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莫高窟第17窟是人们所说的藏经洞。清朝光绪年间湖北人王元录初在肃州巡防军当兵,退伍后来敦煌当了道士,因穷无归随投宿于藏经洞旁边的下寺,并将下寺更名为上清宫。当时莫高窟有上、中、下三寺,上寺和中寺住着藏传佛教的喇嘛,王住下寺诵道经,为人广做礼忏。王元录雇佣一名姓杨的人为其抄写道经。一天杨某在窟门前面置一经案,抄经之暇吸旱烟以芨芨草燃火之余,用芨芨草插入墙缝中,谁知其缝插不到底,随用手击其壁,发现有空声。杨便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王元录,其夜他们便破壁查看究竟,只见有一小洞,其中有无数白布包充塞其中且排列整齐,每一白布包里有佛经十几卷不等,且有的布包有佛幡、锈像,绢画等则平铺于白布包之下。当他在昏暗的油灯下看到存放着起自魏晋至宋初的4万余卷古书写本和一些刻本、纸画、绢画、法器、供品……整整齐齐塞满洞窟时,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兴奋。关于藏经洞的发现。立于1906年的《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此碑今镶嵌于第十六窟甬道南壁)日:“庚子(1900年)孟夏,新开洞壁偏北,复掘得复洞,内藏释典充字,铜佛盈座,侧有碑云:唐大中五年(851年)沙门洪辨立。”此事王道士亦有记叙:“至光绪廿六年五月廿六日清晨,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贫道同工人用手挖之”始见此窟。就这样举世无双的巨大古代宝藏被发现了。此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实为我国学术界及世界学术界之大幸。然而它露世于国运衰微,列强称雄的时代,刚一露世就被国贼外寇横加劫掠,以致流失数国,这又是它的大不幸了。
现16窟是洪跫的功德窟,分上下三层,人们称之为三层楼。在吐蕃统治敦煌时他担任过副教授、都教授,在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大中五年之后担任河西都僧统,掌管河西地区佛教事宜。他本人精通佛典、为人慈善、广渡僧尼,是敦煌佛教发展史上少有的高僧大德。
他把一生有限的生命全投入到弘扬佛教的无限事业中去,前后数十年在莫高窟营建洞窟。现莫高窟的藏经洞是洪跫生前的祥室,供其修禅打坐,静虑思维,同时又是他死后的影堂,让人们追忆使其流芳百世。17窟北壁画双树,西侧树下画近侍女一身,近侍女持手杖与巾,树间画小布袋挂于树上,东侧树下画比丘尼一身,双手持扇,树上挂一水壶。床坐上塑晚唐洪跫坐禅像。床坐西画面双履,床坐南面画双鹿衔花与狮子。洪跫禅定坐像慈祥而又安定,置身于佛经包围之中,仿佛看到了他那么的有学问,似乎早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中。17窟内洪跫告身碑,是在大中五年(851年)洪跫被唐王朝封为“河西都僧统”后镌刻并补嵌进去的,西壁上有补嵌的痕迹今仍然清晰可见。窟内禅床上的禅定塑像,是在洪跫圆寂后,其弟子及信徒们为了永久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而制作并安放的,这事应为唐威通三年(862年)之后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