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50

第50章 敦煌书法

敦煌文献包括了由晋、十六国、隋、唐一直到北宋数万件墨迹,它对研究中国文字楷化时期的历史变迁及其书法艺术的发展是最丰富、最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敦煌文献的书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字体上分析敦煌文献某卷大约写于何时,对于研究敦煌文献是非常有意义和帮助的。由于宗教的需要和敦煌特定的地区历史条件决定敦煌文献必然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和西北地区人民的性格特点,为此人们把这近千年的文献书写特点定其名为“经书体”,这些经书体不是哪个人的,有一定规律的书体是由历代写经生们共同来创作完成的。经书体的创造者们多为古代民间不知名的抄书生或写经生,在那样的年代里由于他们生活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以此来糊口渡日。由于他们没有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他们卓越的书法成就统统地被排除在书史之外,文献中写经生们的名款所剩无几,偶尔有落名款的是为抄写质量考察之用。“经书体”源于汉代的“简书体”,完成于隋唐的楷体。它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向楷书转化的全过程,同时也显示了它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经书体是两晋以后经籍抄写的重要书体,它的书写皆有一定的程式。先在专为写经的用纸上画出乌丝界栏,再于卷首顶行写经名、品名,然后另行起接着写经文,最后写经的卷次及发愿文等。每纸的行数字数都有一定的规格,并要书写工整,心无杂念等以示对佛的虔诚。经书体是当时最通行的手写体,写经生均处在社会的下层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民间艺术中的装饰风格渗透到经书体中,致使有大量的俗字出现,它的出现使我们对汉字简化现象了解作出了有益启示。

自汉以后隶书逐渐向楷书转化,其字体及用笔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只是由于两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战乱频起,社会动荡,导致.了中国文字形态的发展较为缓慢,这期间敦煌文献中的文字均为隶楷的混合体,起笔很细,收笔轻粗而圆顿,类似蝌蚪,一个较多笔划的字乍看起来就象一组蝌蚪围依在一起。这种书法保存有汉简书法中沉雄朴茂的风度又兼信笔书法魏晋的余波。起笔处尖峰直入,不予回笔,收笔处又铺毫重按,保存有极浓的隶捺余韵。在敦煌文献中有不少硬笔书法,所谓硬笔是指以金属、骨质、竹、木之类削磨而成,直接蘸墨进行书写的写字工具,这样笔容易操作,字形容易把握,但写出来的字比较呆板,从而缺少艺术细胞和审美价值。根据敦煌文献中经书体的特点,我们将其试分为:隶(秦、汉)、隶楷(魏、晋、南北朝)、楷(隋、唐以后)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早期和晚期的书体仍会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以及相互交错的现象。但其书体的特点和演变过程都是先后衔接而不是截然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