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带教医案实录
13747600000018

第18章 痞满(2)

若仅为一派气虚之证,与阳无涉,则用补中益气汤即可。临床症见:腹大如鼓,气短不足以息,少气懒言,体倦肢软,脉沉迟弱或虚大无力。可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少加枳实、厚朴主之;若效不佳则为中气下陷过甚,此时若再用枳朴等破气之品,实属抱薪救火,当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原方,以提升中气,则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虚胀自除。

【病例10】

闫某,女,34岁。时脘胀,食多不易消化,时脱气,排便难。舌淡红苔白厚,脉弦细。

辨证:湿滞中焦。

治则: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处方:苍术20g,厚朴15g,枳实15g,生白术30g,甘草15g,茯苓15g,陈皮15g,佛手15g,7剂,水煎服。

二诊:好转,舌红苔白略厚,脉细。大便略稀。处方:上方去白术,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方以平胃散为底。方中苍术燥湿,厚朴走阳明经,味苦则降,以承阳明之下行之气,又味微辛性微温,善横行,以除胀为其长。再加陈皮理中焦,甘草调诸药。在此基础上再加枳实行气,以助厚朴;佛手理气以助陈皮;茯苓渗湿以助苍术,并重用生白术运脾通便。二诊时,便略稀故去生白术。

【病例11】

孙某,男,41岁。脘胀,食后重,得吐即舒,约10年。大便正常或不调,欲食不敢贪多。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脉细。

辨证:气滞血瘀。

治则:行气、活血、除胀。

处方:枳实15g,厚朴15g,桃仁10g,佛手15g,香橼15g,白术25g,茯苓15g,神曲20g,连翘30g,旋覆花(包)20g,7剂,水煎服。

二诊:脘胀轻,不吐,少腹气多排不出。处方:上方加木香10g,7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者舌紫暗有瘀斑,属瘀血之象,血瘀则气滞从而加重脘胀之痞。故当气血并治。

【病例12】

赵某,男,34岁。生气后,心下满,偶痛,时呃逆,不欲食。舌暗红苔白,脉沉滑。

辨证:水饮停聚。

治则:通阳化饮除满。

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生白术20g,炙甘草15g,防己15g,蒲黄(包)15g,7剂,水煎服。

二诊:诸症好转,脉缓。处方:上方加旋覆花(包)15g,陈皮15g,党参15g,去防己,7剂,水煎服。

【按语】

此患者心下满,脉沉滑。属水饮内聚于胃,故用苓桂术甘汤温化饮邪,再加防己散饮结,蒲黄化瘀利水。全方重在从水分、气分着眼。二诊时,诸症好转,故去防己,蒲黄加旋覆花降气,陈皮理中,党参补中,以善其后。

腹为脾之大络,多气多血多水。腹满一症,常因水饮作祟。仲景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证即是水饮致满的狭义痰饮病。又云:“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中厚朴、生姜各半斤,约合现在112g,远超它药数倍。即是用厚朴行气除胀,生姜温经化饮除满。所以,在临床上,若为腹满证,则多用利水化饮药,如茯苓、泽泻、猪苓、防己、蒲黄等。

一般而言,腹满当责水饮,尤其是急性发病者;但是,也有气滞或血瘀致满者,尤以慢性发病者为多见。因此,根据病因和病机进行推理和分析其病理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现代的一些检测结果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提示,也当予以重视。

【病例13】

孙某,女,13岁。胃脘不适略胀,恶心,1年余。近日食后易吐,喜冷食,脘中烧灼感,平素排便难,入寐难。舌淡红苔白,脉细。

辨证:胃中郁火。治则:清胃消积。

处方:枳实15g,防己5g,生白术30g,蒲黄(包)15g,连翘30g,石斛20g,黄柏15g,酒大黄5g,7剂,水煎服。

二诊:近日不吐,脘中仍热,食后恶心,大便调,入寐难。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黄连5g,半夏15g,黄芪30g,桂枝10g,生白芍25g,陈皮15g,蒲公英30g,甘草15g,枳实10g,7剂,水煎服。

三诊:食后微有恶心,眠实,不吐,脘中不热,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处方:上方加蒲黄(包)10g,14剂,水煎服。

【按语】

胃中郁火,其气上逆,治当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但本患年幼,舌红苔薄白,病已一年,其中已伤,故以连翘、黄柏易芩连,合枳术汤为法。二诊病已去半,余热未净,虚像也显。故以小建中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四诊加薄黄是因火郁日久必伤其血络,虽无血分症状,自应理其血脉。

【病例14】范某,男,50岁。脘胀痛,脘畏寒,腰酸,便调,晨起口苦。舌红苔白,脉弦细。辨证:胃寒乏滞。

治则:温胃行气。

处方:高良姜10g,枳实15g,白术30g,葛根20g,杜仲25g,狗脊30g,威灵仙20g,桃仁10g,熟地黄50g,泽泻15g,续断20g,寄生30g,7剂,水煎服。

