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一次达朗玛请他过府饮宴吗?酒酣耳热后,达朗玛义愤填膺地替他打抱不平,说今日这南诏朝堂之上,没有人的功劳能盖过他,却偏偏要屈居人后。治国安民,国主事事都听郑回的;太和城内的军队,大半掌握在段俭魏手中;而他,明明是天潢贵胄,国主的亲弟,对国主有救命之恩,却只是一个闲散王爷,丝毫没有实权。达朗玛的话,仿佛播下的火种,在他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最后达朗玛信誓旦旦地说,他达朗玛就欣赏王爷这样的好男儿、真汉子,吐蕃一定不惜一切支持王爷做任何事。
究竟是什么时候、哪一次,让他起下了从侄子寻阁劝手里把王位继承权夺过来的心呢?他已经记不清了。
他唯一清楚地知道的是,他如何和达朗玛越走越近:从刚开始的有时候在举棋不定的时候向达朗玛征求意见,到后来凡事都和达朗玛商量,一直到现在几乎事事以达朗玛马首是瞻。
他也曾经不甘心,他也想过脱离达朗玛的控制。可是,如果没有了吐蕃的支持,他还剩下什么呢?
他只是国主的弟弟,觊觎王位名不正言不顺;他也没有郑回那样的才能,安抚黎民,治理民生,举重若轻;他更不像段俭魏那样家族世世代代都执掌兵权,南诏的军中都是故旧。如果没有吐蕃的支持,他拿什么去争夺王位呢?
那看似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的王位啊,引诱他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所以,即使知道达朗玛另怀鬼胎,并不是诚心诚意地助他,可是他逻立隆已经别无选择。
箭,已在弦上。
殿中的文武官员、各族族长,见了逻立隆,都纷纷起身施礼、招呼。
寻阁劝也早早站起身来。虽然两个人心中都知道这场争斗的结局难免是你死我活,但是表面上的文章却不得不做。
寻阁劝抱拳招呼道:“王叔。”又对达朗玛抱拳示意了一下。
逻立隆微一点头:“王侄到得早啊,我们是姗姗来迟了。”
寻阁劝微微一笑:“王叔到得刚好,父王还没来。王叔和达朗玛将军先入座吧。”
逻立隆的座位在左手首位,他其下就是达朗玛的座位。
南诏是吐蕃的附属国,因此达朗玛这吐蕃将军的位次比南诏的诸位大臣族长都要高一些,仅次于逻立隆、寻阁劝这样的王室近亲。
达朗玛也入了座。
看着眼前逻立隆和寻阁劝还在言不由衷地笑语寒暄,达朗玛心中不住地冷笑。
在南诏十年,达朗玛一直牢牢记在心头的是当年离开吐蕃时,赤松德赞的嘱托:一定要牢牢抓住南诏,成为吐蕃在东南的一道护卫屏障。
那时候南诏叛唐不久,大渡河一役的惨败历历在目,南诏君臣心中都是对大唐的恨意,达朗玛趁机说动异牟寻,同意吐蕃在南诏驻防,修建要塞,南诏也年年征兵,帮助吐蕃戍守,每年进贡的贡品丰盛更不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