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13627200000034

第34章 母校的培养是我事业的原动力

张美蓉

1964年起,我有幸在朔县师范学习、生活三年多时间,之后的工作过程中也曾在几所大专院校培训、进修过,但细细思忖,各方面的感受总不如母校那样甘洌如陈酒,醇厚如浓茶,温暖如慈母。

入校那年,我只有16周岁,因为师范学校不能考大学还产生过懊悔情绪,所以是在情绪十分低落的情形下前去报到的。扛着行李来到学校大门前,迎面一幢高大的欧式建筑映入眼帘,这是朔县师范的图书馆。这一图书馆在当时与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相比,也算门类齐全,储量丰富。进入校园内,一路鲜花盛开,树木苍翠。尤其是接待我们的老师谈吐儒雅,衣着整洁,气质不凡。这些,让我如吸入清新的春风般新鲜、振奋,还未登堂入室,已经感觉到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是母校给我在感性方面良好的第一印象。

接下来的日子里,母校让我的文化知识进一步丰富,处理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成熟,思考问题的头脑进一步清醒,对母校的热爱、依恋、感激开始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一是严格的纪律制度培养了我一生注重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举个例子吧,那时的校园有不少各种果树,每到秋天,果实累累,果香飘逸。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远没有现在丰富,饿肚子也是常有的事,但同学们没有擅自采摘果子的,有果实熟透了自行落在地上,我们就用脸盆收集起来上交到教务处。果子定期采摘后,教务处会按宿舍分发给大家。

二是艰苦朴素的作风教育培养了我一生能吃苦、不怕难、不尚奢华的良好习惯。在母校的日子里,同学们有个习惯,那就是衣着、宿舍、教室特别讲求干净,但如果哪位同学头发、衣服款式新潮,颜色前卫,老师和同学就会正面地、善意地提出看法,对于厌恶劳动、畏惧困难的,就会直接提出批评。学校很注重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了大家顽强拼搏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是尊重知识的校风培养了我一生爱惜人才、追求真理的良好习惯。母校的老师们,从国家的四面八方云集朔县师范这个地方,个个知识渊博、学有所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毫无保留地、不知疲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哪位同学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老师们总是善于发现,善于培养。记得有一位叫刘兰的音乐老师,老家是广西,钢琴、小提琴的演奏水平极高,他发现有一位学生手指修长匀称且指尖肌肉丰满,就告诉这位学生他有学习钢琴、小提琴的手指条件,要爱护手指,不要参加损害手指的相关劳动,甚至出面去找这位学生的班主任说这件事情,请班主任给予特别关照。受老师的习染,我从母校迈入社会后,当过小学老师、党校教员、政府干部,在每个岗位上,我都因爱惜人才出了名,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后,由于能用人才华、容人短处得到同事的钦佩,只要他有才学,没有政治上、原则上的缺点和问题,即使与我素未谋面,我也想方设法把他弄到身边来,让他充分展露才华,做到人尽其才。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抵制知识,迫害人才的狂风同样地席卷了母校,几乎是全部学有造诣的老师都受到冲击,付出生命代价的也大有人在。我前边说到的那位刘兰老师据说被迫回到广西老家,当时在朔县师范就是下放“右派”,“文革”被批斗,其中罪状之一就是因为要那位学生爱护手指被扣上反对劳动,与劳动人民为敌的大帽子。

时光已过近半个世纪,我也由青年步入老年,在我的工作历程中,由普通教师到县里的领导干部,我的每一次进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在母校的所学、所感,是源于母校氛围的熏陶和老师的教导。母校,让我回味无穷,感激不尽。

作者简介:张美蓉,女,1954年12月生,应县大黄巍乡张坊村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64—1967年在朔师学习,毕业后回应县任教。1973年9月在雁北地委党校学习一年,回县委党校任理论教员。1983年10月任县委宣传部理论科长。1984年9月任县妇联主任。1993年12月起先后任县财委主任,县政府副县长。2001年9月至2007年6月任县政协主席。退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