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53

第53章 弥勒经变

榆林窟第25窟的弥勒经变绘于吐番占领敦煌日寸期。弥勒经变在敦煌经变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共有95幅,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大多画面鲜艳如新,线条清晰,反映的人物生动形象是净土经变中主要内容之一,也称弥勒净土变。在敦煌壁画中它最早出现于隋代,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绘制,独立幅。到初唐迄宋出现的弥勒经变与前所有不同,与《弥勒下生经》合入一幅壁画之中,上生经的壁画内容在经变的上半部,下生经的内容则在壁画的下半部。弥勒经变中所反映故事内容较多其主要有弥勒诞生、七步生莲、老人入墓、一种七收、树上生衣、龙华树下成道等二十几种情节,每个情节具体生动。这么多的故事情节画面安排得结构合理,描绘细腻,位置排放错落有致,布局严谨,使人们欣赏起佛教艺术倍感层次分明。

弥勒,梵名Moitreya,意译慈氏。据经讲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于佛入灭,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宫。弥勒菩萨成就众生,发心即不食肉荤;又以佛的四无量中的慈悲喜舍中的慈为首,慈从如来种性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因而被人们称为慈氏或慈氏菩萨。也有经文中说释尊曾预言授记,当他的4000岁(约人间57亿6千万年)寿命尽时,弥勒菩萨将下生此世,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代替释迦牟尼教化众生,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一生补处菩萨、未来佛。到了此时弥勒菩萨成就了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智慧功德,取得了佛的资格,故亦称弥勒佛、弥勒如来。在弥勒经变中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气息的画面如:耕种、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谷、粮食入仓等情节,具体地反映当时农业的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以及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直辕犁(俗称二牛抬杠)、曲辕犁、镰刀、牛车、连枷、芨芨草做成的长把扫帚、红柳枝做的六股叉等。这些就地取材生产工具,至今敦煌地区农村仍在使用。老人入墓图是弥勒经变重要情节之一,《弥勒下生成佛经》云:“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安乐淡泊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壁画中绘一柱杖的佝偻老人在儿孙们的搀扶下向坟墓走去,身后有仆童数人捧衣物随行。有的画一须发皆白的老人坐于圆形墓中,一童孩匐伏在地向老人叩别,墓外的家眷,仆童或捧物侍立两侧,或以巾拭泪。老人的这种举动,画家刻意安排的这种画面当属于淡泊人生,寻求临终前的安乐、宁静,希生于大梵天处的佛家境界吧。

《弥勒变》为开放式自由结构,人和神的一切活动都展示在一片辽阔的自然环境中,以弥勒在法华林说法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敞开,想像着各种美好的事物。重重叠叠的山,弯弯曲曲的水,茫茫太空无边无际,迦叶在显示神通的变化,得道仙人乘彩云直奔西方,充分体现了突出主题、多样统一的创作审美规律。画面中出现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这一切都是人们生活的自然规律,说明弥勒世界中的神仙生活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及其规律,而是以想像中的力量去改变现实,使其成为真正的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