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25

第25章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宕泉河西面的断崖上。我们从敦煌文献伯希和3720卷子上可以找到唐人关于创建莫高窟的最早历史记载:“右沙州东南二十五里三危山上。秦建元中,有沙门乐尊,杖锡游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尊师龛侧,又造一龛。伽蓝之建,肇于二僧。晋司空索靖题号仙岩寺。自兹以后,镌造不绝,可有五百余龛。又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阻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又开元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开皇年中僧善喜造讲堂。从初口窟至大历三年戊申,即四百四年。又至今大唐庚午,即年四百九十六年。时威通六年正月十五日记。”在这件资料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历三年(768年)正是戊申,上推404年为前秦建元元年以前(364年)即前秦甘露六年,又为东晋哀帝兴宁二年。这是记文推算的根据,下推大中四年(850年)为庚午,但仅有486年。岩记文“四百九十六年”,“九”字不是“八”字之笔误,则庚午应作庚辰,庚辰为咸通元年(860年),上距公元364年正是496年,岩文中记载初唐之前莫高窟已有五百佘龛,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洞窟编号只有492个呢?据说在唐初在敦煌一带有过一次大地震,给莫高窟带来了灾难和打击,有不少洞窟中画有隋代壁画风格的残墙断壁就能说明这一问题。现有的492个洞窟其中有一部分是那次大地震之后修复和重建的。也有人认为岩文所记为龛,并不是记洞或窟,莫高窟并不是一窟一龛,有的窟有二龛、三龛、四龛,若这样算起在唐之前总龛数也有500余龛。

敦煌地处内陆,四周受沙漠戈壁包围,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降雨少,蒸发快,莫高窟是戈壁大漠中一片小小的绿洲,它依靠千年不绝宕泉河的涓涓细流养育着不到一平方公里绿洲中的生命和艺术宝库。它虽然经历了长期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然保留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个朝代的洞窟492个。其中保存着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一。

经变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它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成高1米,长45公里的巨型画廊,人称莫高窟是“壁画艺术的长廊”。在这个“乞术长廊”中共有32种佛经变相,所谓变相,就是根据佛经的内容把其画成图像,以利于人们欣赏和理解。现有经变:福田经变2幅,法华经变70幅,弥勒经变97幅,阿弥陀经变71幅,观无量寿经变84幅,净土变76幅,药师经变111幅,涅经变11幅,宝雨经变1幅,华严经变29幅,金光明经变10幅,金刚经变17幅,楞伽经变11幅,天请问经变31幅,思益梵王所问经变12幅,贤愚经变5幅,报恩经变32幅,报父母恩重经变4幅,梵王经变3幅,密严经变4幅,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2幅。千佛名经变多幅,劳度叉斗圣变18幅,维摩诘经变66幅,观音经变17幅,文殊变132幅,普贤变125幅,地藏十王变15幅,千手千眼观音经变40幅,不空绢索观音观变57幅,如意轮观音变65幅,千手千钵文殊变16幅。一幅经变一种画法,一个菩萨一种形象,可谓千姿百态,大放异彩。婀娜多姿的飞天,慈祥微笑的菩萨,威猛雄壮的金刚力士,奸佞狡猾的外道,变幻无穷的花纹边饰等等,构成了这个艺术殿堂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海洋。这些壁画故事除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壁画,有许多地方直接或间接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生活场面,有的描绘了古代建筑的雄伟和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从壁画中还可能看到古代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壁画中反映的实物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佛教史迹画和供养人画像是除经变画之外敦煌壁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佛教史迹画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佛教史迹画中保存了不少形象化的佛教史料。它根据史籍记载或民间传说而描绘的佛教历史人物、事件、圣迹和曼应故事等内容的图画。在敦煌壁画中佛教史迹画据统计有40处67种之多。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类:1、佛教历史故事画;2、感通故事画;3、高僧事迹画;4、瑞像图:5、佛教地志和圣迹图。这些佛教史迹史画为我们研究中国的佛教发展史提供出有力的佐证。

供养人画像是指在开凿洞窟时出了钱、出了力的人,让画家把他们的形象和名字一起题写在洞窟之内,使之流芳千古。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现存3000身左右,其特点是:时间越早供养人的肖像就越小,小者寸余。越晚供养人的形象就越大,大的与真人相差无几。供养人的身份大体可分六类:1、地方官吏;2、戍边将士;3、寺院僧侣;4、庶民百姓;5、下人奴仆;6、少数民族人物。供养人画像多以主仆结合成组出现,等级森严,主人像大在前,奴婢像小在后,排列成行,有的成百上千,有的屈指可数。唐代供养人画像进入了极盛期,形象真实,个性鲜明,神态生动,繁华富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供养人题记中的都是当时的真人真事,且多为史籍所不载,对研究敦煌,河西及丝绸之路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民族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都是难得的珍贵资料。

多彩绚丽的壁画使人目不暇接,千姿百态的彩塑艺术又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受。2400多身彩塑把492个洞窟妆扮得更加形象化,立体化。面容慈祥的大佛,微笑相迎的菩萨,威武雄壮的金刚,小到寸许,大到三十几米高,仿佛把人带到天堂佛国。唐代是敦煌艺术的辉煌期,彩塑艺术也达到了巅峰。325窟、35窟、45窟等窟中的彩塑菩萨像,简直就像袒胸露臂、美丽多姿的女性,如丝一样的贴身衣服,轻纱透体,如波浪一样的襞褶,像在走动。从眼睛、嘴角的神情看,菩萨似乎在沉思,在微笑。天王、金刚、力士则有男人的健美、威严和刚毅。释迦牟尼的明哲和謇智,迦叶的老练和深沉,阿难的天真和纯朴等等,他们的情感神志都十分生动地刻划了出来。洞窟中佛龛彩塑的布局一般是:释迦牟尼在龛里居中,二边有胁侍菩萨二尊,龛侧有迦叶和阿难分别站在二边(有的为塑像,有的为画像),龛外有金刚力士维护。这些倾注了古代艺术家丰富情感的彩塑作品,至今仍激荡着人们的灵魂。

湖南马王堆的发掘,明清档案的公布,居延汉简的出土,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是中国近代文化艺术考古的四大成就。莫高窟第17窟有个特殊的名字——藏经洞,凡去莫高窟参观旅游的人都要目睹它的英姿。1900年某月某日,莫高窟道士王圆录在清理洞窟内积沙时忽然发现了这个洞窟,东西长2.7米,南北宽2.8米,高2.5米,里面装满了从4世纪至11世纪近10个朝代的各种经卷、文书五万多卷及绣画,佛教法器等数不清的文物。

它涉及我国古代1000多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宗教、民族、文学等方方面面。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资料,从此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随之应运而生了。借助敦煌文献研究莫高窟的历史变迁,为促进我国和国际敦煌学界的交流,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