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23

第23章 烽燧

在长城内侧每隔一段设有一个城堡,并建有烽燧或称“烽台”。这些“烽台”古名为“亭”或“燧”,每一燧里住有若干古戍卒,他们由侯长或燧长管辖。隔若干燧又有一个较大的城堡和烽台,称为“障”,由侯官统率,其兵力又比燧多。

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也有少数是建在长城外侧的。汉代烽燧的结构主要有四种:一是用黄胶土夯筑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块夹红柳、胡杨枝垒筑,每隔20-30厘米厚,铺一层芦苇。三完全由石块筑成,每层石块间铺芦苇一层。

四是用土击(土坯)砌筑的,每三至五层土击间隔一层芦苇,苇层较薄。土击一般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4厘米左右,为黄土、砂砾掺短苇筋制成。有些烽燧的土击几乎不用土,完全是用砂石和苇筋。

汉代烽燧的距离,有的近不到一公里,远的竟有十几公里之遥。

虽史书中有载,五里一小烽、十里一大烽之说,但从敦煌的烽燧距离来看也不尽然。烽燧大都建在较高的地方,以利于瞭望敌情和燃烟时通风良好及时通报信息的作用。每个烽燧高度也不同,一般是根据地势的高度而确定所建烽燧的高度的,地势高的地方所建的烽燧就低些,地势较低的地方所建的烽燧就高些,以适宜瞭望、通信为目的。如建在雅丹地貌的高台地上,因台本身就比附近高出十几米,所以烽燧建得就较低,一般仅2米多高。而建在戈壁上的烽燧,一般都高达7米以上。在敦煌西湖一带由于干燥的气候,一些烽燧至今仍然保存完整,有的残高10米左右,底部每边宽达7-8米。烽燧顶部,四边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小屋。

根据烽火品约规定烽燧的主要作用,有情况时白天煨烟,夜晚举火。以示传递信息,以防外来敌人的入侵和骚扰,提醒人们及早做好思想准备。报警的主要方式是举燔苣、燃薪积。主要材料是芦苇,把芦苇捆扎成束叫“苣”,与堆放在烽燧附近的红柳和胡杨等可燃物组成长方形或圆形的“薪积”。敦煌境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但一些烽燧保存完好,就连当年余下的薪积也竟能保存下来。

有的烽燧跟前薪积多达15堆。这些古老的信息工具,只能见证历史。

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丝毫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凸现出下岗和无奈的感觉,似乎在向人们展示,在历史的瞬间,他曾发挥了无限的米和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