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16

第16章 胃痛(3)

二诊:上证已愈,今晨尿频痛坠,咳而遗尿数年,下肢冷。舌淡红苔白。处方:小茴香15g,乌药15g,瞿麦30g,白茅根50g,小蓟50g,甘草20g,熟地黄30g,泽泻15g,茯苓15g,蒲公英50g,7剂,水煎服。

三诊:不痛,仍尿频,舌淡红苔厚微黄。处方:上方加地锦草20g,猫须草25g,土茯苓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虽未成痞,确系胃寒郁火互结,病属血分,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加延胡索以和血止痛。二诊病愈,又于膀胱虚冷中发淋,故以补肾暖胞,清热利尿之法,所选之药性均平和,宜于虚损之证。

【病例26】

王某,女,35岁。手足胀,心窝区跳痛,食后减,易郁怒,呃逆。舌红苔暗黄,脉沉细。

辨证:胃虚热结。

治则:温胃清热,利血脉。

处方:半夏15g,陈皮15g,黄连5g,黄芩15g,干姜5g,甘草15g,党参20g,甘松20g,郁金20g,佛手15g,枳实10g,防己15g,三七15g,7剂,水煎服。

二诊:不痛,但偶痞。处方:上方加金沸草20g,降香5g,7剂,水煎服。三诊:近日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处方:柏子养心丸2盒,每日3次。

【按语】

痞为气结,痛为血结,然结在阳明,亦多有气,宜多有湿,内伤多关情志为病,日久成结,本证跳痛,显系结在血脉,故以半夏泻心汤加理气活血通经之品。

【病例27】

李某,女,57岁。胃脘痛食后重数年,易郁,痞甚,口苦,大便不调,时咳。舌淡红苔白厚,脉弦。

辨证:胃气郁结,血脉不畅。治则:活血行气,消痞止痛。

处方:半夏15g,黄芩20g,黄连5g,干姜15g,甘草15g,党参30g,延胡索15g,三七15g,蒲黄15g(包煎),7剂,水煎服。

二诊:痛胀均轻,仍头晕。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泽泻15g,生白术25g,7剂,水煎服。

三诊:痛止仍胀,反酸,恶心,头晕。舌红苔薄,脉细。处方:上方加泽泻5g,旋覆花15g(包煎),海蛤30g,7剂,水煎服。

四诊:好转,恶心。舌淡红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菊花15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病痞久,久病及血,寒热错杂,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延胡索、三七、蒲黄化瘀活血理气止痛,痞结之证,气机宜逆,又多挟饮邪,故易生眩呕。二诊、三诊加泽泻汤利经遂。

【病例28】

葛某,男,29岁。胃脘痛胀10余天,得寒加重,痞。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舌红苔略黄,脉弦细。

辨证:胃寒热结。

治则:温胃清热,行气消痞。

处方:半夏15g,黄连5g,黄芩15g,干姜15g,甘草15g,党参20g,延胡索15g,蒲黄15g(包煎),枳实15g,厚朴15g,白术3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好转。舌红苔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旋覆花20g(包煎),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同上,但以气证为主。

【病例29】

韩某,女,41岁。胃脘痛食后痛,胀感,头痛项不利,多困。慢性结肠炎,时痛泻。舌淡红苔白,脉细滑。

辨证:湿滞胃肠,蒙闭清窍。治则:化湿利浊。

处方:川芎30g,荜茇30g,枳实15g,佛手15g,延胡索15g,葛根20g,石菖蒲20g,生牡蛎100g,连翘30g,吴茱萸10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仍痛,困倦。舌淡红苔白。处方:当归15g,川芎15g,白芍4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枳壳15g,厚朴15g,石菖蒲20g,连翘30g,7剂,水煎服。

三诊:服方痛稍轻,舌淡苔白,脉细。处方:上方加吴茱萸15g,荜茇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为湿邪滞久,气血不利,故以利湿浊为法。一诊治在胃与头且下焦不通,故湿祛不畅,不效而攻先利下焦为主,于三诊中续加开上焦之吴茱萸、荜茇。里湿之症,必得二便通利,而使气行而邪有出路,仲景有云: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与此虽非一病,亦是同理。

