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04

第4章 兵马俑

兵马俑的发现震动了世界,秦俑被誉为“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于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清单”,从而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珍贵文化财富。

秦俑坑是1974年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的。在兵马俑坑发现之前,当地农民将那些经常被发现的陶俑视为“怪物”,称之为“瓦人”或“瓦盆爷”。据说这里很久以前人们只要打井或挖墓穴就会有“怪物”出现,这些“怪物”常常会兴妖作怪,不是使新墓穴突然倒塌,就是使新井井水忽然枯竭,有时候“怪物”会突然直立于井壁出现,并“鼓嘴瞪眼”地吓唬人们。1974年3月临潼县晏寨公社下河大队西杨生产队要打八口水井,其中第五口井的位置恰好就在一号坑的东南角。当挖到三四米深时,挖出了一个“瓦盆爷”。他们以为井打在了一座古庙遗址上,当即上报。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组成了秦始皇陵秦俑坑发掘领导小组,从1974年7月15日起对秦俑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和研究,从而成为该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掘。

经过一年多的试掘和钻探,考古人员经过调查基本上探清该坑的范围和形制。这是一座特大型俑坑,因首先发现名之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简称一号俑坑。内有类似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6000余件,以及数万件青铜兵器。

1976年初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筹建工程刚刚开工,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把已试掘的一号俑坑东端回填。考古队利用这个空隙,组成了一支支小分队,手持考古勘探利器——洛阳铲,又在秦始皇陵周围寻找新的兵马俑坑。1976年4月23日,又在秦始皇陵东的一号兵马俑坑东端北侧20米处探出了第二个兵马俑坑。按其发现顺序定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简称二号俑坑。接着,同年5月11日,在一号俑坑的西北侧25米处又发现了一个俑坑,按其发现顺序定为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坑,简称三号俑坑。并在二、三号俑坑之间发现了一个未建成的土坑,坑内没有放置陶俑、陶马。根据发掘统计,三个俑坑内共计有类似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近八千件,木质战车百余乘和数十万件青铜兵器。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乘大型铜车马,现已修复。铜车马的制造工艺反映了秦代精湛的铸造、组装技艺。

铜车马全仿实,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皆要求制型和配料必须十分精确。所以,铜车马一出土便惊动了世界,被称为近年中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俑本指古代坟墓中陪葬的偶人,它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替身。商代和西周流行人殉,随着奴隶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建立,用大量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随之改变,从而出现了用模拟的人形——俑来代替活人殉葬的新习俗。最早的俑是用茅草束扎而成的,又称“刍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后改用木、土、石、玉、铜等材料制作,并又出现了动物俑及各种生活用品等陪葬品。陶俑虽起源于代替活人殉葬,但其艺术源头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萌芽。我国远在一万年以前便发明了陶器,以后便熟练地掌握了泥的性能和雕塑技巧。早在殷代的墓葬内曾发现有车马陪殉的现象,到西周晚期的车马军阵陪殉,及至汉秦时期的兵马俑军阵陪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泰俑的制造过程大体可分为塑型、雕饰、焙烧和彩绘几个过程。

首先是泥胎塑形,然后进行仔细的雕饰,使之显出喜怒哀乐的表情,各个部位都有相应的模具,利用模具加工成粗胎然后再粘接起来。

陶俑躯干的粗胎制法是采取由下而上的叠塑成型法。每件俑足下都有足踏板,陶俑的双足都站立于足踏板上。这些足踏板起着平衡的作用,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定。陶俑经过细心的雕饰后,涂上色彩,这些色彩都是矿物质颜料,分别为朱红、粉红、粉绿、枣红、粉紫、桔黄、白、黑、赭黑色,有些为烧制前涂色,有些为烧制后涂色。秦俑的烧制最高温度为1000—1050℃,较低温度为950—1000℃之间,烧出的陶俑质地坚硬、火候均匀,且无炸裂和扭曲变形现象,反映了当时制陶水平是相当高的。

据《史记》记载,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是由70余万名刑徒组成。

那么,雕塑举世闻名的秦俑群雕的艺术大师是谁呢?当时秦代统治者为了考察工匠的责任心,规定制作器物的人必须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或把印章盖在器物上。这个制度古名为“物勤工名,以考其诚”。这是一种偶然的机会,使我们知道了这批雕塑秦俑群雕的艺术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