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语文知识小丛书)
13635100000021

第21章 古代货币、度量衡知识(1)

【货币】是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能够购买任何别的商品。原始社会,是以“以物易物”方式进行交换。后来,在交换过程中,逐渐从无数商品中自发地分离出某些为大家能接受的商品(如牲畜、贝壳、兽皮、纺织品等)作为交换的媒介。这种商品叫做“一般等价物”,它可以直接和一切其他商品相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范围逐渐扩大,客观上需要一种特殊商品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这就是货币。我国古代货币,按质地分,有贝、铜、银、金、纸等类。在个别地区和时间,还有过皮币、铁钱和铅钱。后来,由于金银等贵重金属最适宜于充当一般等价物,因而货币就逐渐固定在金、银上了。货币是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是商品流通的手段。货币诞生至今,大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贝币】最早的一种货币。殷周时期以齿贝(一种带有槽齿的海生贝壳)最为流行。它是用“朋”为计算单位,两串十个或二十个为一朋。后来,由于真贝不够使用,于是制造许多仿制品,如珧(yáo)贝(珧,一种软体动物,壳略呈三角形,表面苍黑色,叫“江珧”)、蚌制贝、骨贝、铜贝等来代替。其中,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一种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除刀、布、贝等货币。王莽曾一度恢复。这种贝币在云南一带一直使用到清初。

【布币】战国时流通于赵、韩、魏等国的一种古铜币。它由当时一种叫“镈(bó)”的小农具演变而成。“布”是“镈”的同音假借字,故称为“布币”。初期的布币还保留镈的形状,铸有装柄的空首,有形如铲,故又名“铲币”或“空首布”。后来布首变为扁平,形状不一,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等名称。币上一般铸有地名,有的还铸有币值面额、干支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刀、布、贝等币,后来王莽曾一度仿制使用。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流通于齐、燕、赵等国的一种古铜币。是由生产工具的演变而成。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尖首刀”、“圆首刀”、“明刀”等种类。上面铸有铸造地点等文字。秦始皇统一币制,废除刀、布、贝等。王莽仿制古币时,曾铸造金错刀和栔(qì)刀。

【爰(yuán)金】战国时楚国的金币,也叫“金爰”、“印子金”或“饼金”。多铸成方形、长方版状,每版重一斤,上面多处铸压成带有“郢爰”、“陈爰”等文字的小方戳。(陈、郢,皆地名;“爰”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也有人说是货币单位)零星使用时,可剪成小块,评量后支付。

【蚁鼻钱】战国时楚国铜币,可能是“爰金”的辅币,也有人认为是铜贝的高级形态。呈椭圆形,背面平,正面凸起,并铸有文字。最常见的一种像古文的“贝”字,也有人认为是古文的“晋”字,像人面,俗称“鬼脸钱”。另一种的文字普通释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

【环钱】又名“圜金”。是战国中期的一种铜币,流通于魏、秦等国。圆形,中有一圆孔,分为无廓和有廓两种,上铸文字。一说是由纺轮演变而成,一说是由璧环演变而成。是方孔钱的前身。目前发现的最早环钱有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出土的带“垣”字钱和山西闻喜县东镇乡战国墓出土的带“共”字钱。由于圆形铸币便于携带、清点,所以后来就排除了其他形状,成为金属铸币最普遍的式样。

【方孔钱】乃古代钱币的俗称。是一种中间有方孔的圆形铜钱,由环钱演变而成,成为我国铜钱的固定形式。方孔钱以秦的“半两钱”为最早,清末的“宣统通宝”为最晚。这种钱币在我国沿用达两千多年。

【半两】也是古代一种方孔圆形铜钱。因正面铸有“半两”二字,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之为“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币制,即以半两钱作为统一的铸币。由于当时半两钱并不完全由国家统一铸造,因而其大小轻重也不一。汉初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如吕后二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减为四铢),但仍称为“半两”。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钱,改行“五铢钱”。

【五铢(zhū)】是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一种古铜币。圆形、方孔,有外廓。钱重五铢(汉代以一百黍的重量为一铢。《汉书·历律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上有“五铢”二字,故称“五铢”。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从此以后直到隋代,其间各个朝代均有铸造,只是重量及形制大小各有不同。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但旧五铢依然在民间流通。

【十布】乃王莽时十种布币的总称。铸于始建国二年(10年)。西汉末,王莽篡权,托古改制,废除五铢钱,恢复布、刀、贝等货币。十几年间,货币样式及种类很多,归纳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是指铜、金、银、贝、龟甲五种质地;“六名”是指泉货、贝货、布货、银货、龟宝、黄金六种名称;“二十八品”即二十八个品种,如布币就有十种,称为“十布”,泉货有六种,称为“六泉”。所谓“十布”即小布、幺布、幼布、厚(或序)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大布,合称布货十品。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钱百文。其他依次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长一百,至大布重二十四铢(一两),长二寸四分,值钱千文,但都不是足值铸币。除大布外,其他流通不广。