【病例30】

王某,女,26岁。胃脘胀痛,少寐,口不渴,手足寒,呕吐。胃镜示糜烂性胃炎。

舌红苔薄,脉弦细。

处方:花椒3g,干姜10g,党参30g,黄芪50g,山药30g,佛手15g,香橼15g,蒲公英50g,7剂,水煎服。

辨证:胃寒气滞。

治则:建立中阳,行气消满。

二诊:服药脘胀加重,口糜,舌淡红苔白。处方:半夏15g,黄连5g,蒲公英50g,连翘30g,蒲黄15g(包煎),佛手15g,香橼15g,枳实10g,党参20g,延胡索25g,7剂,水煎服。

三诊:口不糜,脘胀轻,偶痛,入夜口渴。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20g,甘草15g,知母15g,蒲公英30g,蒲黄15g(包煎),延胡索25g,连翘3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中寒呕吐,胃脘胀痛,苔薄而口不渴,中焦阴阳两弱,以阳弱为主,故以大建中汤为法,服药胀重而口糜,非法不对症,系黄芪用多,助火而致,阴亏者,实不可过于补气,即生浮火。二诊攻易泻心,病遂安和。三诊渐生口渴,是阳气已复,因不足又显,故又改小建中汤以适之。大小建中之法均为仲景所创,均以阴阳俱不足为基础病机。大建中多寒,小建中多燥,而有学者将小建中论为中焦偏寒,不仅不解小建中之以中气化生气血,更不解大建中之异于建中之理。大建中者,建立中阳以散寒邪。

【病例31】

王某,男,成年。下午饭前及晚上10时左右右脘隐痛,目干涩。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痛风史,高血压史。舌红苔白,脉弦滑。

辨证:胃虚热治。

治则:建胃清热,化瘀散结。

处方:三七15g,蒲黄15g,蒲公英20g,菊花20g,石斛20g,龙胆草10g,瓜蒌15g,半夏15g,黄连5g,连翘30g,海螵蛸1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牛膝20g,3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每次服1丸。

二诊:饥时不适,反酸。舌红苔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菊花20g,焦山楂30g,3剂,每丸15g,每日3次。

三诊:目花涩。处方:熟地黄100g,牛膝100g,山茱萸50g,山药50g,牡丹皮50g,茯苓50g,泽泻50g,菊花100g,夏枯草100g,车前子50g,龙胆草75g,白术50g,木贼50g,石斛100g,1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四诊:停药,舌红苔白,脉细滑。处方:上方加莲子心100g,生薏苡仁50g,1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按语】

本病为胃虚热结在络,又兼痛风、风眩之病,因后二者病情稳定,故处丸方缓治胃络之结,故用方健胃生肌,清热化瘀,以小陷胸汤唯基础方。三诊胃病已愈,目花而涩,当系风眩之病证,方以明目地黄丸加清肝泻火之品。

【病例32】

包某,男,29岁。心下硬而痛1月余,畏寒,半年前咳痰带血,无低热。胃B超示:胃黏膜脱落,胃下垂,溃疡。舌红苔薄,脉弦细。

辨证:胃寒气结。

治则:补气活血,清热温行,散结止痛。

处方:黄芪50g,连翘30g,枳实10g,白术30g,当归20g,延胡索15g,蒲黄15g(包煎),黄连10g,吴茱萸15g,7剂,水煎服。

二诊:脘痛轻,左胁下痛。舌红苔薄白。处方:上方减黄连5g加郁金20g,生牡蛎50g,14剂,水煎服。

三诊:数日前检查,黏膜脱落已愈。仍时少腹痛,时咳。舌淡红苔少,脉弦。处方:上方加黄芪50g,减黄连,10剂,水煎服。

四诊:偶有脘痛。舌淡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白及5g,14剂,水煎服。

五诊: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轻度,略心下痛。舌红苔少,脉弦。处方:黄芪30g,半夏15g,桂枝10g,生白芍20g,知母15g,山药30g,旋覆花20g(包煎),佛手15g,蒲黄15g(包煎),14剂,水煎服。

