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
13654900000019

第19章 小不忍者,则乱大谋

§§第四章 朋侪嫉妒时,淡定者会守之以和忍

《尚书》中说:“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忍让是一种以退为进、厚薄积发的策略;忍让是一种以宽广的胸怀与平和的心态看清人世沧桑的思想境界;忍让是一种避而不露的坚强和柔中取胜的力量;忍让是一种以水的力量扑灭了怒火,以火的能量焚毁了阴谋,以药的奇效消除了怨恨的禅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管是生活、工作中,还是生意场上,适时适度的隐忍和让步不只是一种修养,还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破除万难的智慧。忍让,可以避免那些无谓的冲突、摩擦与麻烦,是人生中自我保护的良策,是自我安乐的良方。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遇事能够忍让是有涵养、胸襟开阔和目光长远的象征。勾践之忍得以复国,韩信之忍而成就大业。

“小不忍则乱大谋”。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所谓的“大谋”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忍字背后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与综合素质。

隋朝时期,隋炀帝的统治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四起。

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不应在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这样,他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日常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上司的冷遇等。如果你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你应该做到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妨让自己变得心胸开阔,把光放长远一些。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绝不要去逞一时之勇。特别是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来说,别人对你还不够了解,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你要尽量地多看、多听、少说——领导不告知你的事最好不问,领导要你干的事用心干。上天给予了我们一张嘴和两只耳朵和一双眼睛,就是让我们多看多听的。当你渐渐地有了发言权,你所说的一些话才会产生一定的意义。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忍得了一时,才能够取得我们想要的成功。

张耳和陈余是魏国的名士,在秦国灭掉魏国后,张耳和陈余隐姓埋名来到了陈县,靠在街上给人看门为生。有一天,当地一小吏责打陈余,陈余想起身反抗,张耳暗暗踩了他一脚向他暗示,使他接受了责打。等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下对他说:“以前我是怎么对你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难道想要死在这个小吏手上吗?”陈余想想也是。没过多久,张耳和陈余就都做了公卿丞相。

不难想象,如果陈余当初和那个小吏反抗起来,就不会有以后的飞黄腾达了。历史上,因为小忍而得大福的人大有人在。一个遇事不能够忍让的人,日后也必定成不了什么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