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藏经洞的彩色绢画,盛唐绘制。高80.5厘米,宽53.8厘米,浅褐底色,左上角绘彩云,彩云上画有楼阁长廊象征着净土世界,右上角有墨书“引路菩”三字。
画中引路菩萨和随在菩萨身后的贵妇亡灵立于云层上菩萨面相丰满,有须髭,右手执香炉,左手拿着莲茎,茎上挂引路幡(也称招魂幡),脚踏白莲,半侧身,略回首,其身后有一盛装贵妇跟随而行,贵妇体形丰满,蛾眉樱唇,金饰博髻,垂眼下视,神情安定,似已排除了一切世俗杂念,在菩萨的指引下,正一步步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以为人死后只有身体的消亡,八识(灵魂)是不会消亡的。人死后的灵魂根据生前所造诸恶业及善业的情况,要么去无间地狱经阎罗王的审判,受诸多无名痛苦:要么由菩萨引路去极乐世界,享受无尽的快乐。这就形成了人死后其家眷为其做法事,请和尚念经,使其往生极乐世界的习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固定的文体,名日“亡文”。
这种亡文实际是一种愿斋文,即邀请和尚设斋发愿为死者的亡识找到一个较好的归宿。1441文献名叫“亡父母文”其文日:“无常苦海,六道同居,生死河深,四生共受。纵使登高十地,未免去留;受绝空禅,亦随生灭。然今座前斋主启愿所申意者,奉为亡考某七追福之嘉会也……总斯多善,无限胜因,先用庄严亡者所生魂路,唯愿神生净土,识坐莲台,常辞五浊之中,永出六天之外。又持胜善,奉用庄严斋主眷属等,伏愿心同朗月,春夏恒明,体似贞松,秋冬不变。然后七世父母,莲花化生,人与非人,咸蒙吉庆。”只是用文字表达死者家属的心愿,未免有些抽象化,因为佛教教化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封建社会中他们又很少有文化,用引路菩萨这样的画面来向人们展示往生情景则表现得更生动更具体,人死后的亡灵在菩萨的指引下,往生极乐世界的场面更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藏经洞出土的有些绘画在壁画中是没有的,其中引路菩萨便是如此。它们可以互相印证补充,这些绘画同时也是敦煌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敦煌莫高窟壁画与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画共同显示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