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13755700000004

第4章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3)

4.让家庭里充满民主的生活氛围

目前,家庭生活已经慢慢朝民主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因此,家庭就要民主化的管理,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发言权。然而,可能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认识也不太深刻,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家里施行民主化了,就可以不用受父母的约束了。这个时候父母应当让孩子明白,如果把家庭民主化发挥得越好,孩子就越是会自觉地尊重父母,自觉地执行父母的合理要求。当然,作为父母,也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民主意识,尽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采用命令态度,强迫孩子去执行。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和孩子有关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商量,不要不问孩子的意见就自行决定。如果父母能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幸福的家庭环境,那么,对于孩子形成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子心经

让孩子孝顺父母,其实不只是为了父母,更多的还是为了孩子。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孩子在进入社会以后,不管是在为人还是在处事方面,都要比心中无孝的人更容易被社会接纳。

培养孩子有礼貌的习惯

一个有礼貌的人不仅会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并且会因为自己良好的礼仪而走向成功。一个人的礼貌,是其高尚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它来自于良好的道德品质。

让孩子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就是在教孩子怎样待人,怎样跟人相处,同时还教会了孩子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文明、懂礼貌、守时守信、讲卫生守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在交往时,都渴望拥有一个良好而和谐的人际环境,都想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而且当今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时代。为此,父母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孩子一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

记得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李先生及其太太带着他们的女儿萌萌到一个朋友家里去做客。到了朋友家里,朋友的妻子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夸他们的女儿漂亮懂事。此时,小姑娘并没有对其夸奖做出什么反应,而李太太则蹲下温柔地问女儿:“阿姨在夸萌萌漂亮懂事,萌萌应该怎么做啊?”听了妈妈的话,萌萌抬起小脸,甜甜地说:“谢谢阿姨。”

当朋友的妻子拿了一个苹果给萌萌的时候,这次,她没有等妈妈说什么,就向其道了谢。

吃饭的时候,李太太将女儿放在椅子上,给了她一个勺子和一盘菜,让她自己吃。正当大人们正吃得开心的时候,突然听到“吱”的一道刺耳的声音。原来,是萌萌用勺子在划盘子。李太太见状,放下筷子,严肃地对萌萌说:“知道吗?你打扰到了我们。”萌萌看见妈妈生气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当朋友想要打圆场的时候,李先生阻止了他。此时,李太太又说:“当你打扰到了别人的时候,你不应该有什么表示吗?”“对不起!”萌萌说。李太太听了,微笑着对女儿说:“没有关系,只是下次你要小心一些,知道了吗?”“知道了。”萌萌用力地点了点头。

吃过饭之后,萌萌觉得有一些口渴了,但是这个时候大人们都在说话,没有人注意到。于是,她走到他们面前,说:“对不起,可以打扰一下吗?”朋友和其妻子都感到非常吃惊,而萌萌的爸爸妈妈却觉得很正常:“有什么事吗?”“我口渴了,想喝水。”于是,萌萌的妈妈就倒了一杯水给她。

无疑,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们教育出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当然,这也说明了,懂礼貌的孩子是父母教育出来的。

孩童时期是孩子正处于积极学习、建立自己行为规范的时期,比较尊重他人的指导,容易接受行为训练。有心理学家指出,孩童期是培养孩子礼节行为的最佳时期。

首先,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比如,当父母带着孩子去做客的时候,如果孩子忘了说礼貌用语,父母不要在别人面前指责孩子,而是要对孩子做出适时的提醒,或是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要知道,不管是批评还是指责,往往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礼貌。

其次,要抓住带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的好机会,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一般说来,孩子到了一个他不熟悉的环境中就会变得比较拘谨,比较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当父母要带孩子去做客的时候,要提前告诉孩子,到别人家里应该怎么做,要有什么规矩。经过父母事先的教育,当孩子在做客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应有的礼节。当孩子有礼貌时,很可能会受到别人的表扬,这对孩子来说又是一种鼓励。

