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23

第23章 心痛(1)

心痛仅仅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疾病。在明代之前,心痛还包括了胃(脘)痛。而今,必须借助心电图、心肌酶测定等手段明确区分心痛及胃(脘)痛。而引起心痛的疾病又有很多,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及各种心脏瓣膜病等。必须先辨病审因而后辨证治疗,方可知前达后,胸有成竹。假如仅仅辨证论治,则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手段与治疗时机,便是患之憾、医之过!由于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引起心痛的最常见疾病,所以,本节重点选取心绞痛部分病例。以下所说的心痛即指心绞痛。《诸病源候论》中的“心痛病诸候”上说:“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可以认为这是对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较早的客观描述。经文明确指出了真心痛(心梗)病位在心之正经,而一般的心痛(心绞痛)病位是在心的别络。心之正经是指心脏主使的大经脉;而心之别络与心之正经相对而言,当指心之正经所别出的小络脉。所以,心痛的病机是心之别络血瘀、痰凝导致其狭窄和(或)心之别络气滞、痉挛导致其供血功能失常,从而致使心脏“不荣则痛”;在此基础上,若在过劳(耗气血)、情绪激动(加重气滞和血瘀)、饱食(血走脾胃而心更失其养)、寒冷(寒性凝滞)等情况下,均加重了心脏的供血障碍,从而引发或加重了心痛。典型心痛的特点有:①主要在胸骨后,可波及心前区,偶可横贯整个前胸部。常循少阴心经的走向而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并达环指及小指,或至颈、咽、下颌等部位,偶可放射至右臂内侧。②疼痛性质为压榨性、紧缩性,可伴有烧灼感或濒死感。③常由过劳、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④间断性发作,常在数分钟内消失,一般不超过15min。⑤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服用硝酸甘油也可缓解。有以上特点可知:临床上出现了背痛、胸前刺痛或窜痛往往是(或合并了)胸痹或上腰背劳损或肝著等病。而若疼痛持续较长时间(如30min甚至数小时)则往往是胸痹,也有可能是真心痛的先兆表现。

【病例1】

杨某,女,68岁。近日天冷,又发心痛,烦劳则痛重。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心烦。有冠心病史。舌暗红苔白,脉弦弱。

辨证:气虚血瘀。治则:补气调血。

处方:黄芪100g,丹参10g,桃仁10g,红花5g,赤芍10g,枳壳10g,甘草10g,牛膝20,川芎10g,当归10g,熟地黄10g,半夏15g,黄连7.5g,柴胡15g,7剂,水煎服。

二诊:明显好转,走路快则胸闷。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黄芪50g,7剂,水煎服。

三诊: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去黄连加生牡蛎100g,莲子心15g,7剂,水煎服。

四诊:胸不痛。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莲子心5g,瓜蒌皮1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所用之方是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黄芪补气,丹参降血中之气,半夏降胃气。瘀久必化热,故稍加黄连味极苦而入心走血,清血中之热。三诊时,血分热已退大半,故去黄连加莲子心。四诊时,诸症愈,再加莲子心5g,清心除热;瓜蒌皮10g,走胸散结,以善其后。

【病例2】

郝某,女,56岁。冠心病心绞痛,每次持续2~10min,每日10余次。住院治疗缓解。现又复发,伴脘腹胀满,乏力,心烦,大便稀。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涩。

辨证:气虚阳亏,气滞血瘀。治则:补气通阳,行气活血。

处方:瓜蒌10g,薤白15g,桃仁10g,黄芪50g,红花5g,柴胡10g,旋覆花(包)10g,降香10g,葛根20g,熟地黄15g,赤芍15g,枳壳10g,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牛膝15g,桔梗1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腹仍胀满。处方:上方去枳壳加枳实15g,厚朴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是属上焦气血郁滞,而又波及中焦,导致胃家气滞,是属二焦同病。治疗当以上焦为主,中焦为辅。本方是以血府逐瘀汤为底,加黄芪,补气调血。再加瓜蒌宽胸而散结气;薤白辛温通阳散结;旋覆花走胸胁活络;葛根通血脉而升清阳止泻;降香走胸可活血止痛,走脘腹可降气除胀。二诊时,诸症好转,但仍觉脘胀,故去枳壳加枳实、厚朴除胀满。

本方用了很多活血药,并有瓜蒌之润、熟地黄之腻,再加上本患者平素便稀,故服药后必然泄泻。所以本方用葛根升阳止泻,假若病者仍泄泻,当再加涩肠药,如生牡蛎、诃子等。本患者是属经病,须使药走经,若药后腹泻,则走腑不走经,症必不除。

