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西安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大雁塔建在慈恩寺内,是唐代高僧玄奘奏请唐高宗,按印度佛塔形式自行设计建造的,主要是为了贮藏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初建时,塔高5层,后因草木丛生,塔体逐渐朽坏。长安元年(701年)重建后,塔高64米,分为7层,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仍屹立如故,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
大慈恩寺位于西安市雁塔路南端,这里原是隋代的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后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昊天罔极”的养育之恩而扩建,并敕赐“慈恩”,遂改名为大慈恩寺。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砖表土心,后因草木丛生,逐渐朽坏,重建时又增加为10层。后改为7层,全部用砖砌成,外为方形,立在一座高约4米的台基上,塔身第一层约25平方米,各层都有楼板,设有扶梯,可以盘旋而上。塔连同基座共高64米,磨砖对缝,坚固异常,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塔南面两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座。书者为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字体秀丽,为唐代遗留于后世的名碑。塔的门楣、门框,以阴线雕刻唐代建筑图案,画面严谨,线条道劲,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
大雁塔曾有不少迁客名流在此题咏,如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李商稳、韦应物等都曾登塔抒怀,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唐代科举取士,进士科最难考,录取的人数也很少,考中进士的人先在曲江池举行宴会,叫做曲江会,然后集中到慈恩寺在大雁塔下题名。
他们先在一张方格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籍贯,推选一人写一篇记事文,附在后面,然后再刻在大雁塔的石碑上。
相传,唐代新及弟的进士有“雁塔题名”之举。唐中宗神龙年间,一名进士心血来潮,把名字刻于雁塔下。这种偶然之举广为世人仿效,进而为皇家推崇,演绎为“雁塔题名”。当时,新科进士赴曲江杏园“探花宴”,宴后划船游曲江,然后至慈恩寺登岸,在大雁塔下推同年中善书法者题名赋诗记之。他日如果有人当上将相,则改用红笔书写。“曲江赴宴”和“雁塔题名”成为士子炫耀功名的风流得意之举。白居易27岁时及第,赋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明代以后,此风一度又盛,在西安考试及第的文官举人纷纷来到大雁塔下题名留念。
塔名为何叫“大雁塔”?自古至今有三种说法。一、佛经故事中有“割肉贸鸽”之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鸽与雁同类,而唐朝佛门喜雁,雁是极吉祥的鸟儿,凡言鸽常以雁代之。二、相传天竺的小乘寺院那烂陀寺,有时僧人买不到肉吃,非常着急,忽然天上有群雁飞过,僧人对雁开玩笑说:“今日僧房无肉,菩萨应知道。”头雁便折翅坠地,僧人们大惊失色,互告日:“此菩萨也。”他们在落雁的地方修了一座高塔,并把雁埋在塔下,取名“雁塔”,以示为菩萨居住的地方。三、在西域诸佛寺中,“穿三百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
小雁塔建在荐福寺内。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到今天也有1300年的历史了。小雁塔高15级,但塔顶已倒圯,现高45米。小雁塔是密檐式建筑,秀丽玲珑,别具风格,与大雁塔的雄奇壮观互相映补。塔下层南北入口的弓形门楣上有石刻蔓草花纹和文人供养图像,技艺精湛。
大雁塔建成后,其名并不流行,一些唐人诗文中均称慈恩浮图(即塔),而不称雁塔。到了唐代中叶,考中进士的文人均前往慈恩寺题名表示得意,谓“雁塔题名”。自此,雁塔之名才盛行起来。到了明代,考中举人的文人也纷纷前往大雁塔题名,以示风雅。考中武举的则到荐福寺雁塔题名,也叫“雁塔题名”。为了有所区别,才有大、小雁塔之称。考中文举的到大雁塔提名留记,考中武举的到小雁塔提名留记。
荐福寺是为唐高宗驾崩百日而建,是为唐高宗死后免受地狱之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追福,献福的,“荐”福是“献”福之谐音。荐字,也有追荐之意,亦即为唐高宗追荐而建立的道场。荐福寺是当时长安城内最大的皇家寺院,寺内亭阁楼宇气派华丽,远非一般寺院所能比拟。荐福寺名僧义:争法师从广州走海路去印度求经,历经30余国,带回许多佛典归至长安,在荐福寺内译出佛典56部计230卷,并著有《南海寄归传》,《大唐求法高僧传》等著作。这些著作成为尔后了解当时中国乃至外国佛教发展史的重要史料。
荐福寺内有1119年所铸铁钟,重达万余斤,声音宏亮,寺内每朝暮皆鸣钟鼓,一则是使寺内的早晚课诵正常进行,二则是告知城内市民时间,有不少城内作坊或手工业者熟知钟声响时是到了什么时间,即开始起床劳作或休息。人们把“雁塔晨钟”作为“关中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