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51

第51章 敦煌汉简

“简”指战国至魏晋时用竹木制的书写材料,呈狭长片状。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均用毛笔墨书。若干片简编缀在一起称策(册)。简牍是研究我国古代发展史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简牍1217枚,绝大多数为木简,竹简很少。这与历史上敦煌地区不宜生长竹子有关。这些简牍表明玉门关在汉代不应当设在小方盘城,而应设于现在的马圈湾的西侧。马圈湾遗址出土一枚玉门关候椽属编制,简中称:“玉门部士吏五人,候长七人,侯吏八人,燧长二十九人,侯令吏三人(79·D·M·T9:38)。”表明马圈湾遗址似为候官治所,亦即汉代玉门关侯的驻地。马圈湾遗址的发掘,首次对敦煌一带的汉代都尉、侯官、侯长、燧长及与城、障、坞、燧的关系,及对汉代塞墙、沃田、烽燧规模、布局、结构、修筑方法和职能等均有了新的认识。

敦煌木简问世七十多年来,在国际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释校、考证工作。1981年3月今敦煌市党河乡农民在西湖酥油土以北的汉代烽燧遗址上发现汉简四枚,敦煌市文化馆前往此地又采集到汉简七十余枚。发现这些木简的烽燧遗址为D38C方位为东经94°08 ’,北纬40°27 ’。从航空像片上观察为风蚀台地,呈圆锥形。

利用当地所产胡杨、红柳为材料制成木质汉简,有诏书、律令、檄书、日常屯戌簿册、写书、兵书、历书、私人书启以及其它杂简,为西汉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简目前在国内属首次。从这批木简可以看出: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大大促进了边郡敦煌的屯戍活动。它南枕祁连,西接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南阳关而北玉门关,制伊西而通漠北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现存敦煌汉长城约一百五十公里,长城线上分布着烽火台七十余座。这蜿蜒曲折的宏伟长城和星罗棋布的汉代烽火台,犹如一道道森严的屏障,牢牢地守卫着汉王朝的西陲门户。从大量的汉简资料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敦煌汉代生活的许多内容。由于敦煌地处西北边防前线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从而决定了敦煌地区市场与商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敦煌是边防前线,军队在边塞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军队多,给这个二万人左右的地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从而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敦煌是汉代在漫长边境线上一个重要的边塞重镇,在汉代众多的边塞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敦煌汉简的大量出土,使我们对该地区军事、农业、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无疑有助于我们对汉代的边疆发展史进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