【病例3】

孙某,男,60岁。劳累及情急时心痛、心悸,夜半症重,时憋醒。舌淡苔白,脉弦。

辨证:心阳气不足,络脉不和。治则:补气血、通阳活络。

处方:牛膝40g,生牡蛎100g,瓜蒌20g,桂枝10g,旋覆花20g,薤白20g,黄芪50g,丹参15g,人参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易怒。处方:上方加桃仁5g,红花5g,柴胡10g,7剂,水煎服。三诊:舌淡红苔白,脉滑。处方:上方加天南星10g,7剂,水煎服。

四诊:诸症减轻,手足凉。舌淡苔白。处方:上方加水蛭5g,附子10g,7剂,水煎服。

【按语】

上例是阳气不足伴中焦气滞,本例是属阳气不足而又肝气郁滞。患者劳累时心痛,是为心气不足;情急痛重、脉弦是为肝经郁滞之象,情急则气滞致络脉不和,从而加重血瘀,致使心痛加重。夜半阴主令,阳气潜,故阳虚病人往往此时病情加重。方用黄芪、人参补心气;丹参行经活血;薤白通阳散结走气分,桂枝通阳走血分;牛膝降气血;牡蛎镇心止悸、潜肝阳;旋覆花疏理肝经活肝络;瓜蒌宽胸散结气。二诊时,仍易怒,故加柴胡理肝气;并再加桃仁、红花入络,加重活血祛瘀的力度。三诊时,脉滑,是为经中风痰之象,故加天南星专走经络而燥湿化痰。四诊时,阳气仍不足,加附子激发少阴阳气;再加水蛭,走少阴,破血逐瘀止痛,以善其后。

【病例4】郑某,女,56岁。心悸、乏力、胸痛。舌暗红苔少,脉细。辨证:气阴两虚,经中血瘀。

治则:补气益阴养心,通经活血。

处方:人参10g,黄芪50g,麦冬30g,五味子5g,柏子仁30g,酸枣仁15g,郁金20g,三七15g,7剂,水煎服。

二诊:诸症减,胸中略有不适感,下肢略肿,食差。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防己15g,7剂,水煎服。

三诊:近日因事劳累,又心痛,伴恶心。处方:上方加桂枝5g,半夏15g,7剂,水煎服。

四诊:胸闷,时转筋。舌淡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瓜蒌皮15g,木瓜20g,7剂,水煎服。

【按语】

患者心悸、乏力、苔少、脉细,提示心气阴不足,所以,用生脉饮法。方用人参、黄芪补心气,麦冬补心阴益心气,并以五味子敛之。用柏子仁、酸枣仁养心止悸。郁金走经,行经活血清心;三七走络,化瘀定痛。二诊时:下肢肿,故加防己利水消肿,并有益心气之效。三诊时,加桂枝振奋心阳,加半夏止呕,此属治标之品。四诊时,仍胸闷,故加瓜蒌皮,散胸中结气。并加木瓜柔筋治疗转筋之疾。

【病例5】

宋某,男,66岁。时有心痛,劳时甚,下肢肿。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多年。舌暗红苔黄,脉滑。

辨证:气虚,血瘀,痰热。

治则:补气,活血,化痰清热。

处方:三七15g,土鳖虫15g,黄芪50g,防己15g,炙甘草30g,平贝母15g,水蛭10g,丹参10g,瓜蒌皮20g,半夏15g,黄连15g,天竺黄15g,10剂,水煎服。二诊:不痛,气短,胸闷。处方:上方加黄芪50g,10剂,水煎服。

三诊:近日状态良好。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处方:上方去黄连、防己加莲子心15g,柏子仁30g,14剂,水煎服。

【按语】

心痛病,若时间较长,则往往瘀、痰、热(火)并存。此患者心痛、苔黄、脉滑,属痰瘀火之象。所以,用黄芪补气;炙甘草补气缓急止痛;三七、土鳖虫、水蛭、丹参通经活络化瘀定痛;半夏、天竺黄、平贝母化痰散结气;取黄连极苦之味而入心走血分而清瘀热,又可走气分而泻火燥湿;防己利水益心气。二诊时,痛止,但仍乏力,故加黄芪。三诊时,火已去其七,故去黄连,加莲子心清余热;水肿退,故去防己;再加柏子仁养心安神,以善其后。

