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31

第31章 树下弹筝与报恩经变

报恩经变在莫高窟共28个洞窟中画有报恩经变。报恩经变最早出现在盛唐晚期的148窟,以后逐渐增多,一直延续到宋代。报恩经变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为蓝本而绘制的,该经共分七卷九品其为:序品第一,孝养品第二,对治品第三,发菩提心品第四,论议品第五,恶友品第六,慈品第七,优婆离品第八,亲近品第九。除了优婆离品讲述戒律之夕h,其余各品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孝事亲,以忠报主,以孝悌安邦并慈愍众生,如序品、孝养品、论议品、恶友品及慈品等。另一方面是劝导诸众皈衣佛门,发无上菩提心,得正等正觉以报佛恩,如对治品、发菩提心品、慈品及亲近品等。这九品内容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出现次数多达100多幅,由此观之《报恩经变》是宣传上报佛恩、中报君亲恩、下报众生恩的经变画,其主要表现以报君亲恩为主。自汉代以来汉族社会思想以儒家为正统,以忠孝为核心,主张孝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以历代君王都以“孝”教导人们作为立家治国的思想基础,并从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这种以帝王出面倡导孝道并把它揉合进佛教思想里边,实际上归结为忠于君国的思想,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法律观念及具有佛教中国化的思想特色。在莫高窟壁画中各种乐器的弹奏一直是伎乐们在执行的神圣使命,这使西方极乐世界的欢乐气氛增添了不少。出现在晚唐85窟报恩经变中弹筝的人确是一位普通的唐代装束的女人。她在深宅大院树下悠闲自得的样子,那么专心,弹奏的曲子一定悠扬动听,仿佛从极乐世界一下子回到人间,晚唐时那种社会发达、生活富余、人民安居乐业的场面不是人间净土又是什么呢?西方极乐世界的场面是人们想象勾画出来的,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完全能够创出超过极乐世界的场面,这种场面的出现得益于人们有知恩报恩的思想。第297窟北周壁画中,出现如瑟之筝的图像。297窟窟顶复斗北披下部所绘之筝,与常见的瑟的形状并无不同。之所以定其名为“筝”,是根据《隋书》及其他一些文献的记载。在诸文献记载中,到了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中国古瑟实际上已经消失。“西凉”、“龟兹”等部伎乐所用之器,已无“瑟”之一名。另据《艺文类聚·第四十一·乐部一》: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改也。其实筝与瑟,皆是以柱码节弦的Zither型乐器。所谓“筝”不过是“施弦高急,筝筝然”的瑟而已。筝之为器。

除了弦数较瑟为少外,与瑟并无本质的差异。此正如《急就篇》颜师古《注》所说:筝亦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亦正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说:“(筝)制与瑟同而弦少。”筝形本来如瑟,“并、凉二州”之筝只不过保留了筝之始初的形制,而并非有人改制。音乐是抽象艺术,是听觉的艺术,理想的音乐音响能给心灵带来震撼和无与伦比的享受。从而忘掉各种劳累和苦恼。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克制烦恼,不生杂念,身心愉悦,这样才有利于明心见性。树下弹筝的画面既反映当时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背景,同时它又是一种心神专注一境的极好修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