六诊:不痛,畏寒。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炮姜5g,14剂,水煎服。

【按语】

该患者心下硬痛,为结气,结必有热,而反畏寒,阳虚为本,因有结气较重,故当温通,方以黄芪补气,吴茱萸温经,枳术破结,当归和血,延胡索理气,蒲黄化瘀利水,连翘、黄连清热消积。二诊黄连减半畏其苦寒,加郁金、牡蛎以行气散结。三诊病已渐愈,重用黄芪补气升举,去黄连。五诊易为小建中汤加理气和血之剂以调理中虚。

【病例33】宋某,女,34岁。吞酸,时脘痛,时口苦,心烦,胁胀,畏寒。舌红苔少,脉弦细。辨证:肝胃虚寒,胃中郁火。

治则:温经清胃,化生气血。

处方:黄连5g,吴茱萸15g,黄芪20g,桂枝5g,黄精20g,生白芍15g,鸡内金20g,神曲15g,枳壳10g,7剂,水煎服。

二诊:畏寒,不吞酸,脘痛轻,眠差心烦。舌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酸枣仁30g,香附20g,7剂,水煎服。

三诊:好转,近日感冒,舌尖红苔白厚。处方:上方减酸枣仁加刺五加50g,蒲公英50g,7剂,水煎服。

四诊:脘胁胀,微吞酸,不痛,便稀。舌红苔白。处方:原方加生白芍5g,降香15g,茯苓20g,7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方不吞酸,胀减。舌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木香10g,生牡蛎100g,7剂,水煎服。

六诊:两胁时痛,畏寒。舌淡红苔白。处方:当归30g,白芍30g,枸杞子50g,吴茱萸10g,降香15g,何首乌50g,细辛5g,酸枣仁20g,7剂,水煎服。

七诊:右胁下时不适,少腹略痛,小便微难。舌红苔白,脉细。处方:旋覆花30g(包煎),吴茱萸15g,白芍30g,枸杞子30g,降香15g,生牡蛎100g,浙贝母20g,橘核25g,瞿麦30g,败酱草30g,当归3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证源于肝胃虚寒,情志多郁,胃中积火,系肝病传胃,而阳明经气上逆。该患寒重火轻,故以少量黄连清胃火。多用吴茱萸下寒逆之经气,再以小建中化生气血。随证加减调理,五诊而胃安,余肝血虚寒证,故以温养肝血之法。

【病例34】

张某,男,30岁。胃脘胀痛1年半,阵发性,持续数日,口糜,咽中痛。舌暗红苔白,脉弦细。

辨证:胃虚气滞、郁火。

治则:健胃清热,行气活血。

处方:半夏15g,黄芩15g,黄连5g,干姜15g,甘草25g,党参15g,延胡索20g,蒲黄15g(包煎),香橼15g,佛手15g,白芍30g,7剂,水煎服。

二诊:痛轻,口干。舌暗红苔白厚,脉弦。处方:上方减干姜5g加防风15g,7剂,水煎服。

三诊:时窜气,呃逆,口略糜。处方:上方加枳实10g,蒲公英30g,7剂,水煎服。

四诊:呃逆多,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处方:半夏15g,干姜5g,黄芩15g,黄连5g,蒲公英50g,延胡索15g,白芍30g,旋覆花20g(包煎),佛手15g,甘草15g,7剂,水煎服。

五诊:弯腰时,脘中急,不痛,呃逆。舌淡红苔薄黄。处方:上方加枳实15g,香橼15g,7剂,水煎服。

六诊:弯腰时仍呃逆,窜气感,便时稀,畏寒。舌暗红苔薄黄,脉弦。处方:干姜15g,枳实15g,生白术30g,蒲公英50g,连翘30g,半夏15g,党参20g,山药30g,甘草15g,14剂,水煎服。

七诊:仍呃逆,排气,便稀,平卧时脘痛。舌暗红苔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加花椒5g,肉豆蔻15g,赤石脂30g,14剂,水煎服。

【按语】

脘痛越久,络伤亦重,气血虚实,亦难调理,稍有不节,病即复发或加重,本例即属于此。

(梁炜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