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53

第53章 开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7)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新疆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水利工作方针的变化,可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新疆水利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78年,这个时期“自治区水利工作的方针,就是发展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利化水平,保证农业和畜牧业稳定增产”。恢复时期,二军兴建的焉耆解放一渠、库尔勒十八团大渠,六军兴建的哈密红星一渠,五军十四师和六军五十团兴建的伊犁卡普克东西大渠,二十二兵团修建的红雁池水库,均先后竣工放水。恢复时期增加灌溉面积500万亩,总灌溉面积达到2180万亩。“一五”时期,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地方国营农场的水利建设继续发展,重点开发玛纳斯河、奎屯河、古尔图河、开都河、阿克苏河和乌鲁木齐河流域,建成一批引水工程和大中小型平原水库,如莎车一干其水库、米泉八一水库、沙湾大泉沟水库、乌苏奎屯水库、车排子水库等,5年间全疆共建成水库18座,库容2.5亿立方米。修建主要干渠300多公里,引水流量470多立方米/秒,新增灌溉面积570多万亩,灌溉总面积达到2700多万亩。1958-1966年是新疆水利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共修建大小水库110多座,新建渠道4.4万余公里,到1966年底,新增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总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水库140多座,1974年,新疆机井建设正式列入国家计划,新疆开始有计划的开发地下水。但由于这一时期秩序混乱,管理不善,全疆灌溉总面积比1966年反而减少200多万亩。

这一阶段水利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向自然索取”,只要搞到水,扩大耕地面积,不计后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把河流拦腰一截修平原水库,致使河流下游的湖泊干涸或水面缩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如1972年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后,居然28年不向英苏以下332公里的河道放水,致使台特玛湖干涸,塔里木河下游严重沙化。二是重灌轻排,灌区有灌溉系统,缺乏排水系统,再加上修的是平原水库,造成一些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次生盐渍化。三是农业用水,大水漫灌,不计成本,不收水费,水资源浪费严重。

第二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新疆水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水利工作以“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为指导方针,实行“转轨变型,全面服务”。不仅为农牧业生产,而且为工业、城市生活、农牧区人畜饮水、防病改水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服务。这一阶段水利建设逐步实现了由修建平原水库向在主要河流上修建控制性工程转变,投资100多亿元,修建了一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

1982年开工建设的叶尔羌河卡群渠首工程,当时是新疆最大的拦河枢纽工程,东岸可控制泽普、叶城、莎车、麦盖提等灌区190万亩农田的灌溉,西岸可控莎车、麦盖提、岳普湖、巴楚等县160万亩农田的灌溉,还担负着两岸18座水库的引洪蓄水任务,全部建成后,可灌溉农田500万亩。

乌拉瓦提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位于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腹地、南疆和田县境内、喀拉喀什河中游河段。1993年国家批准了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1995年列为水利部重点项目,1996年又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大型扶贫工程。工程具有灌溉、防洪、发电、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被誉为和田人民的“幸福工程”。工程建成后,可改善灌溉面积112.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69万亩,可确保和田河向塔里木河年输水10.57亿立方米,能够很好地维护和田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环境。1994年7月导流洞工程破土动工,1997年9月2日大河截流成功,1998年8月21日下闸蓄水,2000年12月并网发电。

引额济克工程,又称“653”水利枢纽一期工程。1998年开工,当年截流。

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1999年完成了蓄水前的安全鉴定工作,2000年8月20日额尔齐斯河河水输送到克拉玛依市,结束了该市长期缺水的历史。克拉玛依人将来水的这一天定为克拉玛依的“水节”。从此,克拉玛依市开始了由单纯的矿区型城市,向功能比较齐全、生活环境优良的综合型现代化城市成功转型。

这一阶段还兴建了玉龙喀什河渠首、木扎尔特河克孜尔水库、昆马力克河协合拉水利枢纽等工程。

这个阶段开始注意节水。1982年开始实行计划用水、按方收费的管理制度,1983年按方收费的农田达到2600万亩,节约用水30余亿立方米。沟灌、畦灌逐步取代大水漫灌。特别是有些地方和兵团有的团场试用先进的滴灌、喷灌技术,取得了大幅度节水的良好效果。

然而,这一阶段还没有把生态用水列入新疆用水计划。请看自治区水利厅所列1998年用水统计:1998年,全疆水利工程年利用地表水444.79亿立方米,占地表总径流量的49.6%,提取地下水35亿立方米,总供水量达479.78亿立方米,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57.3%。用水量中仍以农业为用水大户,农田灌溉水量353.63亿立方米;林、牧、渔用水量89.03亿立方米;城镇工业用水量6.12亿立方米,农村工业用水量2.21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3.84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2.57亿立方米。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把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启动,是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新阶段的标志。

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是生态环境建设,是新疆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其水源来自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与和田河,最后流入罗布泊。流域范围涉及南疆5地州的42个县(市)和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的55个团场,滋润着826万各族人民,被誉为“母亲河”。半个世纪以来,塔里木河流域连年大规模开荒种植,用水过度,以致发展到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32公里河道全部断流,罗布泊则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干涸,台特玛湖也已干涸,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指导下,从2000年5月14日开始先后7次从博斯腾湖向塔河干流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河道输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高度称赞:“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特书。”2001年2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批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总投资107亿元。今后新疆水资源开发,除了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外,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用水,要舍得拿出一部分水和土地种树种草,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还要舍得拿出一部分水去恢复那些已经干涸或缩小了的天然湿地。

