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丽的敦煌
13637100000029

第29章 阳关道上卧佛山

敦煌的山是神奇的山!东有“危峰东峙”、佛光闪烁的三危山;南有“沙岭晴鸣”、雷声滚动的鸣沙山;北有峰峦叠障、逶迤蜿蜒的白山。近年,在阳关道上新发现了一座形态逼真的“卧佛山”。

“卧佛山”原为党河口山。位于市区西南36公里处。山东峡谷为党河水库,水库大坝西接一座灰白色的岩石山。山体自东向西横亘,山脊轮廓酷似一尊仰面朝天酣睡的巨形卧佛。

卧佛头枕敦煌生命之源的水库大坝,脚蹬通往阳关、南湖的阳关大道,全长2.2公里,最高处海拔1534米。行进在阳关古道上或伫立在山前戈壁滩上远眺,卧佛头形长圆,肉髻清晰,眉骨突起,鼻梁挺直,双唇紧闭,下颌突显,脖颈凹下。胸部高高隆起,腹部渐渐平低。双腿由粗到细伸展,膝盖处略又凸出。脚腕处最低,双脚直立。整个体形仰卧,轮廓清楚,比例合适,柔和自然,睡态静谧。夕阳西下时,在万道金光的映照下,卧佛那宁静安详的神态,肃穆庄严的体形更加逼真、神秘。

古往今来,有多少商贾官吏、骚客名士,进出于阳关,从山下来来往往,谁也未曾注意此山有什么奇异之处。本地人对此山司空见惯,使这座“卧佛”默默无闻地沉睡了数千年。清道光年间任敦煌知县的韩赐麟在一首诗中曾咏道:“一佛倒头睡不醒,梦中炊熟黄梁饭。睡佛双脚未敢撑,直恐踢翻龙勒县。”龙勒县即当今南湖。此山汉代属龙勒县所辖。诗中睡佛似乎是指此卧佛山。自从敦煌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后,旅游热方兴未艾。昔日冷清的阳关古道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沿途景点白马塔、西云观、西千佛洞等游人不绝,流连忘返。在去南湖、阳关的路上有人发现了这座卧佛山,在旅游界广为流传。直到1994年报刊发表文章、图片后才确认定名。这是敦煌又一新景观。当你驱车行至鄂博店、南湖店附近,就能清楚地看到巨形卧佛形象,还能看到山下海天相连,水浪滚滚、时静时动的海市蜃楼。卧佛如同睡在雾气飘渺、云烟缭绕的幻境之中。你一定会感到惊奇!

这尊卧佛为什么偏偏睡在戈壁滩上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家弟兄三人都出家当了和尚,又一同结伴到遥远的西方去取真经。他们出生入死穿过沙漠戈壁,风雨无阻越过高山恶水,不分昼夜走呀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到真经返回。去时是三个壮实的年青人,来时已成为两鬓斑白的老年人了。他们进入阳关后,也不松一口气,还是双脚不停地走呀走。走到了党河口时,年纪最大、体力最差的老大实在走不动了,说:“二位兄弟,请你们先行一步,让我歇息片刻再走,一定能赶上你俩。”两位弟弟眼看大哥形容憔悴,疲惫无力,也不忍心拉他再赶路,别了大哥,向敦煌城走去。老大由于劳累过度,倒在党河口的戈壁滩上,面朝天躺倒便睡。谁知,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因为他对佛十分虔诚,受尽苦难取经,功德圆满成佛,天长日久,成为一座卧佛山。

再说老二和老三,走到敦煌城后,左等右等不见老大来,又走到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长等短等还是不见老大来。当时,好多佛教徒正在河谷开窟造佛,很是红火。老二对老三说:“三弟,咱们同时在此等大哥,会误了进京日期。你先往东走吧,我留下来等。”说罢,就背靠石崖坐下歇息。因为他也太累了,这一坐下就再也没有起来,化为一尊石佛像,这就是现在九层楼里的北大像。

弟弟哪能不听哥的话?老三只好独自赶路。走了不远,恋恋不舍地回头一看,老二已经坐化成佛了。心想,大哥、二哥都留在敦煌本地,我还回去干啥?不如在此拜佛,和他们守在一起。于是,回转身来,坐在老二南边的石崖下诵经,日久天长,也功到成佛。这就是130窟的南大像。老三因身体瘦小,比北大像低了许多。三兄弟取来的佛经,被千佛洞僧侣、信徒争相抄写,传诵,代代相传,越抄越多,竟堆满了一座石窟,这就是后来的藏经洞。

以后,人们常说,老大的命总是苦如黄连,像老大虽然得道成佛,可睡在露天,日晒雨淋,还是受苦。老二、老三在坐佛殿里,不怕风吹雨打,还有善男信女朝拜供奉,命运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