张仲景谓:“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说的就是瘀血日久而化热。对于心痛、心悸的病人,在有瘀血化热时,一要化瘀,可用赤芍、三七、桃仁、红花(小量)、土鳖虫、水蛭等入络,用丹参、牡丹皮、郁金、延胡索、川芎等通经;二要清血分热,常选用味极苦之药而入心走血分,如黄连、苦参等。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热不重,只用活血而性凉之品即可,如丹参、郁金、赤芍、牡丹皮等。

【病例6】

郎某,男,69岁。时头晕,时心悸,夜间汗出,胸闷不适感。陈旧性心肌梗死。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

辨证:血分瘀浊。

治则:化瘀祛浊,益阴气。

处方:水蛭50g,三七100g,郁金100g,丹参100g,土鳖虫100g,人参100g,麦冬100g,柏子仁100g,葛根75g,生山楂100g,银杏叶100g,牛膝100g,1剂为丸,每丸10g,每日3次。

二诊:服方可,入寐难,梦多。舌暗红苔,脉沉细滑。处方:上方加何首乌100g,玄参50g,天竺黄100g,1剂为丸,每丸10g,每日3次。

三诊:近日盗汗。处方:上方加生牡蛎100g,血竭50g,1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四诊:心悸不显,血压不稳,时头面热感。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数。处方:杏仁150g,胆南星100g,天竺黄100g,血竭50g,菊花100g,石决明100g,钩藤150g,牛膝150g,水蛭50g,三七100g,丹参100g,土鳖虫100g,麦冬100g,天冬100g,柏子仁100g,山楂100g,银杏叶100g,玄参100g,1剂,为丸,每丸12g,每日3次。

【按语】

该患者头晕,苔薄白,脉弦滑,为血分瘀浊,清阳不升之证。方中水蛭、土鳖虫、三七走络,郁金、丹参走经,山楂、银杏叶除血中浊气,白参补气,麦冬益气阴,柏子仁养心,葛根升清,牛膝引气血下行。二诊时,加何首乌补血安神,并除血中浊气。玄参滋阴凉血,天竺黄涤痰清心安神。三诊时,加血竭为丸,缓缓求效。血竭,色赤味咸,纯走血分,活血破瘀,却又不伤正气,用于心痛久证,实乃佳品。

【病例7】

杨某,女,66岁。胸中不适,时发闷感,头晕,恶心,乏力,目涩。舌暗红苔少,脉细。

辨证:血分痰瘀,日久伤心。治则:补气填精,理血脉,化浊。

处方:黄芪30g,生山楂30g,银杏叶25g,何首乌30g,黄精30g,半夏15g,吴茱萸10g,熟地黄30g,瓜蒌皮15g,石菖蒲20g,7剂,水煎服。二诊:服方可。处方:上方加黄芪2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与上例同。所用之方,不足之处在于,无通经活络化瘀药,当加三七、土鳖虫、丹参、郁金等。

【病例8】

王某,男,57岁。频繁胸前区痛,胸闷,心烦,身重。冠心病史2年。舌红苔厚,脉细。

辨证:气分湿热,血分瘀滞。

治则:利湿热,化瘀血。

处方:郁金15g,丹参10g,杏仁15g,豆蔻10g,桔梗15g,瓜蒌15g,生薏苡仁30g,通草15g,半夏15g,厚朴15g,竹叶15g,黄芪50g,仙鹤草50g,7剂,水煎服。二诊:好转。苔不厚。处方:上方加土鳖虫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证属气血同病,用气血同治法。但需注意的是,当先重点治气分,再治血分。

【病例9】

吕某,男,60岁。胸骨后疼痛,口唇麻木感,现已20余年,稍劳即甚,痛不可忍,每日发作数次。舌红苔厚略黄,脉滑。

辨证:气虚血瘀。治则:补气活血。

处方:黄芪100g,人参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枳壳10g,柴胡10g,甘草10g,川芎10g,当归10g,牛膝15g,桔梗10g,半夏15g,瓜蒌15g,7剂,水煎服。

二诊:不痛。舌苔厚。处方:上方减当归、川芎加沙参30g,杏仁15g,豆蔻5g,通草15g,生薏苡仁30g,14剂,水煎服。

三诊:渐愈。苔略厚微黄。处方:上方加苦竹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例与上例病机相同。但此患者一诊时,痛势重,急者为标,当先缓其痛,故先用补气调血法治其痛,待痛势渐轻后,再利气分。

【病例10】

刘某,男,70岁。时胸痛,晨起多发。乏力,视物不清,腰酸不适。舌暗红苔少,脉细。

辨证:肝肾精血不足,心脉血瘀。治则:补肝肾,填精血,通心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