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春
一九六三年,我考入朔县师范学校。回首在母校留下的串串脚印,那都是催人奋进的音符。丰富的校园文化、多彩的校园生活,老师们学养深厚的功底、正直高尚的人品,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润物无声地影响了我,母校就是我们成长的根。我四年的师范生活,是朔县师范学校最正规、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学生来自雁北十三县,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健康的体魄,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许多往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一、重视学生德育,培养优良品质
我们入学后的第一课就是职业道德教育课。围绕如何当好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主题,学校组织我们学习有关资料,老师讲解,学生座谈,树立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德育教育不仅贯穿在各科教学中,而且每周一次班会,摆问题、谈认识,提高觉悟,把学生守则落实到每个人的言行中。同时,学校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培养优良品质的各种平台。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朔县西北山区缺水,当地老百姓的人畜饮水是靠每年冬天的积雪来解决。65年冬天,下了大雪后,朔县县委、政府让朔县师范组织师生到暖崖村积雪。学校就把任务交给了我们班,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报名,最后挑选了30人。我们下午两点从学校出发,沿途踏着一尺多深的积雪向暖崖跋涉,深一脚浅一脚,特别是山路,常有人摔跤。九十多里路程,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鸡鸣才到达,吃了点饭就开始背雪,大家一瘸一拐,非常吃力,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老百姓看了都流眼泪。当时我的冻伤最轻,还冻掉脚上两个无名指的指甲。那次背雪是一次人生历练,培养了我们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
二、加强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
朔县师范学校培养的目标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为此,学校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学校先从培养学生干部抓起,各班设学习、劳动、文体、卫生等班长,各管一面,各负其责;班内还建立了团支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平时班级管理工作都由学生干部负责,班干部定期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一个月在班会上总结一次。班干部也不是“终身”制,实行定期轮换制,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这样一来,既加强了对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在担任文体班长时,组织同学们排练了晋剧《一颗红心》和其他文艺节目,在学校演出了专场晚会。到农村学校实习期间,在各实习村庄进行了演出,从演员到器乐伴奏,都是我们一个班的同学。
三、学好各门功课,奠定扎实基础
当年,能够考入朔县师范学校读书很不容易。每年中考,师范、中专、高中的总升学率仅仅是10%左右,而且是先录取师范生,然后才录取中专和高中生。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是比较扎实的,再加上当时学校的师资质量非常好,我们的班主任梁景怀老师,白清汉(副校长)老师治学严谨,语文老师是阎锡山《晋绥日报》编辑牛清安先生,政治武来俊老师、冀永义老师,音乐刘兰老师……他们都教学有方。有了好老师、好学生、好的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学习,同学们的语政史地、数理化生都达到了高中生毕业的水平,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特别突出的是音体美三科,当时学校非常重视,同学们也学得十分起劲,音乐不仅能够识谱,而且都学会了使用两三种乐器,吹拉弹唱样样都会;体育课除了各个项目达标,还掌握了各项运动的技能技巧;美术课上,都学会了绘画和素描,有的同学能画毛主席巨幅画像……同学们全面发展,为当好一名人民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上世纪六十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办学的方向,我们受益匪浅。当时学校安排每月三周时间学习文化课,一周参加劳动。当时学校校园内和南门外有三、四百亩地,后来开垦了南大沟,主要是解决师生的吃菜和部分口粮问题,各班学生轮流劳动,接受锻炼。我记忆最深的几件事是:其一,掏厕所。原师范学校厕所的粪坑只有一个小出口,到里面掏粪,有时出不上气来,屎尿还常往身上流,就是这样又脏又累的活,同学们还是争着干。其二,送粪。每两个人一辆小平车,从校园拉上粪往南大沟送,来回十多里地,同学们自装自卸,一路小跑,一下午要送四车粪。其三,种菜。学校有几名员工,专门负责教学生种菜,从挖地、耧畦,到下种、除草,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种菜的一整套技术我至今运用自如。通过劳动不仅解决了师生的吃菜、吃饭问题,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劳动技能,增强了和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加热爱劳动,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干中学学中干教学相长
朔县师范四年的学习,为我搞好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来,我有许多心得体会,这里只谈两点:第一,有了好的基础,还需要不断“充电”,干中学、学中干,才会教学相长。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学习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朔县师范当时培养的对象是小学教师,我参加工作后,先教了两年小学,然后就教了初中,三年之后又教了高中,高中语文、地理,一教就是十多年。所任职务,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副校长,1988年任岱岳乡二中校长,1995年任山阴最高学府山阴一中校长。一路走来,靠的是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教学相长。第二,工作中,我发现教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混混型、学习型、研究型。混混教师,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学习型教师,事业心、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教书育人事业有成;研究型教师更加难能可贵,钻研教材、教法,善于总结,不断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绩,具有创新能力。是母校的教育和锻炼促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始终争当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始终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邓小平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终身从教,无怨无悔,而且很有成就感。
首先,从教师的职责上,做到了桃李满天下。从教四十多年,连任两所中学的校长十五年,亲手送出学生两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有许多学生事业有成,工作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古人云:“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
其次,自己从小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由一个农家娃成长为人民教师,所以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严,四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有的还是研究生,都通过努力,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女成才使我倍感欣慰。
另外,从学校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新起点新作为谱写美丽人生,先后完成了《脚印》、《觉悟》、《做人》、《教化》、《教育》等作品,帮助整理了《山阴县人大志》、《老干部文史资料》等书籍,收获了不少精神财富。
朔县师范是我的根,教育工作是我的本,教育事业成就了我的人生。
作者简介:韩晓春,男,汉族,194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朔县师范毕业后在山阴县参加教育工作至今。1988年任岱岳乡二中校长,实施了“一三六四二”管理工程,为岱岳乡二中的发展铸造了校魂;1995年任山阴一中校长,推行了“双轮双向”管理体系,再创了山阴一中的辉煌。学校、个人多次受到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表彰。所在学校被省、市委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本人曾被评为山西省农垦系统先进教师、山西省德育工作模范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