除了行为上要有礼貌之外,父母还要教育孩子在穿着打扮方面要有礼仪。要知道,着装服饰也是礼仪习惯的一个内容。有的家长盲目地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追求时髦、漂亮,其实不然。家长打扮孩子也要得体大方,要注意年龄特点,注意穿戴场合,学一些美学知识,让孩子的服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但是,家长也必须注意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过分打扮孩子,就容易使孩子养成爱慕虚荣的毛病,容易分散孩子对学习的追求和对正当事情的注意、兴趣,容易使孩子变成小大人,容易使孩子活动减少,变得娇气。

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还包括了要培养孩子讲卫生、守秩序的品行。爱清洁、讲卫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整洁卫生的要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公共卫生和家庭卫生。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做到“四勤”——勤理发、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在公共场所要做到“五不”——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乱扔瓜皮果屑、不要乱倒污物、不要损坏树木花草;在家庭里,父母要给孩子灌输整洁的思想,环境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自己的东西要存放整齐有序等等。

教子心经

讲礼貌,是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的表现。一个不讲礼貌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不会受到欢迎的。因此,为了使孩子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其成功铺好路,父母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讲礼貌。

教孩子学会用文明用语

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反应出这个人的修养和心态,甚至还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如果一个人彬彬有礼、文明礼貌,就会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也就会让自己多一个机会;如果一个人出言粗鲁、举止不雅,那么就会让人对其产生反感,就算有好机会也不给他。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言谈举止可以反应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还可能反应出这个孩子的教养和修为。比如,同样是搭公共汽车,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会安安静静地上车,然后会对在车上相互错身的人报以微笑;而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上车就像是上他自己家一样随便,对于车上的人也是爱搭不理的样子。如果是一群孩子的话,那么就可以从他们的谈话中听出他们是不是文明,有没有礼貌。因为,从他们谈论的话题,以及所用词语类型不同,就可以听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知识结构,甚至他们说话的声音大小都能说明一些问题。要知道,文明礼貌的孩子说话是不会大声嚷嚷的。

孩子是可以塑造的,孩子的言谈举止是文明还是野蛮,做父母的是最好的塑造者。想让自己的孩子高雅还是粗俗,全都来自父母的塑造。下面的这个孩子就是父母“塑造”出来的。

6岁的童童在学校里是一个公认的坏学生,他有着超强的破坏力,只要有人惹他不高兴了,他对任何人都会大喊大叫。上课时公然乱说乱闹、顶撞老师和学校领导;课间他经常打骂同学,踩坏同学的文具;上操的时候根本不做,在队伍后面到处溜达,躺在地上或坐在地上。

有一次,童童把同学打了,老师问他:“如果同学的家长找你家去,怎么办?”他说:“我爸放狗咬他,我把我们家武装起来。”老师问:“如果人家叫警察来呢?”他说:“我爸的哥哥就是警察的头。”老师问:“有那么多警察呢,不可能每个警察都听你爸爸的哥哥的吧?如果他们来抓你怎么办?”他说:“我不知道。”

再来看一下童童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老师一告状,回家后就打骂;童童的东西被别的小孩踩坏了,他的妈妈就唆使他狠捶那个小孩。童童曾经说过:“我妈说了,哪个老师说你,哪个老师就是神经病。她说你,你就骂她!”

童童的粗俗和野蛮就是父母塑造出来的。孩子的塑造者除了来自父母以外,当然还有来自学校和社会的。

亮亮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星期天的时候他去找表弟小杰玩。两个孩子在客厅里看电视,镜头上出现了一个女人。这时亮亮说:“哇,好正点!”亮亮的姨妈听到他说的话,非常震惊。于是就问:“你说什么?”“这是我们的行话。‘正点’就是说那个女的长得好看,我们班上的晶晶就很正点。”“晶晶是谁?”小杰接过话茬儿说:“我知道,是他媳妇。”听到这话,亮亮的姨妈大吃一惊,假装镇定:“是吗?亮亮都有媳妇了,怎么没跟姨妈说过?”亮亮平静地说:“时候还没到。”

