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08

第8章 兰州

又称金城。传说汉武帝西征时路过此地,得了一大块金子,遂赐名此地为金城。此地为一狭长走廊,南面有皋兰山,北有白塔山,中间有黄河从中穿过,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其政治军事地位是不言而喻了。它的军事地位十分明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历史上名曰金城关,为确保丝路的畅通和敌御外来入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城关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白塔山山麓之西,1942年被拆除,现在成了居民区。兰州人提起金城关,它确切的地理位置却是无人不晓。但实际上这是宋代始建,元、明、清一直存在的金城关,唐代以前的金城关却不在这里。《元和郡县图志》说,兰州“金城关在州城西,周武帝置金城津,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津为关”。则此关最早当设置于隋代,隋改津为关,津是渡口,此关应设在渡口处。《太平寰宇记》“兰州五泉县”条下说:“金城关在(金城)郡西南,临河。”兰州(金城郡)治五泉县(即今兰州市旧城区)。两书一说金城关在州城西,一说在郡之西南,都没有说在都城之北今黄河北岸。

那么,唐之金城关在什么地方?这就得说说唐代的金城驿。《唐六典·尚书兵部·驾部郎中》:“凡三十里为一驿。”唐时西行大道有一条是从长安西行,至临洮,“再经阿干河谷到兰州,从河口渡河,过永登”,经武威往西,“诗人岑参走的正是这条路”(《甘肃古代史》第306页)。当时岑参今走的是官道,即驿道,河口地方很早以来就有一处黄河渡口,金城关是由金城津改置,所以此关亦必与驿馆同在一处。驿馆或在关侧,这符合《元和郡县图志》与《太平寰宇记》所记位置。关是“出入往来之籍赋”,而驿馆则是公私行旅歇宿的场所。此处既设关,又通驿道,有关有驿。按唐制,关分上、中、下三等,京城四面关有驿道者为上关,余关有驿道及京城四面关无驿道者为中关,余为下关(见《唐六典》及《旧唐书·职官志》)。

金城关当是中关,《唐六典》中却未载,关设置时间在《唐六典》成书之前,明显是遗漏了。

今河口地方有建驿馆的条件。其地有山有水,可称“重险”。驿道又依山而行(至少一段如此),故云“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此“城墙”也是指关城的城墙,而不是指兰州城的城墙。此关临河,故能为河水所浸。据《元和郡县图志》,兰州城距河20里,河水不可能由城下流过而水浸至城墙,就是距河2里,河水亦不能至城下。

在黄河之北是没有城墙的,驿馆只有院墙而没有城墙,诗人不会误见如此。此诗所写,有高楼、山根、庭树、花园,还有“河水浸城墙”,环境幽静宁谧,对郡城景象却无一字触及,这与高适《登金城北楼》诗所描写的迥然不同。高诗云:“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金城北楼,即金城郡治五泉县城北楼。高适是夜晚登楼,在“满晴空”的夜色中,还能见到郡城在“积水连山胜画中”。“积水连山”指山水相连,胜如画境,河山景色,皆在眼中。听到“湍上急流声若箭”,此急流之声如箭,当指今兰州城关黄河之白马浪。从城头残月又浮想连翩,即诗的后四句所发的感想。两诗的描述不同,正说明那能见“五凉”的驿馆高楼不在郡城黄河之北。如果金城驿在今白塔山下,则驿道必通过郡城中。一般来说,驿道是不穿城而过的,驿馆也不设城内。

有的驿馆原设在城内,后不得不迁出。

北宋所筑的金城关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具有军事性质。隋唐时代的金城关在兰州城之西,宋人始在兰州城北黄河北岸筑金城关,南临河,为兰州城黄河北岸有金城关之始。二者位置不同,不能混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