【六泉】王莽时所铸六种圆形铜币的总称。铸于始建国二年(10年)。六泉,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大泉,合称泉货六品。小泉重一铢(二十四分之一两),直径六分,值钱一文,币面文字是“小泉直一”。(直,通“值”,是“价值相当于”的意思。)其他五种,各重三、五、七、九、十二铢,直径七、八、九分、一寸、一寸二分,值钱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文,但也都是不足值的铸币。除小泉和大泉外,其他流通不广。

【栔(qì)刀】也作“契刀”(栔同“锲”,是“契”的古字。)是西汉末王莽篡权时期的铜币。铸于居摄二年(7年)。刀上有“栔刀五百”四字,每枚值五铢钱五百。二十枚可兑黄金一斤。用以收兑黄金,掠夺人民。

【金错刀】也称“错刀”。也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期的铜币。铸于居摄二年(7年)。刀上有“一刀平五千”五字。“一刀”二字系用黄金镶嵌而成。每枚值五铢钱五千。两枚即可收兑黄金一斤。王莽借此搜刮了大量黄金。

【通宝】乃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起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的“开元通宝”。通宝,意为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如北宋的“太平通宝”、南宋的“宣和通宝”、元代的“至正通宝”、明代的“永乐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等。

【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古铜币。唐代三百年间,主要通用“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铜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非指年号;“通宝”意为通行宝货。通宝这个名称被后世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或元宝、重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注:我国方孔圆钱,凡四个字的,其读法一般是对读,即先上下,后左右,如唐“开元通宝”、宋“崇宁通宝”、“熙宁元宝”等。)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每枚重二铢四絫(lěi,古重量单位。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每十枚重一两。自此以后,我国衡制不再以铢、絫计算,而改用两、钱、分、厘十进位法,其中的一钱(3.73克)即指开元钱一枚的重量。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曾铸新的开元通宝,南唐以及太平天国都曾铸“开元通宝”。

【年号钱】即用新年号命名铸造的一种铜币。宋代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时期,货币需要量猛增,例如北宋每年铸币平均数量就超过唐代近二十倍。“年号钱”始于宋代,皇帝每改一次年号就用新的年号命名,铸造一种新钱。由于宋代年号改动很勤(前后共改五十七次),因而宋代钱的品种也多得难以计数。

【对钱】宋代自仁宗天圣年间(1023年),实行铸造“对钱”的制度。对钱,即同一种钱,其铜质、大小、厚薄和内外廓完全一样,只是钱文用不同字体书写,可以配成对。宋徽宗赵佶用“瘦金体”亲自写的“崇宁”、“大观”等钱,尤为精致,为后世货币收藏家所欣赏。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起,不再铸“对钱”,而代之以一种纪年和纪地钱文的钱。这种钱,背面铸有铸造的年代和地点,如“绍熙元宝”,背面铸有“元”字,即绍熙元年所铸;“绍熙通宝”铁钱,背面铸有“春三”二字,即绍熙三年蕲(qí)春地方所铸。

【银锭】即熔铸成锭的白银。始于汉代,明、清逐渐盛行。并开始当做货币流通。银锭形式不一,有元宝、中锭、锞(kè)子、福珠四种。元宝约重五十两,呈马蹄形。中锭重十两左右,形似秤锤,也有作马蹄形的。锞子,又叫“颗子”、“小锭”、“小锞”,重一、二两至三、五两不等,一般呈馒头形,也有作其他形式的。福珠,又名“滴珠”或“粒银”,形如珠粒,重量也不一,多在一两以下。

【纹银】也称“足纹”。是旧时的一种标准银。当时认为纹银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纹”之称。其实纹银成色较之各地流通的宝银(即银元宝)成色为低。因而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比价上的提高叫“升水”)。

【元宝】旧时铸成马蹄形的金银锭。银元宝,也叫“宝银”、“马蹄银”,作货币流通。大锭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锭上铸有银匠姓名及铸造日期、地点,重量成色各异。清中叶后,元宝须经公估局(各地鉴定宝银的机构)鉴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金元宝一般供保藏,极少流通。

【银元】俗称“洋钱”、“大洋”、“花边钱”。大型银币的通称。始铸于15世纪末的欧洲,明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清道光年间,台湾曾仿制银元,称为“银饼”。1888年至1889年,广东开铸“龙洋”,各省纷纷仿造。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元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库平”,旧中国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1908年,规定库平一两等于37.301克。)第二年五月,开始铸造,但因辛亥革命而未能正式发行。以后开铸的有:1912年的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的袁世凯头像银元,1933年的帆船图案的“船洋”。

【铁钱】即古时的铁铸币。汉公孙述开始铸铁钱。梁武帝普通四年,又铸铁五铢。五代和宋,使用铁钱以四川为最多。因铁钱体大值小,使用不便,因而出现了纸币。清咸丰年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军费,曾铸造铁钱,有当五、当十以至当千等多种。由于铁的价值小,因而铁钱的铸造也就意味着通货的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