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22

第22章 不寐(4)

【按语】

此证属竹叶玉女煎之适应证。是属肝肾阴精亏虚,虚火上冲与胃,从胃再扰心神。故用熟地黄、枸杞子、当归、沙参填精血益阴气。用牛膝引热下行。用生石膏、知母清阳明胃热。用竹叶利心火。用通草利经中之湿。二诊时,加重利湿之力而用生薏苡仁。并用灵芝,微甘、性平,和五脏而安心神。

【病例25】徐某,女,70岁。失眠多年,咽干咽痛10年,排便难。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辨证:心血不足,郁火内结。

治则:养阴血,清火热。

处方:酒大黄5g,柏子仁30g,黄连10g,阿胶(冲)15g,生白术30g,远志20g,合欢花30g,酸枣仁30g,灵芝20g,首乌藤50g,甘草2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咽痛咽干不渴,腰酸。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上方加桑寄生30g,7剂,水煎服。

三诊:身冷,舌暗红苔厚。处方:上方去大黄加半夏20g,炮姜5g,黄芪50g,7剂,水煎服。

四诊:舌淡暗苔薄,脉沉细。处方:上方减黄连加桂枝10g,白芍30g,7剂,水煎服。

五诊:咽干,不饥而胀,背痛,舌暗红苔白,脉沉细。处方:半夏20g,黄连5g,何首乌40g,熟地黄30g,生白术30g,远志15g,首乌藤30g,葛根20g,桂枝10g,白芍30g,黄芪100g,7剂,水煎服。

六诊:头痛,不寐,舌暗红苔薄黄。处方:柏子仁30g,酸枣仁30g,黄连10g,莲子心15g,灵芝20g,五加皮50g,何首乌50g,远志20g,合欢花50g,7剂,水煎服。

七诊:头胀,脘痛,眠可。舌暗苔白。处方:上方去刺五加加竹茹20g,半夏10g,7剂,水煎服。

【按语】

眠少者神也,梦多者魂也。神在心,魂在肝。舌红苔薄黄,火在心,血不足,郁火又结于内,故以黄连阿胶汤加大黄泻火,配诸养心安神之品。三诊身冷舌暗苔厚,系苦寒用多,知其人正气已伤,故减大黄加炮姜和阳之药。四诊又减黄连加小建中,温药稍多渐又生火,而生头痛,苔黄,知其清火不可过寒,通阳不可助火,故六诊以养心为主,清心为辅,病情稳定。

【病例26】

张某,男,28岁。入寐难,面色萎黄,口干,健忘,梦多,时脘痛胸痛。舌淡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脾虚不能化、生气血养心。治则:健中、化气、生血、养心。

处方:加味建中汤加远志20g,五加皮30g,何首乌30g,谷芽30g,7剂,水煎服。二诊:服方好转。处方:上方加白术20g,当归10g,7剂,水煎服。

三诊:症轻,胸胁痛。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郁金15g,当归10g,7剂,水煎服。

四诊:偶胃痛、心悸。处方:上方加佛手15g,柏子仁25g,炒麦芽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仅入寐难,乃思虑伤脾生燥所致,故以小建中汤自是易愈。胸胁脘痛,传变可致,稍理气和血即可。

【病例27】

王某,女,50岁。精神刺激后失眠,心悸,背痛,心惊而悬,胸中灼热感,面时肿。病已2月。舌暗淡苔白,脉细滑。

辨证:郁火伤心。

治则:理气解郁清火。

处方:柴胡40g,炒白芍30g,枳实15g,甘草20g,桃仁15g,甘松20g,川芎15g,香附20g,栀子15g,神曲15g,瓜蒌15g,沙参30g,7剂,水煎服。

二诊:仍心悸,余症好转。处方:上方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旋覆花20g,(包),7剂,水煎服。

三诊:时头烘热,鼻塞。舌淡暗苔少,脉细。处方:上方加杏仁20g,7剂,水煎服。

四诊:眠差,胸中热感消失。处方:上方减栀子加菊花20g,何首乌40g,7剂,水煎服。

【按语】

因惊吓而气机逆乱,观其脉症,当属厥阴、少阴,治当利其气血。以血府逐瘀汤合四逆散。三诊时有烘热,病属冲任,故加杏仁以利其冲气。四诊加何首乌以养其精血,热止减寒凉。

【病例28】

陈某,女,57岁。失眠10年,加重1个月,不寐,多郁时烦,时欲哭。舌暗红苔白,脉细。

辨证:心肾不足,精气两亏。治则:填精补肾,养心安神。

处方:熟地黄50g,黄芪50g,山茱萸20g,五味子15g,合欢花30g,首乌藤30g,远志20g,柏子仁30g,酸枣仁30g,桑寄生30g,杜仲25g,巴戟天10g,香附20g,生龙骨50g,生牡蛎50g,珍珠母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好转。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何首乌50g,7剂,水煎服。

