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17

第17章 痞满(1)

痞表现为触之无形,按之柔软(甚则痞硬),压之不痛。按部位分有心下痞及胸痞。临床最为多见的是心下痞。心下痞是因中气升清降浊功能失调,痞塞于中而致。重在升降失调。

痞为无形,胀则有形。胀是脾气失运胃气郁滞,气郁于经而致,重在脾胃斡旋之力失司。

满是指一种满闷感,多由水饮停聚而致。

【病例1】

周某,男,59岁。“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易怒,心下痞,大便调,食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阳伤生火,寒热错杂,升降失司。治则:益气温中,清热祛火,寒热平调。

处方:半夏15g,黄连5g,黄芩10g,干姜2.5g,甘草15g,党参15g,枳实15g,蒲公英30g,佛手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可。处方:上方7剂,水煎服。三诊:处方:上方14剂,水煎服。

四诊:好转,舌暗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海螵蛸5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例可取法半夏泻心汤。半夏辛微温,散痰结,消痞气,又可降阳明之气而止呕。干姜辛温,守而不走,直入中脘,温中散寒,黄芩苦、微寒,走气分清热泻火。黄连极苦,性寒,泻火清热。再用党参,甘草,补中益气,升中焦清阳。诸药合用,辛开苦降,佐以甘温化阳,则清阳升,浊气降,寒热平调,阴阳和合,痞结自除。此外,导师又根据病机加枳实行气除痞,佛手疏肝理气,蒲公英清热解毒。四诊时,少加海螵蛸以收敛止痛,是属治标之品。

仲景云:“按之自濡,但气痞可。”痞属气分,故半夏泻心汤中,重用黄芩走气,略加黄连入血,切不可黄芩黄连并重,或连重于芩。

【病例2】

赵某,男,21岁。心下痞坚,呃逆,晨起偶胀多年,饮食及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

辨证: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气机痞塞。治则:降逆化饮,益气和胃除痞。

处方:旋覆花(包)20g,赭石5g,半夏15g,陈皮15g,党参25g,甘草15g,茯苓15g,佛手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未尽愈。处方:上方加枳实15g,减佛手,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法取旋覆代赭汤。原方治表证经汗、吐、下后,邪虽去,但胃气已伤,痰饮内聚,胃失和降,气痞于中。方中旋覆花微苦、微辛、微咸、微温,功可散痰饮结气而降逆止呕;半夏散痰结除痞;再加赭石质重性降,平冲脉之逆气,自然乘阳明下降之气。本方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再加茯苓渗湿健脾,陈皮、佛手理中焦气机。二诊时,未尽愈故去佛手加枳实以破气除痞。

【病例3】

郭某,男,59岁。1周前无诱因脘痞,食可,便调,畏冷食。肝B超正常,肝功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滑。

辨证:中焦虚寒,水饮停聚。治则:理中除饮。

处方:防己10g,枳实15g,生白术30g,干姜10g,党参20g,甘草15g,7剂,水煎服。

二诊:不痞。处方:上方加陈皮10g,佛手10g,去防己、枳实,7剂,水煎服。

【按语】

患者舌淡红苔白,畏冷食,是为寒象,脉滑主饮。用理中汤理脾胃,再加防己利水除饮气,枳实行气除痞。二诊时,上症已愈,去防己、枳实加陈皮、佛手质软性柔之品,畅理中气,以善其后。

仲景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人参汤治中焦虚寒而致的虚痞证,又因外证未除,故加桂枝。内伤病中,则常用人参汤加枳实治之。若此证(虚痞)气虚重,则不得用人参汤,当予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枳实主之。

【病例4】

苏某,女,27岁。食后即痞胀,呃逆,5年。近2年较重,畏寒,乏力。钡透示:胃下垂。舌淡大苔白有齿痕,脉细。

辨证:中气下陷,气不得运,痞结于中。

治则:补中益气,除痞降逆。

处方:黄芪100g,枳实10g,半夏10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5g,茯苓20g,旋覆花(包)15g,砂仁15g,7剂,水煎服。

二诊:症状均轻,舌暗有瘀点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桃仁10g,吴茱萸5g,减旋覆花,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为胃下垂病症,食后痞胀,乏力,舌淡白有齿痕,脉细,均是一派虚象,故用补中益气汤去升柴之升散力。加枳实之横行除痞,厚朴、半夏、旋覆花之竖降止呃,加陈皮、砂仁之周行以斡旋中气。二诊时,胖大舌缩小,并现瘀点,故去旋覆花加桃仁化瘀,并加吴茱萸温中下气止呕。