二诊:显轻,舌红苔薄白,脉弦滑。处方:上方加半夏15g,黄芩15g,7剂,水煎服。

三诊:腰略痛,舌红苔白,脉弦。处方:上方加徐长卿30g,减黄芩,7剂,水煎服。

四诊:脘不痛,腰痛,劳则甚,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处方:熟地黄50g,山茱萸20g,续断20g,桑寄生30g,狗脊25g,葛根15g,杜仲25g,徐长卿20g,威灵仙20g,红花5g,泽泻15g,牡丹皮15g,茯苓15g,15剂,水煎服。

【按语】

痞者结气,胀者郁气,痛者血气不利。今胃脘寒痛而胀,是胃虚有寒,气机不运,故以良姜温胃散寒行阳气,枳术运中焦。患者腰酸而痛,为劳伤所致,亦非肾虚,只当壮腰理血脉。二病皆属易治之疾。

【病例15】赵某,女,21岁。脘胀1年,甚时痛,呃逆不能,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中阳不运。

治则:温中理气。

处方:干姜10g,生白术40g,厚朴20g,香橼15g,枳实15g,陈皮15g,7剂,水煎服。

二诊:舌淡红苔白厚,脉细滑,近日干咳,咽略哑,脘胀轻。处方:上方加甘草20g,沙参20g,14剂,水煎服。

三诊:胀轻,服方便略稀,舌淡红苔白,脉弦细。食稍差。处方:原方加干姜5g,7剂,水煎服。

四诊:停药又胀,大便略稀,舌红苔白,脉细。处方:枳实15g,桂枝10g,生白术40g,佛手15g,陈皮15g,党参20g,半夏15g,香橼15g,7剂,水煎服。

五诊:大便不调,舌暗红苔白。处方:上方减桂枝加干姜15g,莱菔子30g,7剂,水煎服。

【按语】

促景有云,其人欲呃不能,此里寒故也。本患有以脘胀为主,大便不畅,系脾、胃、肠虚滞,故以理中为法,加术朴等行气消胀之品,月余调理而愈。病虽不重,确是虚损,自当用心调摄,一有不节,便易复发。汤后当服理中丸。

【病例16】

辛某,女,52岁。胃脘痞4年,呃逆,口苦,脘冷,大便不调。舌暗红苔黄,脉弦细。

辨证:胃寒气滞生热。

治则:温中降逆,清热消痞。

处方:半夏15g,黄芩20g,干姜10g,甘草20g,党参30g,蒲公英30g,青皮15g,14剂,水煎服。

二诊:服方痞轻,时作,仍呃逆。处方:上方加旋覆花(包)15g,延胡索15g,14剂,水煎服。

三诊:左胁下胀,食后呃逆,大便2日一行,时干时稀。处方:上方加大腹皮15g,降香15g,7剂,水煎服。

【按语】

伤寒痞由误下或下之过早而生,内伤之痞多由情志郁气,胃伤气结而成,亦多寒热错杂。本患4年,寒多热少,胃气已虚,故于泻心汤中以公英代黄连,防其苦寒太过,青皮下气散结。二诊痞轻气仍逆,故加旋覆花、延胡索以利气机不伤胃。三诊又轻,结气下行,故加大腹皮、降香利气血。

【病例17】高某,女,35岁。脘胀痞,微痛,排便略难,素带下多。舌淡红苔白。辨证:湿阻胃气。

治则:化湿行气,消痞。

处方:枳实15g,生白术30g,苍术20g,厚朴20g,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5g,土茯苓50g,莪术25g,10剂,水煎服。

二诊:上症愈,经前7d心烦,少寐,乳胀,乏力,带下多。舌暗红苔白,脉细。处方:白芍100g,枳实75g,牡丹皮50g,柴胡100g,当归100g,川芎50g,白术100g,菟丝子150g,女贞子100g,龟甲100g,鹿角胶100g,栀子75g,1剂为丸,每丸15g,每日3次。

【按语】

本患者脘胀痞而少他症,观其舌象,当是湿阻气滞,故以枳术汤合平胃散,又因素有带下,土茯苓、莪术治下焦,10剂胃病已解,而带下未愈。经前7天乳胀心烦,任脉精血不足,故以丹栀逍遥散加女贞子、菟丝子、龟甲、鹿角胶填精血益任脉,为丸调解治疗。

【病例18】袁某,女,35岁。胃脘不适半年,食后痞,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脾虚湿郁结热。

治则:清热化湿,行气消痞。

处方:半夏15g,黄芩20g,蒲公英30g,枳实15g,厚朴15g,白术30g,陈皮15g,甘草15g,干姜10g,党参20g,7剂,水煎服。

二诊:显轻,舌暗红苔薄,脉弦细。处方:上方加佛手15g,香橼15g,7剂,水煎服。

三诊:不痞,口干略酸。处方:蒲公英30g,地丁25g,蒺藜20g,半夏15g,黄芩15g,干姜5g,甘草15g,佛手15g,枳实15g,白术30g,7剂,水煎服。

四诊:食黏硬略痞,舌红苔白。处方:上方加鸡内金30g,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患与病例18类似,为半夏泻心汤法。痞胀满仅是一种临床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脾风,胆胀,癥瘕等。因此,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当先辨病后辨证,如脾风所引起的痞胀满,脾风为本,痞胀满为标;当重疗其本,其标自愈。但若为功能性病变而无病可辨,则不在此列。

(梁炜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