三诊:食差,舌尖略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减五味子加五加皮30g,谷芽30g,14剂,水煎服。

四诊:好转,心偶烦。舌暗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郁金20g,7剂,水煎服。

六诊:能入寐5h。舌暗红苔薄黄,脉细缓。处方:上方加莲子心10g,2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七诊:能寐,多困,舌尖红苔薄,脉细。处方:上方加龟甲30g,石斛30g,3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八诊: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原方加龟甲30g,何首乌50g,旋覆花30g,3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病例29】

张某,女,54岁。失眠近30年。近日又伴心悸,胸中不适感。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舌淡苔薄,脉动稍数。

辨证:肾虚及心,精血两弱。治则:补肾安神。

处方:何首乌50g,五加皮50g,远志20g,巴戟天15g,菟丝子30g,合欢花30g,柏子仁20g,熟地黄30g,山茱萸15g,杜仲20g,五味子10g,生龙骨50g,生牡蛎5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舌淡苔白。处方:上方加五加皮30g,7剂,水煎服。

三诊:近日眠可,排便2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脉稍数。处方:上方加生白芍25g,7剂,水煎服。

四诊:舌暗红苔少。上方加首乌藤50g,7剂,水煎服。

五诊:近日早醒,舌暗红苔少。处方:何首乌50g,五加皮80g,熟地黄50g,菟丝子30g,巴戟天10g,女贞子30g,珍珠母50g,合欢花30g,酸枣仁25g,柏子仁25g,7剂,水煎服。

六诊:服药后,偶有胃胀,苔白略黄。处方:上方加神曲20g,远志20g,黄连5g,7剂,水煎服。

七诊:口略干,舌淡红苔薄。处方:上方加黄精50g,地龙15g,三七10g,7剂,水煎服。

八诊:好转。时心悸,头晕。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处方:上方加竹茹15g,灵芝20g,7剂,水煎服。

九诊:近日心悸,自汗。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处方:加味建中汤加稻根20g,合欢花30g,甘松15g,五加皮50g,何首乌50g,黄精30g,三七15g,地龙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7剂,水煎服。

十诊:好转。处方:上方加灵芝20g,7剂,水煎服。

十一诊:近日眠差,健忘。苔少。处方:上方加酸枣仁25g,首乌藤50g,7剂,水煎服。

十二诊:服上方可。夜间口干。处方:上方加远志30g,熟地黄50g,7剂,水煎服。

十三诊:好转。多郁。处方:上方加合欢花20g,7剂,水煎服。

十四诊:近日胃纳差。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神曲20g,7剂,水煎服。十五诊:近日睡眠较好,胃纳略差。舌淡红苔少,脉弦细。处方:加味建中汤加葛根20g,何首乌80g,五加皮6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远志20g,熟地黄50g,巴戟天10g,龟甲30g,4剂为丸,每15丸,每日3次。

【按语】

精者,生之本也,神之处也,五脏各有其精。今人皆将精归之于肾,而少论它脏之精,故于虚劳病中少出治法,以上两例患者多年不寐,确已劳神伤精,故以引寐汤加减,重在生精养神,尤其后者不寐30年,虽经3月余之药,得效亦属不易。

不寐是临床的常见疾病,也是较难治疗的一种病症。其证治如下:①不寐证治,先别阴阳。在阳者,阳明胃与少阳胆。在阴者,少阴心与肾、太阴脾、厥阴肝。

②少阴心多火与瘀。火重用黄连阿胶汤;阴伤用天王补心丹;瘀血用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少阴肾多虚火,用知柏地黄丸加五味子、炒酸枣仁、远志。③太阴脾多气血虚。刚燥用归脾汤,柔润用加味建中汤。④厥阴肝必是血虚。阳不伤虚火重用酸枣仁汤;阳伤畏寒用引寐汤。⑤阳明胃多痰湿。寒证用半夏秫米汤加五加皮、远志。化热用温胆汤加五加皮、远志。⑥少阳胆多郁火。郁重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火重用龙胆泻肝汤加炒白芍。⑦老年性不寐当填肾精、补气血、通经络、和五脏、安心神。

(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