今后新疆水资源开发必须与节约用水相结合,而且要以节约用水为主,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过去我们一直宣传新疆水资源丰富,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反正新疆水多,浪费一点没啥。我们要转变这种观念,正确认识新疆水资源。新疆多年平均河川年径流总量为879亿立方米,水资源从绝对数量来看,新疆人均占有地表水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4倍,但单位国土面积产水量仅为5.3万方/平方公里,为全国倒数第三,属水资源缺乏地区。东疆地区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富集区,却是水资源极度匮乏区;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而水资源仅占全疆的7.4%。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自治区水利厅提供了一组数字,发人深省:目前,新疆万元GDP用水量是3434方,是全国平均水平680方/万元的5.05倍;单方水的产出量为2.94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6.4元/方的17.7%。2020年新疆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按计划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7720亿元,如果按当前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万元GDP用水量仍为3434方,要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的总用水量需要2651.05亿方,需要新增水量2183亿方,已经远远超出新疆水资源总量。根本不可能增加这么多的用水量,根本之计在于减少万元GDP的用水量,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样,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到2007年,新疆共建成水库365座,其中大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89座,小型水库267座,水库总库容量达到52.76亿立方米。节水灌溉面积153.62万公顷(2304.2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4.33%。

二、种植业及棉花、粮食基地的建设

(一)逐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疆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农业,一家一户以简陋的工具进行手工劳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民国时期由于盛世才与苏联结盟,新疆吹进了一些近现代农业科技的春风。政府为灌输农民以科学知识,特在各地设立了许多农业机构,其中农牧场7处(迪化、伊犁、塔城、阿山、焉耆、特克斯、吐鲁番),农场1处(库尔勒),农业试验场1处(昌吉),农业所23处(迪化、奇台、绥来、鄯善、塔城、乌苏、额敏、伊宁、绥定、巩留、特克斯、哈密、镇西、承化、吉木乃、哈巴河、焉耆、托克逊、阿克苏、库车、喀什、莎车、和田等)。测验气候所10处(迪化、昌吉、吐鲁番、伊犁、塔城、阿山、焉耆、库尔勒、阿克苏、库车等)。棉作物试验场1处(吐鲁番),栽桑苗圃2处(吐鲁番、库尔勒),模范养蚕室1处(吐鲁番)。并从苏联引进乌克兰小麦品种在农业试验场进行繁育试验,引进那勿罗斯基和什乃得尔两个棉花品种在棉作物试验场进行繁育试验。这些可视为新疆农业科研的开始。

为改善农业耕作技术起见,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状况下,不惜以巨金购买了大批农业机器,计有清棉机10架,选种机23架,分种机59架,播种机74架,收割机111架,打谷机48架,锄草机35架,割草机129架,拖拉机5台,松土机260架,犁434架,耙382架,风车56架,喷水机180架,磨刀机88架。在全疆设立农机租赁所11处。当时迪化区农牧场共有各种农机具2087架,伊犁区农牧场共有各种农机具20891架,塔城区农牧场370架,阿山区农牧场231架,共计23679架。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农业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较快的转变。经过农业合作化,新疆农民再不是过去的个体农民,土地已是集体所有。毛泽东在世时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因此,毛泽东在世时,农业机械化抓得很紧,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了许多机械化的国营农场,自治区也办了不少地方国营农场,人民公社也逐步添置了一批农业机械。应该说,这个阶段向实现农业现代化跨出了一大步。衡量农业现代化一般有几个标准:一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到1978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为:大中型拖拉机20087台,小型拖拉机7813台,大中型机引农具40590台,农业排灌动力机械23122台,联合收割机2617台,机动收割机700台,机动脱粒机5054台,农用水泵18447台,大中型农用拖车10935台,农用载重汽车2867辆,机动喷雾(粉)机2473台,饲料粉碎机5740台,牧草收割机2606台,机动剪毛机424台等。农业机械总动力226.64万千瓦。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机耕率)为61.68%,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机播率)为48.18%,机收面积占收获面积的比重(机收率)为18.18%。二是农业电气化程度。1978年有农村电站1604个,发电能力为90662千瓦,农村用电量为31989万千瓦时,平均每亩耕地用电6.7千瓦时。

三是农用化肥使用量。解放初,新疆只有5%的耕地施肥,1955年开始使用化肥,到1978年化肥使用量达到22.38万吨(实物量),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化肥9.4斤。四是农田水利情况。1978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9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有效灌溉率)为81.85%。

改革开放后,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单位变成家庭,但农业生产并没有倒退到手工劳作阶段。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适应新疆农业的特点,推行以机耕、机播、灌溉、增产技术重大措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内容的“五统一”服务,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仍然在不断提高。以1985年为例,机耕率为60.85%,机播率为57.61%,机收率为26.87%。农村用电量为63490万千瓦时,平均每亩耕地用电13.73千瓦时。农业化肥使用量为52.54万吨,平均每亩耕地使用化肥22.7斤。有效灌溉面积为3906.93万亩,有效灌溉率为84.5%。