吃过饭,亮亮和小杰继续看电视,过了一会儿,小杰说:“哥,我就要和你在一栋楼里上课了,到时候你可得罩着我啊!”“放心吧,咱俩谁跟谁啊,都是哥们儿!只要不惹大个儿就行了。”

虽然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地方,对孩子言谈举止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但是父母不要忘了,学校除了正规教育之外,还有同学之间的私下接触。同学家长中什么素质的人都有,于是各种不文明的言行也就在私下传播开来了。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文明举止的时候,一定要趁早纠正。要知道,有些毛病纠正起来本来还不算困难,但是如果形成习惯,麻烦可就大了。那么,怎么让孩子改掉粗俗野蛮,拥有文明礼貌呢?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如果想要让孩子拥有文明的言谈举止,最重要的就是先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其实,让父母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是说要做得尽善尽美,而是要求父母有所提高;不是要求父母洗心革面,而是要求父母有所进步。当然,如果一下子把某些不文明的习惯改掉是不太容易,但是至少当着孩子的面时不要太过分。要知道,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希望孩子可以比自己更文明。

2.尽早发现才能加以引导

有的孩子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是乖孩子的形象,让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根本不用操心。但是,当父母不在跟前的时候,孩子的另一面就表现出来了,不文明的语言随口说出,不文明的举止也随时可见。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发现真相的话,那么还不算晚,还能对孩子加以引导。但是,如果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那可就危险了。因此,父母要多和孩子接触一些,在家里也尽量民主一些,让孩子不要在父母面前掩掩藏藏,以便让父母了解到最真实的孩子。

3.发现之后不要打骂孩子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文明的言行,不要疾言厉色加以制止,更不要打骂。有的父母一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文明的行为,不是制止就是打骂。然而,父母想过没有,不管是打还是骂都是不文明的行为,自己都已经先不文明了,还有什么立场去让孩子文明?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文明行为的时候,可以问他这些言行是从哪儿学来的,然后指出这样的行为不好,为什么这样不好。

教子心经

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文不文明,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张口就是脏话,不管是对他的人际关系还是别的方面都会有负面的影响;反之,则是有教养的表现,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学会文明用语,培养孩子的文明素质。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文明的孩子。

注意孩子的用餐和饮食习惯

在餐桌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旁若无人地拿着筷子在盘子里翻来翻去,举着筷子在桌上的菜盘里来回挑选,好像不知要从哪儿下筷。调查发现,吃饭时对身边的人熟视无睹,一双筷子对满桌饭菜挑来拣去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存在。其实,餐桌上的不文明现象远不止这些,比如拿筷子敲饭盆,吃饭时把筷子、勺子含在嘴里;把喜欢吃的菜摆在自己面前;用一根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帮别人夹菜不用公用筷等,都是餐桌上的不文明行为。这些发生在餐桌上的细节,反映出孩子是否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小纠正孩子用餐的坏习惯,培养孩子的用餐礼仪,的确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英国的家庭教育中,“把餐桌当成课堂”,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自从孩子开始上餐桌就餐,家长便开始对其进行严格的“进餐教育”。其中包括以下一些内容: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和学习用餐礼仪。通常孩子在一岁到一岁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喜欢自己动手做很多事情,例如:吃饭、喝汤等。英国的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一旦孩子愿意自己用餐了,便是人格开始趋于独立的一种标志。这时候,家长完全应该给他(她)们大力的支持。在英国,孩子开始有步骤地学习用餐礼仪一般是在两岁左右;到了四岁,用餐的所有礼仪就已经基本掌握了。

孩子养成不良的用餐习惯,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家长并不重视对孩子这方面人格修养的培养;孩子在餐桌上想引起大人的注意,故意胡作非为;白天活动量小,老吃零食,以至于该吃正餐的时候就没有食欲了;父母进食的习惯就不好,比如吃饭慢吞吞的没有规律、吃饭时爱大声音说话等。

良好的用餐习惯应该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介绍了吃饭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与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吃饭时,要检查自己的手是否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