【病例5】

尤某,男,74岁。脘痞时压痛,时饥而不欲食,夜寐不和,大便调,面色萎黄,渐瘦,夜半盗汗。“慢性胃炎”“胃下垂”病史舌红苔薄,脉弦。

辨证:精不化气,气滞血瘀。

治则:填精益气,行气除痞,活血止痛。

处方:黄芪50g,黄精50g,熟地黄30g,佛手15g,枳实10g,陈皮15g,延胡索15g,香附20g,白芍30g,桃仁10g,香橼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脉弦,汗止。处方:上方加谷芽30g,7剂,水煎服。

三诊:不痞,偶痛,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14剂,水煎服。

四诊:偶略痛,脉弦,舌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白术3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方用黄芪补中气,黄精、熟地黄填胃精,白芍益血,用佛手、香橼、枳实、香附、陈皮理气,延胡索、桃仁活血化瘀。全方涉及精分、血分、气分,用药虽多,但层次清晰,正所谓:“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

【病例6】王某,男,65岁。胸中痞,心中烦,食不噎,1个月,排便难。舌暗红苔白,脉细滑。辨证:经气郁滞,滞而化火。

治则:行经气,化郁滞,清经火。

处方:枳实20g,栀子15g,淡豆豉40g,甘松20g,玫瑰花15g,郁金20g,生白芍40g,4剂,水煎服。二诊:好转,郁闷,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加瓜蒌15g,半夏15g,7剂,水煎服。

【按语】

仲景云:“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病机为外感病,若汗若下后,阳气伤,邪结经中,经中气滞,滞而化火。故用栀子泻经火,豆豉散经火。

本方即为栀子豉汤为底,加枳实行经气除痞,郁金通瘀活血、清经热,甘松、玫瑰花走胸膈,行经气,解心郁除烦。气滞化火,易耗阴气,故用生白芍和阴,并动腑气,以疗排便难。二诊时,好转,再加瓜蒌宽胸散结,半夏化痰开痞气。

【病例7】

吴某,女,49岁。脘胁胀痛,呃逆则舒,胸满闷,易郁,食后胀甚日久。舌淡苔白,脉弦细。

辨证:肝胃气滞。

治则:疏肝和胃除胀。

处方:柴胡40g,半夏15g,黄芩15g,党参20g,甘草15g,旋覆花(包)20g,蒲黄(包)15g,蒲公英30g,佛手15g,香附20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夜半后左胁胀,舌淡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郁金20g,7剂,水煎服。

三诊:好转,近日头痛,入夜手足热烦,项不利。舌暗红苔薄,脉弦。处方:上方加葛根20g,夏枯草30g,荜茇25g,麦冬30g,7剂,水煎服。

【按语】

病发郁怒,日久致肝胃气机郁滞,故治以疏肝和胃行气消胀之法,以小柴胡汤加味。

【病例8】

赫某,女,14岁。时有脘胀,排便难,冷食即脘腹不适,多乏力,面色不泽,时口糜。舌淡大苔白有齿痕,脉弦细。

辨证:中焦虚寒,气失斡旋。治则:理中焦,除脘胀。

处方:干姜15g,生白术30g,枳实15g,厚朴15g,党参30g,茯苓15g,炙甘草20g,神曲15g,陈皮15g,7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便调,腹不满,面色仍暗,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仙鹤草30g,7剂,水煎服。

三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处方:上方加莱菔子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此为内伤脾阳不足,失于转运,内伤脾阳不足,发病缓慢,致络脉郁滞,阳虚阳郁,故多表现为腹满便难,及至下利,已非虚证,为阳气衰败或虚损积寒,阳虚阳郁,当以温运理中。本方即理中汤合枳实消痞汤。

【病例9】

张某,女,47岁。脘胀,食后加重,全身关节酸痛,头沉晕,心烦,乏力,困倦。舌暗苔白。

辨证:湿阻气滞。

治则:升阳益胃,行气除痞。

处方:黄芪50g,陈皮10g,生白术15g,厚朴20g,枳实10g,羌活5g,独活5g,焦三仙各10g,7剂,水煎服。

二诊:胀轻,周身酸痛,口鼻干,舌暗苔薄白,脉细。处方:上方加桂枝10g,生白芍10g,知母15g,减羌活、独活,7剂,水煎服。

【按语】

李杲云:“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渐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创升阳益胃汤。用黄芪、人参、炙甘草补中,白术运气,用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升举阳气、祛风除湿,用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降阳明之气,利中土之湿。阳郁日久必化火,故少加黄连泻郁火,再加白芍和血益阴,并制约方中刚燥之药。本案例所用之方,即法取升阳益胃汤。但此患者以脘胀为主,故去防风、柴胡,加枳实、厚朴,以行气除胀,并加焦三仙助胃消食。二诊时,口鼻干,苔转薄,故去羌活、独活,加桂枝、生白芍通经和营卫,加知母益阴润燥,擅走上焦而无滋腻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