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言月落长安
1363300000184

第184章

话音刚落,从门外进来两个人。

左边一位,年纪三十余岁,身材高大,一副稳重踏实模样。刚才在门外出言的便是他。

右边一人,五短身材,面色黝黑,其貌不扬。

见了这二人,李纬仍然没有站起身来的意思,只是笑道:“我道是谁,原来是二位王侍读。不知二位怎么也这么有闲,也来这清歌坊欣赏歌舞?”

来者正是东宫侍读王叔文和王伾,其中王叔文下得一手好棋,王伾擅于书法,因为日日陪侍在太子身边,甚得太子器重。其中王叔文最受太子倚赖,几乎东宫里所有的事都由他一手裁度,就连密王、均王等太子的亲生儿子,都对王叔文十分恭敬。

李纬虽然也是太子之子,但是一向放诞惯了,无论是谁的帐都不买。王叔文也知道他的性子,因此见他大喇喇的没有起身,也并不放在心上。

王叔文和王伾先向李纬躬身施礼,然后王叔文才带笑答道:“今日是下官三十六岁生辰,几个朋友好热闹,聚上一聚,就在这清歌坊订下的酒席。刚才徐妈妈过去说想让暖玉和冷香二位姑娘出来一趟,我们还满心诧异呢,再三问徐妈妈,徐妈妈才肯说出是王爷来了。因此来给王爷见礼。”

王伾却转向容若,施了一礼:“这位可是近日名满长安的武姑娘?”他满口的吴侬软语,与他形象甚是不符。

容若心中暗叹,回了一礼:“王大人言重了。武容若给二位王大人见礼。”

王叔文又笑道:“借了王爷的面子,刚才在门外听武姑娘的曲子,下官二人只觉得如闻天籁之音,琴曲美妙,曲子词也别树一格。”

王伾也点头笑道:“下官二人虽然陪侍太子殿下,当日无缘在皇上寿宴上见到武姑娘的一舞,今日却也觉得不负此生了,武姑娘果然名不虚传。”

容若突然发现,这东宫名气和权柄最大的两位侍读,王伾言语齐凑,虽然说不得长安官话,却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而王叔文就沉稳些。二人里面,倒似乎是以王叔文为首。

王叔文和王伾坐下,李纬随手给他二人各自倒了杯酒。王叔文也不客气,伸手拿起酒杯就饮了,然后又笑道:“这酒还不错。可是我们那边是梦得从淮南带来的四十年陈酿,倒是要更香醇些。王爷和武姑娘可愿移步一往?”

听王叔文如此说,李纬倒有些心动,先看了看容若,又问王叔文道:“还有谁在?”

王叔文如数家珍:“有翰林学士韦执谊和刘禹锡,校书郎柳宗元,左司郎中陆质,左拾遗吕温,谏议大夫李景俭,尚书司封郎中韩晔,户部郎中韩泰,浙东观察判官凌准,侍御史陈谏,监察御史程异。”

王叔文所说的这些人,都是当世的名士,而且与王叔文、王伾也政见相近。其中尤以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三人最为有名。

韦执谊,长安人,长安韦氏有“宰相世家”的美称,据说曾出过十四位宰相。不过韦执谊的父亲只当过巴州刺史,不算显达。韦执谊聪俊有才,能诗善文。《新唐书》中称他“幼有才,及进士第,对策异等,授右拾遗。年逾冠,入翰林为学士,便敏侧媚,得幸于德宗”。这段话有褒有贬,既夸奖韦执谊自小聪明过人,年纪轻轻就进士擢第,早入仕途,也暗讽他善于取巧媚上、讨好逢迎而受到德宗的宠信。德宗经常与韦执谊歌诗唱和,让他出入禁中,略备顾问,为朝野所瞩目。一次,德宗过生日,李诵献佛像贺寿,德宗命韦执谊为画像写赞文。赞文写完后,德宗又命太子赐韦执谊缣帛(双丝的细绢),表示谢意。韦执谊特地到东宫拜谢,太子便趁机对韦执谊说:“学士知道王叔文吗?他是个伟才。”于是韦执谊与王叔文开始密切交往。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先为匈奴族,七世祖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改汉姓。出身于官宦世家。进士及第后又参加博学宏词科,荣得高第。他才华出众,先在淮南节度使杜佑(著名诗人杜牧祖父,巨著《通典》作者)处为掌书记,杜佑升任宰相后,将他也带到京师。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自幼聪慧超人,下笔撰文思如泉涌。时人评价他的文章为“精裁密致,灿若珠贝”。他与刘禹锡是同科进士,也是至交好友。参加博学宏词科以后,被授予校书郎。后经人引荐与王叔文相识。

听王叔文说的这些人的名字,李纬只是点了点头,却也并不应承去还是不去,只是看了看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