也就是在“同一”中求“差异”,或在“差异”中求“同一”。它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形态比较、结构比较、功能比较、数量比较、层次比较、规模比较、程度比较、原因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历史比较,等等。从什么角度比较,取决于人们实践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视野的开阔,比较法成为人们鉴别是非,取长补短的重要方法。我们进行决策,就是通过对各种不同方案的得失利弊的比较,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
2.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基础上展开的。所谓抽象,就是通过对事物的分解,从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或提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例如,地球上有几十亿人,几乎是人各一面,有男人、女人、小孩,黄皮肤人、黑皮肤人、白皮肤人,健康人、病人等等。若给“人”下定义,就必须把许许多多具体的、非本质的特点撇开,而抽出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进行语言交际的高等动物。
运用抽象方法使我们超脱感性的具体的认识,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获得更深刻、更正确的认识。我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然后进行总结,从中取得经验或教训,这也就是抽象方法。
比较、抽象的过程,就是通过比较而区分;通过区分而抽象;通过抽象而获得对某一事物本质(或某一方面的本质)的深入认识,从而对其形成普遍概念。概括即在抽象的基础上,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已知进入未知。可以说,抽象是概括的前提,概括则是抽象的结果。
二、归纳和演绎方法
人的认识总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实现和发展的。
1.归纳法即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或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我们根据已经认识了的一些特殊或个别事实,过渡到尚未认识的一般原理、原则,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或知识。归纳推理又分两种:
(1)完全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所有对象的情况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例如,亚洲有石油,欧洲有石油,北美洲有石油,南美洲有石油,大洋洲有石油,所以,各大洲都有石油。日常检查工作、总结经验,都可应用这种思维方法。
(2)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整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属性的结论。典型事例分析法就是属于不完全推理,这种方法虽然前提很少,但它具有代表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
2.演绎法即演绎推理,是依据某类事物具有的一般属性,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也具有该属性的思维方法。其中,前提通常是已知的判断,它是推理的依据和理由;结论是由前提按一定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判断。例如,所有村委会成员都应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张三是村委会成员,因此,张三也应是民主选举产生的。
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普遍性的经验、作法运用于本地区,这其中要注意分析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四种:一般之中包括特殊;一般与特殊部分交叉;一般与特殊联结;一般与特殊分离(无关)。根据这四种不同的关系,正确拟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实事求是地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普遍真理和经验。既要防止一味强调“情况特殊”而否定普遍真理、经验的指导意义,又要防止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生搬硬套地照搬照抄的做法。
三、分析和综合方法
1.分析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复杂的、整体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分析总是把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分成若干小而易的问题,把事物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以便着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