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54

第54章 西千佛洞

位于敦煌市西南35公里处。唐官府编纂现存巴黎的敦煌遗书《沙州图经》中记佛龛文日:“右在县(寿昌县)东六十里。耆旧图云:‘汉(阂)创造一佛龛百姓渐更修营。”’据此里数推算,当是西千佛洞。由此可知,西千佛洞开凿年代应早于莫高窟,最迟也应与莫高窟同时,规模当不在莫高窟之下。但因临河而建,古代党河水位较高,水流较之现代要大得多,而崖层虽系和莫高窟同属玉门砂崖,但所含砾石却松散粗大些,因而洞窟经千百年自然人为破坏崩塌严重,现仅存洞窟22个,且多有毁坏。其规模、内容都无法同莫高窟相比。因所存洞窟中无明确纪年,从建筑、雕塑、壁画风格排比,开凿年代始于北魏,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均陆续有所兴建,而时断时续的维修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22个洞窟中北魏窟三个(7、9、22);北周窟五个(8、11、12、13、21);隋窟三个(4、10、15);唐窟八个(2、3、5、6、14、16、17、18);五代二个(1、19);元一个(20)。而后代在以前石窟中又时有所改建及重修。

同敦煌其它石窟一样西千佛洞石窟艺术是由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所构成。只是随着时代审美的需求,格局和题材历代有所不同。西千佛洞的洞窟形式基本上有三种:一为祥窟。主室为方形,正面开龛造像,两侧开小禅室,供僧人修祥观想所用。如开凿于隋的第4窟,东壁为第5窟内容。有些禅窟已失修禅作用,仅作为一种形式保存下来。第1、2窟均为僧房改造而成的佛窟。第2窟是回鹘高僧的影窟,所谓影窟就是高僧圆寂后所设置的纪念堂。西壁正中以高僧尸骨作胎塑一比丘祥定像,像已毁于五十年代。在原塑像后,画一棵树,树上斜挂二葫芦、一布袋,树下有男女侍者各一身。

第二种为中心塔柱窟,西千佛洞早期的洞窟多为这种形式。洞窟为长方形,中间偏后凿为方形塔柱,呈倒塔状直通窟顶,四面开龛,龛内塑佛像及弟子。这种形式便于僧人及信徒绕塔观像礼拜。第三种为覆斗形顶窟,隋唐以后造窟多为此种,石窟为方形,顶部如倒置的斗形,绘有精美的藻井图案。

西千佛洞塑像保存较少,除少数几个洞窟保存有早期雕塑外,中晚唐以后雕塑多已毁,有些洞窟有清代及民国年间所造塑像,造型笨拙,施彩俗艳,从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上已无任何美可言。早期塑像中有些还保存原作风格。北魏第17窟中心塔柱北向画佛龛,塑一结跏跌坐弥勒像,带有较明显的犍陀罗艺术的特点。佛陀画像丰圆,高鼻修目,唇含微笑,双目下视,表现了佛的庄严与仁慈。北魏第12窟东壁南侧的佛陀立像,也是保存较完好的原作。佛陀肉髻高耸,跣足站立于莲台之上,额头宽大,肩部平宽,身着袈裟,身材粗壮,似乎头部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带有早期塑像的特点。

一个洞窟中塑像是中心,而壁画则是表现主题最有利的手段。

壁画因其表现手法灵活,题材多样,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在洞窟中应用最广。从洞窟的制型及艺术风格上讲与莫高窟相差不大,可算是莫高窟的姊妹窟。地理位置面山靠山,景色迷人,是敦煌旅游的重要去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