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07

第7章 天水

天水周代称封戎邑,秦设上封县,后又有秦州、天水、成纪等名称,它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中转站。

天水因泉多水甘而得名。有马跑泉、官泉、龙泉、涌泉、街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跑泉。杜甫赞天水之水为“香美胜牛乳,可供十方僧”。

天水不仅山河壮丽,还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古石窟、古建筑、古墓群、古遗址、古战场比比皆是:伏羲庙、麦积山、仙人崖、石门、南郭寺、大像山、玉泉观、仇池等灿若明星:“汉之飞将军”李广生于成纪,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张骞使西域出于陇右,唐玄奘取经经此去印度诸国,杜甫避难秦州,均与天水有关而载于史册。

麦积山造型奇特,山势险峻,上部为圆锥形尖顶,中部鼓出,下部凹进,远望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山顶矗立舍利塔一座,使之更加巍峨壮观。周围有天池坪、香积山、豆积山、僧帽山、三扇崖等峰峦环抱,群峰拱秀,状若仰莲,奇特别致。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还包括附近的仙人崖和石门两个景区)。区内移步换景,四季俱佳:春天山花烂漫,蝶闹蜂喧:

夏天万木争荣,林壑深邃;秋天烟雨苍茫,层林尽染:冬天雪压青松,银装素裹。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阴晴雨雪各有迷人风姿。“麦积烟雨”为秦州八景之首。

麦积山在天水市东南,古藉所载距秦州80里,当然古秦州原址并非今日天水市。麦积山石窟群在历史上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寺院,名叫瑞应寺。石窟群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在自地面至100多米高的崖面上,星罗棋布,密如蜂房,错落有致,且有飞栈云梯回环往复,上下相联。凡是各地凿窟,大多采取这种地势,倘若没有这种惊人之胜境,也就不可能有那样雕凿宏伟的石窟。麦积山高约一百余公尺,山上有丛密之松柏,山顶有窜塔),洞窟列于崖壁之上。由于历代地震关系,中部山崖崩塌,自然分为东、西两崖。东崖以上中、下七佛阁为主,西崖则大部分为隋唐以前的窟龛。东西两崖通往窟龛的道路则为凌空架起的木制栈道,巧妙险绝,令人望而生畏。

由于山石系砂砾崖组成,不宜精雕细刻,故造像多为泥塑或石胎泥塑。又因阴湿多雨(年降雨量840毫米,相对湿度74%),壁画大都脱落,而泥塑却基本完好。中部崖壁在隋唐之际毁于地震,窟群遂分为东崖、西崖两部分。现存自东晋十六国以来的历代大小窟龛194个,泥塑和石雕造像7200余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为我国著名的早期四大石窟之一。

早在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之前,我国传统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已高度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成就。麦积山石窟艺术就是在秦汉以来传统文化沃土上汲取并融汇印度佛教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完全民族化的中国佛教艺术。

麦积山石窟同其他石窟一样,主要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大部分,每一洞窟往往是三者结合的艺术整体,此外还有题记、碑碣、文书等。麦积山石窟的壁画虽然保存不多,但却极为珍贵,有些壁画填补了绘画史上的空白。绘画内容有佛、菩萨、弟子、金刚力士、供养人,还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经变故事、说法图、出行图等内容。因其形式较为灵活,更能自由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愿望。

十六国时,后秦和西秦壁画多已不复存在,仅存部分亦被后代重绘覆盖。北魏壁画保存较多,约在4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200多平方米,内容丰富,追求气韵,讲究传神,技法纯熟,多为佳作。保留北魏壁画最多的是第127窟,约占北魏壁画总面积的一半。其中有全国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经变画,场面广阔,气势恢宏,技艺高超,堪称稀世珍品。西魏壁画现存较少,但笔调清新圆润,线条简练流畅,具有自然的韵律感。北周壁画保存较多,构图形式多变,造型准确生动,用线奔放自然,施色浓淡相宜,画面清新活泼。其中七佛阁的5幅大型“薄肉塑”飞天壁画,为麦积山所独创,谱写了北周绘画史的新篇章。隋代壁画所存不多,但却色彩和谐,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形神兼备,别具特色。唐代壁画所存亦少,但不乏有代表性的人物画。明代壁画数量最多,色彩浓艳,风格繁缛,且多施粝粉堆金之术,也有一定数量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